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祥
普定縣堅持以上率下、上下聯動,縣鄉村共同發力、各部門齊抓共管,通過集中宣講、調研宣講、田野宣講、文藝宣講、志愿宣講等“五講”,迅速掀起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精神熱潮,讓全會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是縣級領導干部率先垂范。縣四大班子領導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首要政治任務,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深入聯系鄉鎮(街道)和分管部門(單位)宣講。原汁原味地把全會精神、理解、感悟帶給黨員干部群眾,引導和動員大家把全會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落實在崗位上、體現在行動中。二是部門負責同志示范帶頭。各鄉鎮(街道)和部門(單位)主要負責同志把宣講全會精神作為重中之重,帶頭上講臺、親自作表率。緊扣群眾新期待新要求,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主題宣講100余場次,讓老百姓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使全會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成為干部群眾共同意志和自覺行動。三是組建宣講團隊精心宣講。抽調熟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政治素質好、理論水平高、宣講能力強的優秀黨員干部、理論工作者組建宣講團(隊)集中宣講200余場次。推進全會精神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企業、進公共場所,切實擴大宣講覆蓋面和影響力。
一是領導蹲點調研宣講。黨員領導干部撲下身子、擼起袖子,深入基層一線調研蹲點宣講。通過召開座談會、走訪農戶等形式,講實全會精神、講細產業革命、講深鄉村振興,增強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感情認同,為決勝同步小康夯實基層基礎。二是駐村幫扶定點宣講。162個脫貧攻堅輪戰隊、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和網格員,結合駐村幫扶工作任務,組織所在村黨員群眾召開座談會,定點開展全會精神宣講。講清脫貧攻堅政策要求,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增強擺脫貧困干勁,激發增收致富信心,推進“三種一養”產業實施。三是村支兩委入戶宣講。村支兩委干部結合自身熟悉村情民情、貼近群眾優勢,利用晚上農閑時間走村串戶,走到百姓院落、走進農戶堂屋。通過院落會、拉家常、扯閑篇,將全會精神心貼心傳達到千家萬戶,引導廣大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一是把惠農政策送到田野上。縣四大班子領導深入聯系鄉村,以田間為廣闊平臺,以地頭為有形舞臺,用農民的話,講農民的事,將全會精神播撒到農民心田。縣直部門負責同志結合部門包保,召開田間會、地頭會宣講全會精神,送政策、送項目、送溫暖。抽調農科專家、理論骨干等組成16個宣講團,采取流動圖片展、路旁刷標語、發放口袋書等方式,巡回田間地頭宣講全會精神,傳授種養技術,深受廣大群眾歡迎。二是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廣大黨員干部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起,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抓好各項民生工程。縣四大班子領導針對調研走訪發現問題,進行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包保部門千方百計籌集資金,幫助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宣講團積極整合各方資源,實施文化服務、醫療衛生等項目,將實事真正辦到老百姓心坎上,贏得群眾一致好評。三是把鄉村振興落在行動上。全縣各級各部門緊緊圍繞“干部下基層、政策入民心、宣講進農戶、農村面貌新”,抓緊抓實抓好宣講。廣大黨員干部切實增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緊迫感、使命感、責任感,把心思用在實干上,把勁頭放在苦干上,把身子沉到一線去,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把全會精神講深講透,把群眾關切做實做細,讓群眾看到吹糠見米的實在利益,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辦好鄉村文藝大舞臺。開展“文軍扶貧”活動,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花燈歌舞、快板小品等表現形式,打造40余場引人入勝、互動交融的文化盛宴,讓全會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二是草根文藝展風貌。開展“送文化”活動,利用農民晚會、社區舞臺演出50余場,把全會精神融入表演之中。搞好“種文化”,加強“三區人才”建設,輔導、培養基層文藝骨干,通過村村唱大戲,戶戶玩花燈,在一唱一跳中宣講全會精神,增進鄰里團結,減少矛盾糾紛,上下一團和氣,營造了奮發有為的良好氛圍。三是講述普定好故事。建強縣融媒體中心,在普定報、普定廣播電視臺、活力普定微信公眾號開辟專欄、推出專題,集中推送全會主要內容,全方位報道全會宣講典型。組織文化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切身體驗群眾生活,傾聽普通百姓心聲,在實踐中感悟生活真諦、錘煉品質作風、增長才干本領、創作精品力作,講述全會宣講好故事,傳遞全會宣講好聲音。
一是實現縣文明實踐中心破冰。加快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步伐,組織五大平臺聯袂“送雨露”。理論宣講平臺邀請專家名嘴用家常話宣講全會精神;教育服務平臺發布教育扶貧政策;文化服務平臺“送戲下鄉”;科技與科普平臺在田邊講解農業技術;健身體育服務平臺示范指導田間健身。二是實現文明實踐所破殼孵化。采取“群眾點單、名嘴宣講”形式,聽眾從關鍵詞中挑選想要了解和掌握的全會知識點,由名嘴進行闡釋和示范,引導觀眾提問和互動,把理論、政策、科技送到田間地頭,讓新時代文明實踐之花開遍普定城鄉,讓鄉村振興活力迸發在希望的田野上。三是實現文明實踐站全面沸騰。175個村居(社區)實踐站,舉辦“全會精神到田頭”志愿服務活動,調動全縣10余萬人次積極參與,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把聯系服務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在宣講黨的最新理論和方針政策同時,大力宣傳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最前沿的理論武裝打造宣傳陣地,提高理論宣傳的質量和水平,增強宣講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認同感和滿意度。
發揮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民間文藝豐富的優勢,有效借助花燈和地戲兩張靚麗名片,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價值內涵,提煉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標識,為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培育踐行生生不息的穿洞文化價值體系,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和提升生活品位。
堅持宣傳思想守正創新,積極探索符合基層實際的理論宣傳新辦法新載體,以群眾喜聞樂見、引人入勝的形式,用故事化、通俗化、形象化的方式,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主張,生動活潑地傳播先進思想,在理論和群眾之間搭建起一座彩虹橋,不斷強化人民群眾對社會的認可度和歸屬感。
切實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強化媒體融合發展,既注重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作用,有力講述普定好故事;又主動利用數字、網絡、移動等新媒體傳播手段,有效傳播普定最強音,著力打造體驗式理論傳播的宣傳新方式,實現線上、線下參與互動的一體化,不斷拓展人民群眾的參與度和知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