王 巍
(遼寧省沈陽市第一中學,遼寧沈陽 110042)
語篇是語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語言表現方式,它承載著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傳遞著文化內涵、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語篇也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英語教學的基礎性資源,更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在高中階段,語篇教學相對以句子和詞匯結構為主的教學而言,更注重學生利用英語獲取信息和交流思想。高中英語教學強調學生以語篇為單位,而不以孤立的單詞或句子為單位開展學習。因此,語篇教學可以說是高中英語學習活動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師要通過幫助學生研讀和分析語篇,從而深度理解和體會語篇內涵,這樣對學生整合語言知識,形成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運用學習策略,逐步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有著重要的意義。《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更強調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的一致性,語篇知識就是新課程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篇是指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下表示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語篇是表達意義的一個單位,可以是一個字、一句話、一部小說等。它可以是獨白、對話,可以是文字標志,也可以是詩歌、小說、文章等。語篇不能脫離語境,包括言語語境和非言語語境;同一類型的語篇有一定的共性,如篇章模式或篇章策略都具有共同之處。真正的語言以語篇形式存在,語篇是語言學習的基本單位。
英語語篇類型包括多模態形式,如口頭、書面、音頻、視頻等,其語體可能為正式或非正式,具體的文體形式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新聞報道、 散文、詩歌、廣告、采訪、文學語篇等。
常用的語篇知識包括了解不同文體語篇的主要寫作目的、語篇結構特征、語言特點等,教師應知道學生學習語篇中的顯性銜接和連貫方式,理解語篇成分(如句子、句群、段落)之間的邏輯語義關系,如次序關系、因果關系、概括與例證關系等。學生具備了語篇知識,即明白了語篇是通過何種組織形式(如結構和銜接方式)成為結構嚴謹、意義連貫的語篇的。
根據英語課程標準,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提升學生的語篇研讀能力。
英語教材中,語篇類型豐富多彩,教材安排有序、嚴謹,符合學習者的心智特點。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語篇內容與課標要求的契合點,挖掘語篇特點,著重講解典型的篇章類型。以外研社新標準高中英語教材為例,關于人與自然的主題體現在必修三第四模塊Sandstorms in Asia 和必修五第六模塊Animals in Danger 中,都是以專題報道形式出現的語篇內容;在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主題外,更以實例研究入手引出問題,再論述,再結論,充分體現了報道的特點,讓學生充分體會了特定語篇類型的特點。再如,在必修一的模塊一和模塊三中,都是以My first...為題的記敘文類型語篇,講述了作者第一天在學校生活和第一次坐火車的經歷。文章以時間或空間順序展開,細節看似零散,卻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時間、地點、見聞、感受等信息有效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對不同語篇內容有整體的印象。這種敘述文體的文章,每段都在講述看似不同的內容,但一定有一個核心動作牽引著語篇主線,幫助學生熟悉各類文體的文章結構、細節分布特點,構建網絡圖。捕捉作者真正的情感和意圖,這是教師培養學生語篇研讀能力的目的之所在。
連續體的語篇是高中階段英語學習素材的主體,但對語篇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語篇的知識基礎之上。《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篇知識有助于語言使用者有效理解聽到或讀到的語篇。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們要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逐漸積累相關語篇知識。例如,在閱讀理解中,指導學生找出語篇的主題句、段落的主題句、語篇邏輯的標志性語言,養成閱讀并標記的習慣,培養學生在語篇段落中尋找表示邏輯關系的關鍵副詞、連詞,自覺養成正確的語篇閱讀習慣,并把握文章結構和脈絡,提高閱讀速度和閱讀方法。又如,在寫作教學中,語篇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在腦中構建文章結構,學會寫好主題句和主題段落,并抓住寫作關鍵,再加以詞匯和語法的修飾,使他們寫出的文章合情、合理、合(語)法。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把詞匯、語法的教學和語篇割裂開來。其實,教師應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詞匯、語法與語篇的關系,它們都是語篇的重要組成部分。某個從句或詞匯的使用都要在設定的環境下,有著特定的意義,對于正確理解語篇有著重要作用。對于詞匯和語法的學習方式,一定是在某個語篇情境下進行的,學生在學習時具體、細致、不枯燥,使用時也會自然、正確、不造作。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是逐漸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英語語篇研讀能力的提升更是如此。剛升入高中的學生,通常對語篇的理解是靠單純的翻譯,一旦遇到不認識的生詞就完全不知所措,在他們的頭腦中沒有語篇類型、結構、特點等概念,所以不能完全理解語篇所表達的意圖。因此,高一階段,教師應重點指導學生建立起語篇類型、結構和特征的觀念,閱讀時注意從作者的意圖和語篇特點角度出發理解文意內容,而不是單純地靠自己的翻譯或以往經驗去主觀臆斷。《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于必修的要求是:“區分、分析和概括語篇中的主要觀點和事實。”[1]同時又提出“批判性地審視語篇內容”。這充分體現了對教師在語篇教學中的要求,即幫助指導學生建構語篇結構特點,在正確的位置發現和找到主題內容,建構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習批判性地審視語篇內容,而非主觀判斷[2]。隨著學習的深入,高二時,學生有了一定的語篇閱讀能力,教師的教學重點要進一步放在對語篇內容的預測、推斷和結論上。正如課程標準對選擇性必修的要求是:“根據語篇標題預測語篇的體裁和結構;根據環境線索或圖標信息推測語篇內容,通過預測和設問理解語篇的意義;根據上下文推斷語篇中的隱含意義;根據連接詞判斷和猜測語篇中上下文的語義邏輯關系。”以外研社高中英語必修和選修教材為例,我們會發現在必修一至四中,大多數模塊語篇閱讀問題都比較直接、簡單,只要掌握文章結構特點就不難找出答案,而從必修五到選修八中,大多數問題則涉及推斷,如從題目中看這個段落會講述什么?作者對待某件事的態度是什么?隨著學段的升高和課程的推進,我們對學生語篇閱讀能力的指導也在不斷升級,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從理解到應用,從分析到評論,只有循序漸進,才能按照課標要求,有的放矢,真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因此,教學活動首先要關注學生的“學”,然后才是教師的“教”。教師所會的方法和思維,只有讓學生學到并內化為己所有,才能說教師真正地“教會”了學生。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應將重點放在對學生學習活動的設計上,了解學生最想知道什么、最不會什么、最能做什么。對于語篇研讀能力的培養,首先應從打開學生的興趣點開始,并結合每個模塊的話題內容,盡力觸碰他們的興趣點,然后再分析語篇類型和主題意義。其中,文化知識的背景灌輸是語篇研讀時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大多數學生對語篇的理解產生歧義,多源于他們對跨文化交際知識了解不夠。其次,時代感強的話題可能會更多地引發學生的興趣,理解上也會相對簡單。例如,教材中出現的模塊內容涉及籃球或電影之類的,就會更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對于傳統文化知識,他們可能就會有所欠缺,如孔子、孟子和唐詩。了解學生的興趣和問題所在后,教師要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對語篇的認知結構和語言文化策略,根據每個模塊的主題,分析學生對語篇主題意義的理解和推斷的可能程序,知曉他們已有的文化背景和學習能力,選用恰當的教學活動,梳理他們的知識技能,并在長期訓練中,使之逐漸系統化和策略化。
總之,課程目標本質上是針對學生,即對教育教學主體的變化和發展而言的,課程標準則是指導教師如何讓學生這一主體完成課程目標。泰勒認為,教育的真正目標不在于要教師從事某些活動,而是要使學生的行為方式發生有重大意義的變化[3]。因此,任何課程標準的變化,都一定要圍繞學生的變化。作為英語學科中重要的內容——學生語篇研讀能力的培養,是高中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我們一定要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為根本,并結合不同學情,探索和發現其中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真正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從而促進其思維品質的不斷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