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君名
當今世界科技迅猛發展,科技創新成為一國及地區貿易地位的重要支撐。中國的手機企業在科技創新行列中充當著先鋒角色,從國際化發展的角度來探究中國手機企業的發展,可以更好地檢驗科技創新發展能力。目前,比較知名的國產手機品牌有華為、小米、魅族、OPPO、vivo、金立、錘子、樂視、360、中興、酷派、聯想、一加等13個品牌。相對而言,國外知名的品牌有蘋果、三星、索尼、LG、夏普等,實力非常強勁。中國手機要走國際化之路,需要知己知彼,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應對挑戰,敢于面對競爭,才能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隨著世界科技發展進步,手機的生產效率在不斷地提高,市面上的手機運行越來越流暢。這源于手機的操作系統在不斷地得到更新和完善,各大手機廠商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研發流暢快速的手機操作系統上,不太注重手機硬件的使用壽命設計,讓現在的手機使用壽命較短,一般很少超過兩年。現在每一個手機企業都至少在每一年推出一部新的旗艦機,有的手機廠商甚至會每一個季度推出一款新手機。手機的使用壽命被不斷壓縮,更新換代的步伐越來越快。
過去,消費者對一部手機的要求是可以打電話、接電話以及收發短信。現在的情況與之前大相徑庭,現在的智能手機最重要的功能是要能上網、拍照、玩手機游戲,手機的通話功能反而沒那么重要了。在互聯網普及后,人們的工作與生活都離不開互聯網,消費者需要手機功能強大,網購、看電影、學習甚至網上辦公等。現在的智能手機要滿足這些功能,需要裝載各色各類的手機APP,消費者實時的需求和潛在的需求都要在使用手機過程中得到最大滿足。
生產一部手機需要幾十種零部件,幾乎沒有一家手機企業能夠自己生產出所有的手機零部件。世界眾多手機廠商生產手機所需要的零部件都要委托專業的生產企業加工生產,自己只生產一小部分手機零件,有的手機企業所有的零件都需要進口或是委托其他企業生產,自己就相當于一個手機組裝企業。我國的絕大多數手機廠商就形同手機組裝或半組裝企業,小米、魅族、OPPO、vivo、華為等國內知名品牌手機企業生產手機需要從美國進口高通CPU芯片,進口日本的攝像頭,屏幕要從韓國的三星或LG購買。再以美國的蘋果為例,蘋果手機的生產工廠不在美國本土,大多數是分布在亞洲(特別是在中國),只在本土進行設計和維持手機芯片的生產,除此之外的手機零部件都是委托異地加工生產,再由組裝廠商進行手機組裝,完成最后工序貼上蘋果標簽上市。
中國手機產業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軟實力和硬實力都積攢到一個相當可觀的水平。現在,中國手機產業已經不再是僅為外國手機廠商代工生產的那種發展模式,而是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華為、小米、OPPO、中興、魅族、聯想、一加等手機品牌在國際市場也具有一定的影響。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前五名為韓國三星、美國蘋果、中國華為、中國小米、中國OPPO。龐大的手機銷售量表明,中國手機品牌逐漸被國內外市場消費者認可,中國手機品牌正在強勢崛起。
目前,中國手機產業生產基地呈現出一種高度集中的現狀。近幾年分別形成以北京、天津、山東等地生產企業為主體的北方手機生產基地,以廣東地區生產企業為主體的南方手機產業基地,以長江三角洲生產企業為主體的華東手機產業基地。三大生產基地都是分布在我國經濟發達、科技先進、人口密集的地區,產業的分布依托科技,靠近原料市場。手機生產出現高程度專業化,手機的研發設計和生產環節都是專業化的公司完成的,該專業化分工能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提高生產效率。
當中國制造風靡世界的時候,許多國家指責我們在復制他們的產品。那時的中國科技研發水平很弱,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都是模仿國外的,稱之為“山寨產品”;而手機行業里的山寨產品是最多的,消費者稱之為“山寨手機”。當華為、小米等一批有自主研發能力的手機企業出現后,“山寨手機”廠商才被逐漸淘汰。現在,國內的知名手機企業賣的是自主研發的手機產品,用的是自主研發的手機系統。
每個行業都有自身的核心競爭點,電子產品的核心部件是每家電子企業都想著能夠自主研制與自主生產,但是電子產品核心部件的研發和制造技術要求很高,只有少數幾家龍頭企業掌握著生產電子產品高端零部件的核心技術。手機是電子產品中最能集成高端復雜技術的產品之一,最核心的技術是手機芯片。在手機核心技術的研發水平上,中國的手機企業與國外相比處于較低水平。在華為研發的手機芯片麒麟問世之前,中國大陸的手機行業里沒有一家企業能夠自主研發設計與生產手機芯片。小米科技公司發布了自主研發設計的手機芯片,才宣告中國第二家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手機企業誕生。國產智能手機絕大多數用的是美國高通生產的芯片,一旦芯片進口被限制或者芯片價格上升,對中國的手機企業就是一個災難。
中國手機廠商始終處在一個不穩定的產業鏈上。芯片制造、手機設計、手機生產、應用平臺的運營及開發,是手機產業鏈的五個最重要的環節。中國國產手機企業主要處在手機的設計及生產的環節上,芯片生產和手機應用平臺的操作系統被歐美壟斷。中國手機品牌總體處在產業鏈的下游,受上游產業鏈的變化影響極大,沒有穩固的市場基礎。制造手機的很多配件都不是由手機廠家自己生產,而高質量的手機元件國內企業也無法生產,所以只能依賴國外的進口才能滿足。從手機生產的產業鏈來看,上游原料很容易出現問題,或是供應不足,或是價格不穩。比如,小米手機的熱型系列機經常缺貨,被消費者詬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上游原料供貨不足。美國高通的芯片,日本夏普的屏幕,索尼的攝像頭等是小米手機必需的核心配件,但都得依賴國外企業生產,是否同意賣給小米,主動權在別人手里。在國內小米手機尚且產能不足,在國外更加缺貨。
中國手機品牌在國際營銷投入的資金及人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少運用人員推銷、品牌廣告、產品的營銷推廣等一系列綜合的品牌營銷模式來開展手機品牌營銷。至今中國手機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知名度遠不及蘋果、三星。一個企業產品的營銷模式,應該要與當地的消費方式習慣、文化習俗相迎合,定價符合當地的消費水平才有利于產品的市場推廣。但是,中國手機廠商因為缺乏海外市場發展的經驗,在手機品牌營銷推廣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印度市場是中國手機品牌比較熱衷的海外市場之一,小米手機在印度銷售模式幾乎都是通過網絡渠道完成,這與它在國內互聯網為主線上的營銷模式是一樣的。但是印度的互聯網普及水平遠遠低于國內,這不利于小米品牌的傳播推廣;同時,饑餓營銷模式在國內已經被消費者摒棄,在印度更加行不通。
一是加大對手機技術研發的投入比。每個國產手機企業在手機芯片研發等核心技術的資金投入占比是不一樣的,華為在手機通信的技術研發投入最多,也是目前國產手機科技實力最強的。OPPO與vivo資金投入量最多的是線下銷售渠道的建設,在全國范圍內設立手機實體門店,培養銷售人員。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短時間不大會有成果收益,這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
二是培養高技能技術人才。需要建立企業動態人才庫,建設強大的技術隊伍。技術的研發依賴人才,企業要采用各種綜合手段開發和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為人才的培養創造良好的環境。手機企業及有關研究機構之間加強技術交流合作,建立合作機制,多開展各種技術交流會、企業技術產品展覽會,適時開展企業技術競賽,提升人才技能,為中國手機技術人才的培養提供優質的多元化平臺。
三是通過自主研發與購買相結合的方式靈活解決專利問題。在專利問題上,不一定全部依賴自己,可以采取自主研發加購買的方式解決。對于自主研發難度大的專利技術,企業可以運用合理的方式購買,這是比較省時省力的方法,以資本來彌補研發技術上的不足,也是一種快速奔跑的方式。不過從長遠來看,自主研發能夠真正積累與沉淀核心技術,無論對于企業自身還是整個行業發展,都是有利的。
需要調整產業鏈,提升中國手機品牌整體競爭力。中國手機品牌處在產業鏈的下游,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核心技術,在海外市場沒有獲得令人滿意的成果,整體競爭力不強。要提高國產品牌的競爭力,必須要掌握上游核心技術,核心科技研發要依賴大量的投入,這對許多國內手機品牌是一大難題。解決之道:一是要加強與產業鏈上游生產企業的合作,建立長期合作交流關系,穩定主要手機元件的供應;二是利用業務外包的形式,把手機部分科技的研發外包給外國科技機構,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約資金;三是建立產業集群,把相關生產企業匯聚在一起,形成專門的產業科技園區,發揮各企業專業化生產優勢,方便手機企業間的各種交流合作,是一個快速提升國內手機企業凝聚力與競爭力的有效方法;四是整合手機行業資源,執行企業聯盟戰略。獨自一家走出國門的中國手機品牌在技術和綜合實力上暫時沒有辦法與國際品牌直接競爭,要想獲得好的發展機會只有聯合起來,通過合作克服研發難題,擴大品牌宣傳,形成規模效應,全面提高中國手機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整體競爭力。
需要因地制宜制定與實施多元化市場營銷模式。國際市場是一個多樣化的舞臺,世界各地的市場因經濟、文化以及消費水平的差異呈現出多元化。中國的手機品牌在海外市場上營銷時要制定合適的、靈活的模式,切莫走經驗主義道路,拿國內成功經驗全盤復制到國外。比如,在印度、東南亞市場可以通過與當地的運營商加強交流合作,以利用當地的推銷人員進行產品的營銷為主,以互聯網與其他的廣告等線上營銷模式為輔來進行產品的推廣銷售。在歐美等發達市場則是主要靠網絡銷售與線下實體店銷售,在定價方面一定要根據當地的消費水平來制定相應的銷售價格。
需要提高品牌意識,加強中國手機品牌建設。一個成功的企業絕對不能缺少自己的品牌,中國手機企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有所作為,必須堅決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品牌。品牌的建設要依賴品牌宣傳與產品質量作保障。一方面,中國手機品牌進入國際市場首先要做的就是品牌宣傳,通過與當地的電信通信運營商、電視媒體、廣告公司及相關機構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人員推銷、品牌廣告、產品的營銷推廣等手段對中國手機品牌進行宣傳推廣,樹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手機質量過關才能贏得消費者的普遍認可。中國手機品牌除了自己的研發能力要提升,還要根據國外不同市場的特點設計和推出差異化的手機型號,才能獲得當地消費者的認可,發揮中國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