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加娣
吳承忠,銅仁市玉屏縣第一中學的一名普通老師。2000年畢業至今,已經做了20年語文教師。20年從教路,40期育人途,她在工作中享受作為教師與“媽媽”的幸福。
田坪小學、大龍中學、玉屏第一中學,教書20年,教書的地點換了一個又一個,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唯一不變的是她致力于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
吳承忠的內心是酸楚的。
下完早課,抽了半個小時,去學校為兒子陳著開一個“不完整”的家長會。當晚,8歲的陳著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很高興,因為媽媽來了,平時都來不了的。
看完這篇日記已是23點56分,吳承忠在朋友圈記錄下她的心情:這個點,偷偷看了兒子今天的日記,從“失望極了”到“很高興”,原來是媽媽抽空參加了他的家長會,陪了他不到30分鐘。
除了感嘆外,出于語文老師的職業習慣,吳承忠對兒子的日記進行了點評:記錄過程詳細,心路歷程也還真摯;真人真事,真實情感。
“工作20年來,一直忙于工作,忽視了對親人的關心照顧,心里充滿愧疚。”吳承忠說,與兒子見面最多的就是每天早上出門時的匆忙一瞥,不管是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陪伴他的時間特別少;不僅是對兒子,對雙親,對丈夫,吳承忠都有愧于他們。好在家人都非常支持理解她的工作,她告訴自己要把對家人的愧疚化為動力,竭盡所能幫助這群淳樸的孩子,為玉屏教育獻出一份綿薄之力。
除了酸楚,吳承忠的內心更多的是欣慰。
假期里,2015屆初中畢業的學生李欣發來一條信息:吳媽,您在學校值班嗎?我想來學校看一下您。
“她說明天來學校看我。”談到學生始終記掛著她,吳承忠眼中泛著淚光。
小學、初中、高中,20年里,她教過1000多名學生,從“小吳”成了“老吳”,但私底下學生們更愛喊她“吳媽”。
假期里值班,已經畢業的學生組團陪她,在她的辦公室里吃一頓火鍋宴;畢業十多年的學生,建了一個群,過年過節都要邀請她聚一聚,與她一起分享家庭生活、育兒心得。
談起與學生相處的時光,她說到最多的就是“幸福”。她在日志里寫道:幸福很簡單,也許是辦公室里的促膝長談;也許是平安夜,辦公桌上小小的蘋果;也許是節日,短信里的簡短問候。
“什么都沒有。”2000年,19歲的吳承忠剛進入田坪小學教書時,簡陋的設備讓這位剛出校園的小姑娘有點發懵。
調整好心態,吳承忠很快就適應了環境。十幾平方米的教師宿舍,只有一張床、桌子和凳子,晚上備課時,點上蠟燭,在桌子上一埋頭就是幾個小時。
為了給孩子補習,吳承忠把布掛起來,將宿舍分為兩半,十幾名學生整齊排在兩邊做功課,十幾平方米的宿舍顯得異常擁擠。
20年后的今天,教學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不變是她為孩子日夜的操勞及教書育人的初心。
不管再操勞、再辛苦,一旦邁上講臺,她便立刻精神抖擻,像換了個人似的。她教的語文課,學生最愛聽。她從來不會把學生關在教室里,在學習《吆喝》一文時,她給學生創新作業:趕集時,去集市上認真聽取商人小販的吆喝聲,在課堂上做分享。
吳承忠也不會把成績當做學生的唯一目標。站在講臺上,她想要的不只是教語文課本,而是引導大家如何理解生活,擁抱生活。在學習《背影》一文時,她布置課后作業:要求每個學生必須給父親寫一封信,親手交給父親或郵寄給父親;在課堂上,她會要求學生以戲劇的形式將課本內容通過自己的理解表演出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考試中,她所帶的班級成績都是名列前茅。
她是良師,亦是益友。站在講臺上,吳承忠喜歡看到學生們眼睛里充盈著神采。為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吳承忠經常早來晚走,周末加班,中午也很少休息,不是幫學生化解思想疙瘩,就是為學生解決生活困難。學生們也愛找她探討理想、人生等問題。
受吳承忠的影響,2009級學生宋堯丹毅然選擇了教育學,學成之后,回到母校與她成了同事。在校期間,亦師亦友的倆人,在教學方面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因為‘幫扶’二字的結緣,他們亦然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總是在不經意間想起,總是在不經意間惦記。”在幫扶日志中,吳承忠如此記錄著她的幫扶心得。
那是2017年11月24日,吳承忠帶上老公和兒子,前往幫扶學生阿同的家,同行的還有另外兩名幫扶學生阿蓮、阿蒙及班主任秀秀。在阿同的家里,吳承忠圍上阿同媽媽的圍裙做飯。“媽,快看,這是我們老師,今天在我家弄飯來了。”阿同拿著手機,給遠在外地的母親發視頻,語氣顯得異常激動。
不一會兒,不大的餐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一群人圍坐在餐桌旁,柔和的燈光照在身上,暖在心里。“吳媽,謝謝您!”餐桌上,簡短的話語,讓吳承忠的鼻頭一酸,濕了眼眶。
離別時已是傍晚,一大三小的身影久久佇立在寒風中,隨著車子前行,后視鏡中的影子越來越小,直至消失。
猶記得,第三次到“送教上門”的小女孩羅園家時的場景。不同于前兩次的敵對,剛進門,羅園便主動拿出畫筆和紙為吳承忠畫畫;羅園筆下的她,留著整齊的短發,穿著點綴愛心的裙子。離開的時候,小女孩拿著自己摘的野菜,不說話,一個勁往吳承忠的手里塞。

吳承忠正在給學生上課
長時間下來,吳承忠發現這個小女孩的性格在慢慢轉變,沒有了以前的急躁,臉上的笑容多了,也能跟上門的老師友好相處。更讓人的驚喜的是,曾經拒人千里之外的小女孩,通過一年半的相處,變得十分依賴她,總是把她掛在嘴邊,只要有什么好吃的、什么好玩的,總是第一個與她分享。
羅園、阿同、阿蓮、阿蒙點開吳承忠的手機相冊,每一次與學生相處的畫面都被“定格”在里面。
在翻找圖片時,有一個意外的發現:手機中1000張照片,與學生相關的照片就超過900張。“她們喜歡和我拍照,我也喜歡給她們拍照。我們都把對方當作家人,拍照就是為了留住跟‘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吳承忠說,不經意間手機里存滿了“回憶”,自己也沒想到。
冬去春來,吳承忠的眼角已增添了幾條皺紋,頭上多了幾根若隱若現的白發,但她依然對美好的未來無限憧憬,她的臉上依舊掛著幸福的笑容,這一切,都源于她對教育事業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