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明春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公平與效率關系的論述具有深刻的科學性、辯證性,對于全面深入把握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和發展趨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評價近代西方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在勞動價值論方面的卓越貢獻,肯定價值規律在促進公平、效率方面的積極作用。近代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應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等價交換的原則肯定了市場交易中的平等地位。承認公平交換勞動產品的基本原則,實際上是對市場主體機會公平與程序公平的認可。馬克思、恩格斯也肯定商品生產者為了實現價值競相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正當性。他們敏銳地發現價值規律不僅對市場主體提出公平交易的倫理要求,同時也通過市場競爭對商品生產者施加強大的生存壓力,促使市場主體不斷采用先進科技成果,降低生產和管理成本,提高發展效率。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價值規律既要求市場主體平等競爭、公平交易,又促進生產者密切關注科技進步和工藝創新,不斷提高產品質量,優化產品結構,降低資源消耗和管理成本,使企業在競爭中不斷提高勞動效率。企業生產效率越高,銷路越好,贏利越多,勞動付出越能得到認可。商品生產者勞動效率越高,得到的回報越多,因此市場競爭既有效率性的一面,又有公平性的一面。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公平與效率具有二重性。從公平的角度看,資本主義流通領域商品和服務的交換遵循價值規律,市場主體平等交易,具有形式上的公平性。但在生產領域,資本家強迫工人延長勞動時間,進行剩余價值生產活動,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的是工人的勞動力價值,而勞動力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卻創造出比勞動力價值更大的價值,即剩余價值。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勞動創造的,本該屬于工人所有,卻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可見,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存在著資本家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現實,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資本家和工人之間形式公平背后隱藏著實質上的不公平。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認識,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義觀充滿了辯證的色彩。既看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具有形式公平的屬性,又揭示這種形式公平的局限性,既看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于打破封建等級人身依附關系,具有法律意義上的形式公平,還認識到這種公平還有其嚴重的歷史局限性。資本主義的形式公平還要由本質上更高層次的社會主義公平正義所取代。
就效率而言,馬克思、恩格斯把資本主義社會的效率區分為微觀效率與宏觀效率。他們認為,由于受市場競爭規律(價值規律)的支配,各個企業為了爭取市場主動權,總是千方百計采用科技新成果,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了企業的勞動生產率。由個別企業率先取得技術突破,往往獲得超額利潤,進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經濟效率的整體提升。但馬克思、恩格斯并未就此止步。他們看到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既有促進企業效率提升的積極作用一面,還有破壞社會生產力發展,嚴重阻礙社會整體效率提升的消極作用一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是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構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也是一個內在聯系的有機系統,客觀上要求社會再生產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和發展節奏。然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由于生產資料被資本家占有,工人除了勞動力以外沒有任何生產資料,因此在生產過程中處于被支配的地位。資本家在市場上購買了工人的勞動力價值后,強迫工人生產高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剩余價值,這種由雇傭工人勞動創造的成果本該由勞動者享有,卻被裝進資本家的腰包,工人被雇傭的悲慘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必然接受資產階級剝削。工人當然可以對某個具體的資本家說“不”,不接受某一資本家的剝削,但必須接受另一個資本家的剝削。他一無所有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必須受整個資本家集團的剝削。這是工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無法擺脫的命運。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資本家與工人之間本質上是不平等、不公平的,這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少數資本家獲取巨額剩余價值,而廣大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卻領取微薄的報酬艱難度日。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社會化大生產,而且是面向市場的社會化大生產,生產出的巨大財富主要不是滿足個人消費,而是滿足市場消費。如果企業生產的產品不能被市場購買,企業就沒能實現它的價值,就會造成對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產品分配按照資本家的意志進行,資本家雖然擁有巨大的社會財富,但其人數極少,個人消費能力有限;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雖然人口眾多,但由于遭受資本家的殘酷剝削,工資微薄,雖然消費意愿強烈,但有支付能力的消費需求不足。這樣就造成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與消費需求不足的嚴重矛盾,這種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爆發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導致社會財富的巨大破壞,造成經濟資源的極大浪費,給社會發展效率帶來災難性后果。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言:“在危機期間,發生一種過去一切時代看來好像是荒唐現象的社會瘟疫,即生產過剩的瘟疫。”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正是由于資本主義分配關系不公平,造成社會財富分配嚴重失衡,引起生產與消費之間無法克服的矛盾,從而導致經濟危機,造成整個社會財富的重大損失,就此而言,資本主義生產又具有阻礙和破壞社會整體效率的負面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公平、效率關系的分析既有歷史性,又有辯證性,既充滿著崇高的道德情懷,彰顯公平正義精神追求,又植根于唯物史觀的哲學基石之上,體現價值性與科學性的統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深刻根源在于雇傭勞動制度下不公平的分配關系,而不公平的分配關系又是受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不改變資本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就無法改變不公平的分配關系,也就無法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發展整體效率的阻礙和破壞,效率與公平對抗性關系就無法從源頭上破解。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斯坦等人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可以不進行根本性變革,只要通過社會改良,就能實現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工人階級就能徹底改變自己的悲慘命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就會自動消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社會發展整體效率的破壞作用就可避免。現代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事實表明,從1825年美國爆發第一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后,這一生產過剩的瘟疫每隔若干年就會爆發一次,形成周期性經濟危機,而且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經濟危機越來越具有世界性和整體破壞性。
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觀具有強烈的人民性。他們把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作為自己理論的基本出發點和理論宗旨,理論的特點具有強烈的人文精神。而且這種人文精神并非歐洲傳統人道主義理論的抽象人文情懷,而是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科學的更高價值追求,這種人文精神的本質就是人民性。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觀的人民性是一個政治范疇。人民性的核心要義是他們的公平效率觀是站在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立場,而非資產階級等剝削者壓迫者的立場。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的本質不是自然屬性,而是社會屬性。在階級社會人的社會屬性主要體現在他的階級性。他們認為,在階級對抗的社會里,統治階級利用自己掌握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對被統治階級進行殘酷剝削和奴役,因此,是不公平、非正義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始終站在被剝削、被奴役的勞動人民的立場,為他們的正當權利辯護,為他們的利益而斗爭;同時對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野蠻統治進行猛烈批判和英勇斗爭。在破解資本主義公平效率難題時,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剩余價值的不公平現象始終保持嚴厲批判的堅定立場,同時對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遭受的非人折磨和悲慘處境表示深切同情,對工人階級敢于反抗資本主義不公平的社會秩序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支持。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觀的人民性與階級性融為一體,人民性與科學性相輔相成,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觀人民性的獨特個性和顯著特點。
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觀的顯著特點在于其科學性。他們的公平效率觀不是從抽象的理性或自然法出發,而是從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出發,具體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具體地、歷史地剖析不同經濟地位的社會成員在生產方式中的相互關系及其發展趨勢,由此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不公平問題產生的真正根源,進而得出實現公平正義,提升社會整體效率的正確途徑,符合歷史運動的客觀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在《哲學的貧困》《資本論》和《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結合大量實證材料深入分析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同時又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內在矛盾,必然導致收入分配向有利于資本家方向傾斜,這樣就必然會造成生產不斷擴大的趨勢與全社會有支付能力需求不足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尖銳化就會爆發周期性經濟危機,而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爆發表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不僅存在著剝削與被剝削、奴役與被奴役的不公平社會關系,而且這種生產方式越來越成為社會化大生產的障礙和破壞力量,不僅在道德上不公平,而且在整個社會的層面導致效率低下,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違背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因此,用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消滅不公平不正義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和價值情懷,而且是社會內在矛盾發展的客觀需求,是促進社會整體效率的邏輯結論,是社會發展規律的歷史必然。可見,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效率觀既是一種充滿價值情懷的道德哲學,同時也是奠定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科學理論。科學性是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觀又一特征。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哲學。他們的公平效率主張不是遠離現實,從理論到理論的抽象思辨,而是基于近代工業革命和工人運動實踐經驗的科學概括。這些精辟思想是工人階級和勞動群眾改變自身命運,擺脫資本強權剝削和奴役,促進公平正義的強大理論武器。馬克思、恩格斯公平效率觀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而且公平效率觀的人民性、科學性與實踐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人民性體現公平的根本價值目標和宗旨。科學性體現在它不僅代表人民的意志和訴求,而且符合人民社會發展的規律,實踐性則彰顯其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力量。可見,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效率觀不僅完成了對舊時代公平效率觀的偉大變革,第一次把公平置于唯物史觀的科學基礎之上,實現人民性、科學性、實踐性的內在統一,而且毫不夸張地說,即使當代的羅爾斯、諾齊克等學術大家的思想也無法與馬克思、恩格斯匹敵,因為這些自由主義、社群主義的公平正義觀始終未能超脫歐洲傳統公平正義理論的抽象性、片面性。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效率觀的形成是人類公平正義思想發展的歷史性變革和重要里程碑,在21世紀依然閃耀著真理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