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漢林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要在社會基層治理中形成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區氛圍,實現鄉村振興的鄉村文明、治理有效,必須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夯實基層社會治理基礎。這其中深入挖掘和發揮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是可以作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無縫對接即插即用的優秀文化因子。本文就汲取侗族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推進鄉村治理方面進行分析,希冀侗族“和合共生”的文化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侗族地區過去被稱為“沒有國王的王國”,以“款”為代表的制度文化對社會治理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天可以借鑒和利用。墨子說過:“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也。”侗族地區崇尚“和諧唯美、和諧唯福”和“合約和治、和合共生”的治理觀念,“合和”是核心理念,“合”為同源、合一、一統、共同,“和”則為善待、和親、和睦、和平、和諧、和生等。這些理念主要通過“款約”得以形成社會認同和社會約束。“款約”是一定范圍的侗族村寨共同議定而成的規則,是集各種知識和約定的百科全書式的制度文化,是侗民族內聚的強力紐帶,產生出強大的民族向心力,被喻為中國基層民主的活化石。“款”組織的活動內容主要有聚款、開款、起款、講款等,在不同“款約”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廣的是《約法款》,它是侗族古代社會立法經驗的概括和總結,是不同類型的款規款約構成的款文化的集大成者,分為“六面陽規”“六面陰規”“六面威規”3大部分計18條,內容豐富。在款組織中,十分重視對社會成員進行遵守款約款規的教育,款組織對違反款約款規處罰公正公平一視同仁,款眾對款組織非常信賴對款約款規尊崇有加。這對于侗族地區和諧穩定社會平安起到了良好促進作用。
“款約”管理在于深入人心,得到人們的尊崇信守,執行起來公正無私。如《六面陽規》的“四層四部”規定:講到山上樹林,講到坡邊竹林。白石為界,隔斷山嶺。一塊石頭不能超越,一團泥土不能吞侵。田有田埂,地有界石。是金樹,是銀樹。你的歸你用,我的歸我管。……這些得到遵循的款約款規,提升人們的守法守規意識,保障人們的權利和自由,達到族群的心理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族群內外關系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界關系的和諧。清代貴州大儒鄭珍在《黎平木詩》所表現出來的對侗鄉愛護山林的贊許,正是款約款規功能的治理效應。詩中寫到侗族山民與山林的良好關系:“遵義競墾山,黎平競植樹。樹木十年成,墾山歲兩熟。兩熟利誠速,獲飽必逢年。十年亦纖圖,綠林長金錢。樹成一旦富,僅忍十年苦。耕山見石骨,逢年亦約取。黎人拙常饒,遵人巧常饑。男兒用心處,但較遵與黎。我生為遵人,而知墾山弊。手持不急書,未是救眉睫。以我老橐駝,求指經用法。此法信者難,庸更望其行。似子完難得,所需用力精。勿拔千歲根,貪取百日稻。送老墾山人,汝才看合抱。”
侗族地區是歌的海洋舞的家鄉,侗族大歌被喻為“天籟之音”,2009年9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飯養身,歌養心”“水和泥沙,歌和人心”,在美的陶冶中起到了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淳風俗正人心,安社會定家風。文化名人余秋雨先生對侗族文化考察后感慨:“侗族村寨里的很多問題都會在歌聲中消融掉。其他地方的糾紛,需要通過打架或上法院來解決,在這里只要通過勸世歌就可以解決。”“劍拔弩張的社會矛盾能夠在這里被歌聲解決,這是一個理想社會。原來以為這些只能是美學家的一種期盼,其實在侗寨肇興就得到了體現。這是侗寨人的精神自足傳統。”千百年來,侗族通過歌聲來處理好社會矛盾協調人際關系和維護社會穩定,實際上侗歌已成為侗族人民進行家庭宗族倫理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的權威教材。
2014年9月28日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在黔東南自治州錦屏縣隆里鄉華寨村,從2002年開始,探索發揮傳統侗族文化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把“以歌勸和、合約管理”寫入《村民合約》,用“勸和歌”解決村里矛盾。由村里10名村組干部和22名有威望的能說理會唱歌的人員組成勸和小組。一旦有鄰里糾紛和家庭矛盾產生,勸和小組便抬著“家和萬事興”的勸和匾,敲鑼打鼓到當事人家“勸和”,唱“勸和歌”,吃“勸和飯”,在唱歌中化解矛盾,用歌曲析理解難,形成了侗鄉華寨村特有的基層治理的一種方式,社會效果良好,達到了“合約管理、村民自治,和諧發展、共同富裕”的目標,引起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今天我們講文化自信,不能把前人的文明當古董當擺設,而需要將對它的學習轉化成發展的內生動力源泉,作為我們前進的營養,去知行合一、格物致用和經世致用,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去創造性轉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實現創新性發展。
侗族“三寶”是大歌、鼓樓和風雨橋。鼓樓結構嚴密、造型獨特、工藝精湛,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不用一釘一鉚,全部榫卯結構,用相互搭配依托而建成巍峨壯觀的建筑,是一種奇跡,但也象征族群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風雨橋因河而建,用于連接交通遮蔽風雨,也體現善于溝通跨越阻隔共建坦途的善心。2011年6月侗族傳統的“稻魚鴨共生農藝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稻魚鴨共生農藝系統”非常環保,體現出農業生產上的生態文明,蘊含著食物鏈生態奧秘,展現出侗族人民的農耕智慧,洋溢著侗族人民始終遵循的和諧和合的價值理念。
這些“和合共生”的文化觀價值觀,在今天侗鄉基層治理中處處可以看到其賡續和發揚光大,成為今天“與鄰為善合眾生有”的典范。三省坡是湘黔桂接壤的侗族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湖南的播陽獨坡、貴州的洪州龍額和廣西的富祿獨洞等鄉鎮毗鄰而居,過去由于交界線交錯復雜、插花地多、政策差異大,造成毗鄰鄉鎮毗鄰村之間矛盾眾多。從2009年在三省坡設立聯合調解委員會壘寨工作站開始,通過講款建設“五聯”,即矛盾聯防、糾紛聯調、組織聯建、普法聯宣、法律聯援。2011年創新建設雙書記制的邊界聯合黨支部,2016年三省坡的三省九村村干和寨老召開聯席工作會,建三省聯合調解工作站,破解過去的無人牽頭無人協調無協議履行的邊界困境,構建了三省邊界同歌共舞生產互助生活和諧的安居樂業親如一家的美景,用民族文化繪就毗鄰團結的共同發展的畫卷。
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是我們經濟發展社會善治的優勢所在。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只有把各民族優秀文化這個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充分汲取和轉化,成為我們中華民族一家親自強不息、團結奮進的精神支撐,這樣,“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的和而不同守望相助的善治局面就能始終與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