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艷兵
(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 300191)
隨著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消費和創新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兩大引擎。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已連續六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在60%以上,是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
2020年受疫情影響,世界經濟下行的壓力加大,世界各國都調低了對未來經濟的預期,疫情后各國為了維護本國生產和市場可能會出臺一些保護措施,靠外需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可能性收窄。同時,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經濟總體下行明顯,GDP同比下降了6.8%,投資和消費都有比較明顯的下滑。由于國外市場嚴重萎縮,我國的出口受影響較大,而前些年靠投資拉動的高速增長期已經過去,目前,提振內需必然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國內市場消費潛力巨大,下一階段,隨著生產生活的逐步恢復,居民收入增長會逐漸好轉,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導致消費升級潛力巨大,今后較長一段時間依靠提振內需來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是不可逆轉的。
我國靠投資拉動高增長的階段已經結束,又加上2020年蔓延于世界的疫情使得國際經濟形勢變得日益嚴峻和復雜,外需環境也發生了較大變化,我們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各種準備,促進國內消費和服務增長將是我國今后長期經濟增長的依靠。提振內需不僅是應對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重點工作,更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提振內需不是單純的增加消費,而是質和量的統一,是國內市場容量與市場環境的全面提升,以達到供需的良性互動。當今世界以歐美為代表的主要經濟大國都是依靠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我國擁有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市場需求非常可觀,消費潛力巨大,為提振內需打了良好基礎。
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對消費品和服務的高質量要求愈發強烈,科技進步既是產業升級、產品向高質量發展、服務升級的催化劑,更是提振內需不可缺少的力量。這次國家提出的提振內需方向與前兩次不同就在于對內需質的提升,它是基于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的必然選擇。
提振內需不僅是當前工作重點,更是一項戰略任務。狹義的內需就是指國內宏觀經濟的需求側,廣義內需是質和量的統一,是國內市場容量與市場環境的全面提升。我們國家現在的提振內需是廣義的內需。提振內需與過去擴大內需的區別在于它是在更高層面、更高能級、更高質量上激活打通供給端與需求端的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它涉及整個國民經濟循環的各個環節,是一個長期需要堅持的系統性目標,要完成這個戰略任務需要長期堅持和動員全社會的力量。
回顧1997年和2008年發生的世界性的金融危機,我國當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采取了不同方向的擴大內需、提振經濟的措施。1998年采用住房改革擴大內需;2009年通過發展農村市場擴大內需。2020年爆發的世界性疫情已經大概率地會引發金融危機,世界市場萎縮已經是現實問題,只有盡快恢復和擴展國內市場才能應對當前世界經濟下滑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次提振內需與前兩次不同,這次是以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通過廣泛應用科技力量,以打造智能社會發展為新方向,提高服務消費比重和消費升級的新消費結構,從傳統的穩就業為主向穩就業和財政金融手段相結合的新方式不斷轉變。
“新基建”是2018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并寫進了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初中央20天內4次提及相關內容,開始密集部署和推進“新基建”。新基建是包括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因為疫情使得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中央對新基建的重視程度凸顯。
2020年4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大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力度,是此輪提振內需的重要內容之一。老舊小區改造涉及的范圍廣、門類多、內容雜,需要協調的資源多,帶動作用大。
在當前嚴峻的經濟形勢下,全面恢復生產和生活,提振內需首當其沖。中央政治局會議從穩定就業、消費拉動和投資拉動三個主要方面提出了提振內需的發展方向。我們從供給端與需求端出發,在智能化、數字化發展的新方向、消費升級的新結構、穩就業與財政金融手段相融合的新方式等方面提出我國當前經濟形勢下提振內需的發展途徑。
消費升級主要包括對原有需求的更新換代、新品類的出現和消費結構的轉變。消費升級因為消費者、消費意愿和消費層級的不同存在著諸多差異,在這樣混合的情況下,從整體消費結構變化中找到消費升級的方向十分困難,因此要充分發揮科技作用,以新科技引領社會消費向高質量發展。加快全社會生產生活方式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能極大地提高消費層級和服務水平,促進消費全方位的升級,加快社會經濟循環的高質量發展。例如通過對某個品類消費大數據分析,了解人們可能對更貴、溢價率更高的商品產生偏好,從而指導這個品類的消費升級。通過互聯網讓各類教育、文化和旅游業消費通過大數據指導更加信息化和便利化等。
穩就業就是穩消費、穩增長,提高收入就能提升市場容量和消費能級。經濟運行是一個從需求-生產-就業-收入再到需求的循環鏈條,收入作為經濟鏈條中的重要環節,與需求息息相關。消費者對收入的預期和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判會直接影響消費信心,提高收入是增強消費信心的重要手段,也是提振內需、刺激消費的根本保障。增加收入的途徑很多,如以財政手段助推收入倍增,增加一次分配比例,增加中等收入群體,發揮財政政策作用(減稅、讓利、降費、增加補貼等)。目前許多地方政府都發放了消費券,消費券作為一項補貼性的福利要有差異性的發放,可以使用科技手段使消費券的發放精準化和有針對性,以達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消費券促進消費的作用;同時還要尋找多種途徑大力提高農民群體的收入。
近年來,普惠金融在鄉村振興、支持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消費金融作為普惠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促進國內消費增長的催化劑。我國雖然消費潛力大,市場發展空間巨大,但人均消費信貸很少,消費金融的范圍需要拓展。受疫情的影響,一部分消費信貸用戶的收入和償債能力出現變化,短期會有一定的壓力,但是從長遠看,鼓勵消費金融的發展仍是提振內需的重要手段。在提升金融機構的科技能力和對其加強系統性風險的評估方面,不斷完善風控體系,大力支持消費金融發展是順應新消費時代需求,助力普惠金融發展,提振內需的突破口。
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勞動力的主力軍,也是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群體,對中小微企業的幫扶需要政府、金融機構和企業三方的共同努力,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金融機構都從供給側的角度對中小微企業給予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在繼續延續和完善供給端扶持政策的同時,要重點在需求端進行政策傾斜。如對受到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尤其是住宿餐飲業,旅游業、商品批發和零售業等制定政策鼓勵公共采購和私人消費;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的優勢,對消費品進行需求側管理,對某些需要鼓勵的消費進行稅收優惠;依靠互聯網電商平臺吸納和匯聚眾多中小微企業和個人消費者,形成產業生態群組;利用大數據優勢自動智能評估中小微企業的經營能力,進行精準紓困和引導消費;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建立起產業鏈上下游環節的有序銜接,聚合多層次供應商、經銷商,觸達眾多中小微企業,對產業鏈中的需求端和供給端進行精確幫扶。
城市群的發展會同時推動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城市一直是消費的主要承載者,隨著城市群建設的快速推進,城市間打破了行政界限,使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城際交通發達、資源配置更加優化,這些都有利于促進形成強大的城市群市場,持續釋放內需潛力,進一步提升消費向個性化、多元化、定制化方向升級,并推動新消費市場的形成與創新。
面對當前嚴峻的國際經濟下行壓力和國外市場的萎縮,開放國內市場顯得更加重要。對外開放國內市場不僅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更是拓寬國內產品市場、掌握開放主動權和高質量開放的機會。對于我國來說,在當今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時期是積極擴大進出口的最佳戰略機遇期,亦是促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因素和提升消費升級的重要環節。主動擴大進口要明確目的,對過去很難進口的高技術、高質量、高性能產品要抓住機會擴大進口,為服務高質量發展、滿足國內消費升級的內在需求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