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山西農業大學 信息學院,山西 晉中 030008)
2020年的開學季是一個不平凡的學期,受到疫情影響,全國高校在校大學生從學期第一教學周開始居家上課。教師的教學工具不再是粉筆和板書,轉而采用網絡平臺工具通過電腦和學生互聯,進行課程的教授。從最初教師們對教學軟件的摸索,到能夠嫻熟的運用網絡平臺進行教學手段的變幻,每位高校教師都在經歷著考驗,也在慢慢成長。網絡平臺教學是否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目前教師都在關注的重點。在教學第9周,筆者開展了一次關于網絡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
本次調查的目的是想通過網絡問卷的形式,挖掘提高網絡授課效果的方式和手段。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完成本學期的聽課內容,也有利于教師通過該問卷的調查結果能夠改進網絡教學手段。
本次調查對象主要涉及本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年級經濟與管理類學生389人。由于本學期大四年級學生準備畢業論文,因此未參與此次調查。
1.問卷調查法。網絡問卷調查法在國內外社會調查中被廣泛應用。本次問卷設置題目12項,11項單選題,1項復選題。主要通過李克特五級量表展開網絡問卷調查,其優點在于每位同學作答便捷,答題結果可以直接通過問卷網導出,操作標準化,0成本。
2.統計分析法。信息化時代,電子計算機的推廣并應用為調查問卷的發放創造了條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且日漸量化,量化研究成為教學改革研究的發展趨勢。

表1 網絡平臺授課效果調查信度分析

表2 問卷信度刪除或修正后數據
本調查問卷的信度分析主要測評標準是克朗巴哈信度系數(Cronbach’s Alpha)。本研究主要通過SPSS25進行分析,根據表1和表2,信度系數0.867>0.7,可信度標準較高,表示問卷達到標準。問卷信度刪除或修正后數據都低于Alpha值0.867,說明問卷的設計符合標準。
根據表3效度測量以及表4顯示,KMO值0.892,明顯高于0.7,足以說明本次調查達到標準。在相關性矩陣中,數據幾乎都在0.3至0.7之間,樣本數目的角度,以及結合顯著性的分析,表明數據之間的相關程度較高。
本次問卷調查中涉及問題有12項,其中8項為李科特量表分析,調查389個樣本。根據表5和表6,三個年級學生分布較為均勻,男女生中男性占比低于女性。對于樣本問題的回答結果,將極值(最大值減去最小值)除以方差后,得數均小于5,偏度的絕對值均小于1,峰度的絕對值均小于7,問卷結果符合標準。
在問卷的題目中,量表題目8項,主要考察學生們通過網絡授課的聽課效果。8項題目中,有3項主要考察教師的網課授課情況,分別是Q2、Q5和Q8。根據表7和表8所示,對于教師的授課態度和準備的認真程度以及課堂的互動,結果顯示在學生對教師的備課效果滿意且認可,線上授課的互動環節也較線下更多。根據表8,班級排名前20的學生對于教師上課內容的深度表示不確定性的最高,反映了這部分學生學習態度以及積極性都非常高。也建議教師能夠將課本的知識深入挖掘,將授課的內容進行適當的難易搭配調整。
本次問卷調查中8項量表題中,對于學生上課效果的調查涉及題目為Q3、Q6和Q7。根據表9和表10,三個年級的學生對教師的授課內容滿意度較高,占比43.19%。但是在三個年級的調查中,不確定性排第二,在教師今后的授課中建議教師明確授課重難點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準備,提前做好教學設計。

表3 網絡教學效果調查效度測量

表4 網絡教學效果相關性矩陣及顯著性

表5 樣本基本情況

表6 網絡課堂授課效果描述性統計

表7 Q2網課上教師與學生網課互動調查滿意表

表8 教師備課、授課深入度滿意調查表

表9 網課內容精簡學習效率調查滿意度調查表

表10 上網課記筆記滿意度調查表
根據表11,155名學生對網課后的吸收率達到75%以上,表示滿意。大一的87名學生中,滿意的學生39人,占比最高。而大二162名學生中比重最高的是不確定。大一學生剛剛邁進大學,在校保持高中的積極性,而大二的學生開始接觸專業課,對于專業知識的不確定性提高。因此,教師在給大二年級的學生授課時,教學方式應更加靈活,多注重引導,培養學生對本專業的自豪感,提高對本專業的認知程度。

表11 授課內容吸收情況滿意度調查表
本次問卷設計了1項復選題,要求學生針對8個選項來復選出影響網絡授課效率的因素。這幾個選項如圖1所示,其中389名學生中,299名學生認為電子設備使用時間過長是影響網絡授課效率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居家時間過長、以及課下作業多等7項因素。
此學期授課形式的特殊性,是對教師的多重考驗。需要教師一方面準備課程內容,要提升比線下授課更高的標準。另一方面,教師對于網絡信息化授課手段較為生疏,授課前期的疫情阻礙了網絡授課的進展。但隨著教師教學進度的開展,目前大部分教師都已經能熟練使用網絡教學平臺,并且開始進行線上教學改革。

圖1 影響網絡授課效率的因素
一是教學內容的精簡安排要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學生對于網絡授課影響的因素中使用電子設備時間過長的分析。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不可能像線下一樣一直講課。因此,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度的調整。將教學的重難點及時在上課時展示給學生,教學大綱中學時較少的內容,講解時應盡量避免內容過多,對于重難點可以單獨設置任務點進行解析,以便于學生課下復習。
二是教學測試建議隨堂進行,作業布置要體現教學的目的。網絡教學中,教師不能時時檢測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情況,因此給予學生的作業和測試也較多。而學生每天居家時間比較長,寫作業的時間比較充足。因此,這也是學生對網絡教學抵觸情緒的因素之一。針對課程作業布置,建議教師能夠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來布置課后的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動腦能力和創新力,讓學生自由展開。例如,利用騰訊會議開展一次模擬商務談判會議;或者利用大數據軟件,引導學生能夠深度學習。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居家學習時間持續性強的特點,積極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過多布置傳統的作業任務,減少僵化的應付檢查的作業形式。
三是教學互動形式創新。網絡教學改革方式方法的創新,是目前全國高校教師思考的問題。與傳統教學有很多不同,許多教學改革無法立即在網絡上實現,需要教師不斷地摸索和思考。網絡教學并不是現在才有的,以前一直是線下教學的輔助手段。如何利用網絡授課提高教學效果,這是對全體高校教師的一次考驗。網絡互動方式的創新,主要目的在于適時監測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們能夠主動參與進來。建議教師能夠利用網課,針對教學內容更多地拓展線上活動,要求學生能夠主動搜集資料,將課堂的“翻轉”在網絡上實現。
當前所有的學科都離不開大數據,連純文字的語言文學,也已經有了全國的數據庫,信息的傳遞性變強且更加對稱。在這個信息遍布的時代,如何從數字中挖掘出規律,如何實現創新,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還需要教師能夠掌握并運用信息化處理軟件,這次疫情就是一次考驗。建議教師針對自己的專業背景,學習計算機語言、信息處理工具等,將專業知識更直觀地應用到課堂和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