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佩佩
鄉村振興就是要讓農民“笑”起來。良好的村風、鄉風,能讓農民改變消極的思想,同時,能幫助農民提高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素質,促進農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調動農民的主動性,激發農民的創新性,振奮精氣神,達成發展共識,共同參與鄉村建設。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一個大家積極參與、和諧、安定的鄉村環境,而如何構建農村安定、和諧的環境,就需要鄉風文明的指引,貴陽市作為貴州省的“火車頭”,要加大力度在各種工作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用好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資源,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之“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鄉風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處理好“鄉風文明”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幾項要求的關系,才能為鄉村振興戰略“鑄魂健體”。
1.“挑夫”精神的大力宣傳。王莊鄉小坡村依托清鎮市委黨校、市委政研室等多部門對楊順清故事深入挖掘,充分利用新時代農民講習所開展講習宣傳、黨員干部到小坡村聽取楊順清故事并重溫入黨誓詞等各種機會,黨支部凝聚共識,發動村民聽、組織村民看,村民也從“旁觀者”到自覺成為“主人翁”,開始主動自編苗族山歌歌頌楊順清、歌頌良好村風等。小坡村以豐富多彩的形式讓村民感知紅色革命文化的魅力,感知地方人物的形象,讓村民在各種感知中加強學習,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質,引領村民追求真、善、美,助力鄉風文明。
2.楊順清連的繼續傳承。小坡村黨支部在當地鄉鎮政府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各種機會,整合各種資源,成立“楊順清連”。“楊順清連”成員由干部、黨員、能人、族老、鄉親志愿團等構成,切實為村民做好事、辦實事。在“楊順清連”的繼續奮斗下,村民自發參與村級事務,主動參與志愿者活動,使鄰里關系和睦,互幫互助、孝老愛親、鄉風文明得以有序推動。
1.找準定位做好傳承。久安人在依托久安古茶樹發展“綠色經濟”之際,以當地故去名人姚茫父的一生經歷,召集社會賢達,多方籌措,創辦“茫父書院”。“茫父書院”對姚茫父教育觀念等作研究,探尋姚茫父家訓,以當地名人家訓教化村民。久安人將姚茫父家訓“立”起來,以古色古香的宣傳牌告知久安村民要學習姚茫父家訓的“勤勞謙恭”。到久安走訪,老中青都知道姚茫父,知道“茫父書院”,都以姚茫父為榮。此外,“茫父書院”還開展體驗課程,通過品茶香、誦經典、聽姚茫父故事,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久安村民也在“茫父書院”傳播國學之際,提升鄉風文明建設。
2.立足特色去傳承。烏當區偏坡鄉偏坡村始終注重傳承布依人善良誠實的優秀品德,創立“季度村民形象評定”,引領鄉風文明。偏坡村商定《村民形象評議細則》,以黨員、農家經營戶、村民為三類人員,制定三類人員的共性標準、個性標準各100分,每季度為三類人員打分,分“優”“良”“中”“差”四類作為評議,通過評議,讓良好的民風得到傳播。另外,偏坡鄉注重孩子的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在民族學校突出少數民族特色,開設扎染、板凳舞、竹竿舞等課程,同時,開發鄉土校本教材,從孩子開始抓、著力抓孩子教育,將布依文化中的真善美進行傳承,讓鄉風文明有了根基。
貴陽市諸多鄉村都在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包括修建小廣場,在廣場舉辦多種文化活動;抓農村文化骨干,組建歌舞隊,豐富農民業余生活;加強農家書屋建設,添置許多農村科技方面的書籍;借助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開展多種活動;定期播放電影等,豐富農民精神生活。但也有村民反映,現今科技發達,手機不離手,農民的精神需求多元化,僅傳統的歌舞表演等已經不能滿足農村的精神需求,公共文化建設需要加強。
1.強化領導促推進。清鎮市衛城鎮針對各村移風易俗工作,專門成立了專項治理領導小組和專項志愿服務組,實行“四級”抓,抓“四級”,以“一把手”負總責,分管領導直接負責抓工作,包村站所主要負責,各村居負屬地責任,共抓共管。衛城鎮共組織鎮、村兩級干部、志愿者100多人,召開推進會,制定告知書,將移風易俗的內容納入村規民約中,充分用好村規民約,各村將辦酒范疇告知村民,界定辦酒的相關條件,建立了辦酒申報制度,切實做到便于操作。
2.狠抓宣傳促氛圍。清鎮市衛城鎮為解決村民亂辦酒席的問題,注重從思想上進行引領,借助平臺,用好移風易俗志愿服務隊,志愿者入村到組到戶,與群眾面對面溝通,發放告知書,各村召開村組會議,與村民簽訂承諾書,廣泛宣傳亂辦、濫辦酒席的危害。各村居善于思考,編排出一些“接地氣”,村民能看得懂、聽得懂的關于亂辦酒席危害的小品、情景劇等,讓村民自己演繹,提高村民的參與率,讓村民在演繹中感知,在演繹中進一步提高思想認知,自覺抵制亂辦、濫辦酒席之風。
3.重拳出擊促落實。清鎮市衛城鎮以“四級抓”的方式抓好農村移風易俗工作。通過走訪得知,一些村民抱著遠離鄉村辦酒的心態,將辦酒地點從農村搬到城市。衛城鎮領導親自帶隊,到市區勸導和制止,有力震懾了違規操辦酒席的人員,民風民俗明顯好轉,從而形成良好效應,傳播到清鎮市各鄉鎮農村。
1.增強意識。要提高農村基層干部和村民懂傳承、會傳承、善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在日常的生活中,通過家風家訓、村史、村風、村歌等,不斷增強村民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要牢牢抓住日常,讓鄉風文明建設推動村級經濟建設,在潛移默化中讓鄉風文明起來。花溪區久安鄉、清鎮市王莊小坡村等地的鄉鎮和村干部都善于發現村級蘊藏的優秀文化,并想方設法利用各種資源,多次奔走在各級部門,盤活村級所蘊藏的優秀文化資源,做到村級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不沖突,文明鄉風推動村級經濟發展。
2.做好規劃。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黨中央從制度層面為鄉村的發展、鄉風文明的建設理清了思路,做了頂層設計,這需要各村結合自身實際做好規劃,規劃好如何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同時,在系統規劃過程中,要思考諸如如何發掘、留住傳承和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避免傳承人的流失、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遺失等問題,讓優秀文化助力鄉風文明建設。
3.建好產業。鄉村要振興,就要建好產業。新時代農村的文化產業發展要立足村情,發揮自身特色優勢,注重“文化+特色村”的打造,形成鄉村文化品牌效應,在鄉風文明上打造出“一村一品”,以品牌提升村民經濟收入。產業發展靠人的推動,鄉風文明需要產業支撐。
賢人是推動鄉風文明建設的方向標。清鎮市麥格鄉觀游村切實發揮駐村干部的作用,召集15位定居在外的觀游人,成立“老年幫扶團”,動員村民出工出力、獻地修路,“老年幫扶團”還多方籌資,整理紅軍過觀游的故事并義務開展宣講,輔助觀游村辦好“迎軍節”,讓紅色文化“火”起來,助力鄉風文明。
另外,清鎮市紅楓湖鎮蘆荻哨村抓住村級賢人喜愛唱苗族山歌的愛好,發動村民參與唱山歌,讓村民在閑暇之余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進而升華感情,讓村民增強對黨恩情的感激,推動鄉風文明建設。
1.大力宣傳和教育。各級部門要大力宣傳和教育,特別是村支兩委在實際工作中,要大力加強宣傳和教育。清鎮市新店鎮舉辦的“婆婆夸媳婦”比賽,通過婆婆上臺夸,實際展示,讓媳婦和婆婆在“夸”的活動中進一步增強彼此的親切感,讓“孝”文化感染年輕人,讓“愛”文化在農村傳遞,使鄉風文明建設有載體。同時,還要在實際生活中加大宣傳“正能量”,讓農民從身邊的案例中感受到迷信的危害、誠信的重要、民主法治的意義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的現實價值。
2.多方引領和凝聚。鄉風文明建設需要多方的示范和引領,需要發揮“正能量”的指引,凝聚鄉賢,發掘村級農民中勤奮上進的典型,發掘家庭中弘揚孝道的案例,借助網絡、新聞媒體、文化墻、廣播等,在各種鄉風評議活動中,宣揚本村的村落文化,讓農民有切身的感受和感悟,引領農民繼續保持奮發向上的熱情,在田間地頭、院落家庭中讓鄉風文明起來,讓村風流傳下來,讓民風樸實起來。
3.加強管理和監督。農村移風易俗工作關系到鄉風文明建設,要鞏固農村移風易俗工作,就要抓好解決村民“面子”和“里子”問題。“面子”是村民的“顏面”,“里子”是村民的底蘊。清鎮市衛城鎮廣泛宣傳簡化辦理紅白喜事的益處,不斷創新、簡化婚喪嫁娶形式,倡導節儉的社會新風尚。規定農村婚喪嫁娶宴席的規模和次數,將各種辦酒規則和隨禮標準等告知村民,在整治陳規陋習的同時,把好的文化播種到鄉村的土地上,讓鄉風文明起來。
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過去”。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要善于抓鄉村的“過去”,牢牢抓住鄉村的歷史,充分用好鄉村的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資源,注重對“過去”的傳承,在傳承中創新,以“過去”引領“現在”,用好、用活鄉村的文化資源。
孩子是鄉風文明推動的堅強力量,因此,要牢牢抓住孩子這個“基礎”,要做好孩子對文化的傳承,讓孩子在學校、家庭、社會中感知文化傳承的力量,在傳承中成長。如烏當區偏坡鄉偏坡村,注重本地布依文化對孩子的熏陶,在家庭、學校生活中,教育孩子要傳承布依人熱情客氣、善待他人的傳統;清鎮市王莊鄉小坡村充分利用各種機會,將革命先烈楊順清的事跡傳頌到孩子心底,引導孩子從小就要像楊順清一樣“勇挑重擔、一往無前”。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各種向上、向善的文化。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對新生活充滿了期待,此時,需要扎實抓好每個細節,抓好每個計劃的落實,讓鄉風文明助力鄉村振興。清鎮市麥格鄉觀游村激活村民的內生動力,讓農民參加村級公共文化活動由“被參加”變為“要參加”,讓農民的公共文化活動不再是從牌桌到牌桌,從宅院到宅院,而是在田間地頭就能參加豐富的公共文化活動。
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涉及諸多部門,需要從整體考慮,要在政治、經濟、生態等方面共同發力,要常抓、敢抓、善抓。同時,還要善于不斷發現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從實際問題出發,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讓樸實的民風、溫暖的村風吹遍整個村莊,讓村莊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