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興生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化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的重大判斷。貴州作為西南地區內陸欠開發、欠發達的省份之一,需要充分利用區域的現有資源和比較優勢,采用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舉措,走出一條不同于東部、有別于西部其他省份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重大機遇:一是從國家戰略上。貴州是中國西南地區連接華南地區的前沿,處于西南南下出海的交通樞紐位置,是連接“一帶”和“一路”的戰略通道,又是長江、珠江上游,其中有66%的面積屬于長江流域、69個縣屬于長江防護林保護區范圍,是最后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省份,對長江經濟帶的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具有重要的功能性戰略地位,在促進東中西區域互動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協調性經濟地位。立足“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泛珠三角合作的深化、國家推進西部大開發新格局的形成、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工作的持續深化等種種重大機遇,有利于貴州拓寬發展空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打造地區發展的重要樞紐、戰略平臺、區域中心等大有作為。二是從政策紅利上。2012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國發〔2012〕2號文件,即《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2016年2月,國家同意貴州建設中國首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6月,貴州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8月,貴州獲批建設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這些疊加的政策機遇,讓貴州的發展充滿動力和活力。三是從自身發展上。近年來,全省大力培育和弘揚新時代貴州精神,自我發展的“精氣神”不斷增強,形成濃厚的求發展、求跨越的氛圍。率先成為西部地區第1個、全國第8個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省份,又成為西部第1個實現全省建制村道路通暢的省份,98%的村民組通硬化路,為發展打通了脈絡。同時,“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三大戰略行動成效明顯,市場體系、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有效改善,政府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為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比較優勢:一是生態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稱贊貴州素有“公園省”之美譽。貴州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5℃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2018年,縣城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97%以上,森林覆蓋率達57%,是全國世界自然遺產最多的省份,正是把生態資源變生態資產、生態優勢變經濟優勢,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的好地方。二是資源優勢。貴州是國內自然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其中,煤炭資源儲量達497.28億噸,居全國第5位,素以“西南煤海”著稱。水能資源蘊藏量為1874.5萬千瓦,居全國第6位。鋁土礦資源儲量占全國的17%,是中國鋁土礦三大產區之一。磷礦儲量26.8礦石億噸,占全國總量的40%以上。金礦資源儲量23.33萬金千克,居全國第10位。重晶石儲量為全國的三分之一。三是改革優勢。從頂云公社率先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生產責任制,“南頂云、北小崗”拉開了貴州和全國農村改革的序幕。再到湄潭取得的“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首創經驗寫入中央《關于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文件和200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為全國提供遵循。后到六盤水開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探索,多次寫入中央文件。2018年,實施312項重點改革措施,形成370多項改革成果。證明了貴州是實施改革的絕佳沃土,具有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的獨特優勢。
當前,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貴州的主攻方向、根本出路,并取得了階段性、有亮點的成效。然而,實現從增量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仍然面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加以重視。
現狀觀察:據《2018年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從整體上看,201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4806.45億元,比上年增長9.1%,增速高于全國(6.6%)2.5個百分點,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列。從結構上看,三次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4.6%、38.9%、46.5%,從“一、二、三”逐步形成“三、二、一”態勢。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59.54億元,比上年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5755.54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6891.37億元,增長9.5%。從亮點上看,新興產業發勢頭、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其中新經濟、綠色經濟、民營經濟占比分別達到19%、40%和55%。從民生上看,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0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0.3%。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92元,增長8.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6元,增長9.6%。
問題分析:近年來,貴州經濟各項指標走在全國前列。然而,分析平穩較快增長背后的驅動因素和發展環境,可以發現,還存在一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一是脫貧防貧任務仍然繁重。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短板和薄弱環節依然不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國水平9798元。一些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不足,脫貧攻堅戰和返貧防御戰困難疊加。二是實體經濟發展困難仍然不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還需加快,三次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需要得到有效解決。三是一些領域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地方和行業存在債務風險隱患,個別市縣財政支出壓力較大。個別地方環境污染隱患仍較突出。安全生產、社會治理等領域仍然存在薄弱環節。四是新舊動能轉換亟待提速。貴州新興行業雖然突飛猛進,但目前還不能完成彌補傳統產業增速回落造成的缺口,科技創新能力與研發投入取得長足進展,但與需求還有差距。五是產業融合和產業環境需要加強。三次產業之間融合度還比較低,技術支持、人才支持、制度支持還有待突破。廣大城鎮的基礎設施還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發展的要求。
面對發展的新階段、新形勢和新變化,如果發展理念還停留在過去的老路上,不僅難有出路,還會坐失良機。貴州必須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堅持向改革要動力、要紅利,靠改革解難題、促發展。同時,應該看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通盤考慮、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堅持創新驅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加速器。要積極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運用新技術、新模式,提高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促進產業鏈從低端到高端提升。一是推動“資源”與“資本”的相融共生。要充分喚醒“沉睡”能源,盤活生態資源,讓手中的“資源”發揮“酵母”作用,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轉化為發展資本和產業發展的優勢,讓優勢資源“老樹發新芽”,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走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點綠成金的創新之路。二是推動“數字”與“實體”的交相輝映。實體經濟是經濟發展的根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要縱深推進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堅持“從數字中來、到實體中去”的理念,全力推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使“數字”與“實體”交相輝映、澎湃而出。三是推動“經驗”與“經濟”的美美與共。始終注意“改革經驗”不是為了制造“閃光點”、做表面文章,也不是完善紙上的制度文字,其最終目的是產生能量、形成動力、推動發展,經驗如果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支撐、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就是紙上談兵、形式主義。要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經驗推動力,加快新舊動能轉換。
堅持協調帶動,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性。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不能單打獨斗、一盤散沙,也不是獨食獨贏、獨占獨享,而是抱團發展、共享共贏。一是處理好數量與質量的關系。既要堅持質量優先,又要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過度關注質量而放松數量基礎。要理順質量、數量之間的辯證關系,高質量階段不是說不要數量,而是在一定數量的基礎上提升質量,否則就是對高質量階段的片面理解。二是處理好高效與高質的關系。高效不等于高質,在發展過程中,既要抓高效率,更要抓高質量,克服“前松后緊”“指標沖量”的現象,要注重高效與高質的協調性、可持續性,更不能為了高效率而忽略高質量。三是處理好速度與溫度的關系。發展要有速度,也需要有溫度。發展過程要由激進式轉向漸進式,發展動力要由“物為本”轉為“人為本”,發展導向要由“績至上”轉為“民至上”,最終實現由提速為主轉為提質為上、由亞健康狀態轉向健康狀態的高質量發展。
堅持綠色牽動,著力建立現代產業體系。綠色是貴州的亮麗名片、優勢名牌,搞高質量發展,首先是如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一是把握好底線與上限。要牢牢守好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培養綠色的創新思維、底線思維和系統思維,改變過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舊思維,嚴守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底線和發展的上限,實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二是把握好粗放與集約。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由以數量取勝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以質量取勝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三是把握好把生態與業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著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圍繞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走一二三產業融合和“生態、業態、形態”三態合一的發展道路。
堅持開放聯動,形成開放新體制大格局。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高質量發展不可能在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上”實現,也不能關起門來實施。一是注重“實踐”與“實際”。實踐是哲學上認識論的概念,實際是社會生活用詞。開放重在實踐,更要重在實際,要實事求是,決不能只是“嘴上說說、紙上畫畫、墻上掛掛”,要一張藍圖繪到底、真正落地實施。二是注重“放開”與“開放”。對外要開放,對內要放開。“對外開放”與“對內放開”同等重要。要加強“1+8”國家級開放創新平臺的提檔升級,大力發展和不斷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以生產和交換的國際化取代閉關自守和自給自足。也要進一步簡政放權,把更多的權利放到市場、企業和社會,讓市場主體更有活力。三是注重“進來”與“出去”。要做好“引進來”與“走出去”兩方面工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尋求“引進來”和“走出去”的良性互動模式。在高質量“引進來”的同時,要明確“走出去”的戰略重點,更加理性地“走出去”,尤其重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走出去”。
堅持共享能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享理念是厚植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要求和體現。一是堅持共營與共贏。共建是共享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高水平的共建就沒有高質量的共享。要堅持共贏的價值導向,追求共贏而不是獨贏,構建“資源共營、智慧共盈、資本共贏”的發展格局。二是堅持全民與全面。共享發展是全民共享,就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而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要堅持“一個也不能落下、一個也不要掉隊”的要求,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三是堅持分寸與分好。當下,實現共享發展的最現實最緊迫的任務,就是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否真正實現共享,關鍵看貧困群眾能不能脫貧。要把“蛋糕”做大和分好,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