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莉 ,王樹華 ,孟 靜
(1.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江蘇 南京 210024;2、3.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4)
發展戰略是一國或地區推動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當前,多重國家戰略在江蘇的疊加使江蘇面臨重大歷史性機遇。作為區域發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撐,電力企業要高效對接多重戰略機遇,在目標舉措、業務規劃、發展路徑等方面實現系統化轉型升級,協同推進電網向能源互聯網轉型、業務向提供用能服務轉型、管理向高效智慧轉型、經營向質量效益轉型,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戰略(strategie)一詞,由法國人梅齊樂于1777年在《戰爭理論》中首次使用,其內涵主要是軍事戰略范疇①。其后,戰略的內涵逐漸超越軍事范疇,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內容、范圍和層次上都有極大的提升。1958年,美國學者赫希曼在《經濟發展戰略》中,首次使用發展戰略(development strategy)一詞。綜合來看,發展戰略是以維護和增進戰略主體利益為目標,由政府對一定時期內國家(或地區)的發展目標及國家力量的發展、分配和使用,做出的全局性、根本性、長遠性、前瞻性規劃部署,對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發展戰略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諸領域;內容也十分全面,不僅包括速度、效率和總量問題,更包括質量和結構等問題。
國外對發展戰略的理論研究主要包括:新制度學派,代表人物諾斯,認為制度是經濟績效的決定性因素,轉型國家尤其需要進行制度研究②。新結構主義學派,代表人物威廉姆斯,認為要素稟賦決定比較優勢,經濟體應基于比較優勢確立產業結構和發展戰略③。發展經濟學,代表人物赫希曼,提出了核心-邊緣戰略,認為應將有限的資源首先投入到效益較高的產業或區域,再以核心拉動外圍④。競爭優勢戰略,代表人物波特,通過構建鉆石模型詮釋了國家競爭優勢的真正源泉,認為政府和企業的重點是打造和培育核心競爭力⑤。在實證研究方面,發達國家發展戰略的制定具有系統化特征,通常包括核心目標、優先領域、具體指標、政策措施、路線圖等。而且高度重視對發展戰略的評估,評估內容涉及國內外形勢變化、戰略執行情況和效果、戰略方向是否正確、目標及優先領域是否合理、措施是否恰當、是否有必要繼續等⑥。
在我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發展戰略研究始于20世紀70—80年代,21世紀初起掀起了研究高潮,研究的核心目標是為國家決策提供智力支持。依據功能和作用范圍的不同,我國的發展戰略大體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綜合性戰略,立足于指導全局(全領域、全區域)、強調協調發展,如“三步走”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第二類是關鍵領域戰略,如改革發展戰略、開放發展戰略、創新驅動戰略等,戰略平臺分別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第三類是區域發展戰略,立足于不同區域布局不同發展戰略、設立國家級戰略平臺,以便各區域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或實現協調發展,如西部大開發、城市群一體化、沿海沿江經濟帶建設、“一帶一路”倡議等⑦。一系列的發展戰略,推動我國不斷突破體制機制障礙、轉變發展方式,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江蘇一直堅持以國家戰略指導發展實踐。歷史上,抓住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化改革的戰略機遇,實現了以“農轉工”為主要內容的第一次轉型;抓住了浦東開發開放和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實現了以“內轉外”為主要內容的第二次轉型。電力作為現代經濟結構和消費結構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歷次轉型中都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20世紀80年代,江蘇城市建設開始大規模興起,全省用電負荷快速上升,為保證電力供應,江蘇電網由220千伏逐步升級為500千伏。20世紀90年代,大規模實施城鄉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有效解決“有電受不進”“卡脖子”“低電壓”等問題。進入21世紀,全省經濟增速加快,江蘇開始加速建設500千伏電網,由“三橫三縱”加強為“六橫六縱”,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當前,“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自由貿易試驗區以及江蘇沿海開發、蘇南現代化建設示范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多重國家戰略在江蘇省內疊加,使江蘇進入了重大戰略機遇期。江蘇理應充分釋放多重戰略疊加的紅利,把戰略機遇轉換為創造力和發展成果,成功實現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第三次轉型。多重戰略疊加的機遇、第三次轉型的迫切需求,為江蘇電力企業轉型發展創造了新機遇,也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挑戰。高科技、綠色環保、智能化、多元交互共享將成為江蘇今后一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追求,相應的電力企業也需要向“低碳+產業化+智能化”方向轉型。
1.經濟穩步發展推動電力需求增長的機遇。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快速發展,2019年人均GDP為12.36萬元,按可比匯率折算,相當于歐美發達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發展水平,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已連續9年居全國各省市區第一,用電量也相應地快速增長。未來,這一趨勢還將持續下去。從橫向國際對比來看,美國2017年的人均能源消費量達10.82噸標準煤,同年江蘇這一指標僅為3.87噸標準煤,仍有較大增長空間;從縱向的時間序列來看,江蘇2018年的全社會用電量為6128.27億千瓦時,是2005年的2.79倍。可見,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對電力尤其是綠色電力的需求將不斷增加,為電網建設帶來重大機遇。
2.發展模式現代化轉型推動綠色電力發展的機遇。在生產側,將進行清潔電力革命,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比重將不斷提高,將促使電網不斷提升控制、調度、運行能力,持續強化電網的智能化水平,綠色電力本身也將成為引領未來發展的主導產業。在消費測,電能替代的比例將逐步加大,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例將逐漸上升,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清潔取暖等領域將加快發展。以上均為綠色電力發展帶來了機遇,電力企業開拓市場的空間巨大。
3.由電量盈利向服務盈利模式轉型的機遇。自貿區等國家戰略的實施,要求更高水平的營商環境。充足便捷穩定可支付的電力供應作為營商環境的重要內容,可以借此全面提升服務能力、服務水平和價值創造力。可以促使電力企業以客戶為中心,精準發力、積極拓展,實現管理機制、管理水平、功能作用、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轉型發展和全面升級。
4.區域一體化發展對跨區域電網建設的機遇。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為跨區域的電網建設、提升跨區域輸電能力、實現不同區域間電力資源的供需互補提供了機遇。電網作為大范圍、高效率配置能源的最有效平臺,重要性將愈加凸顯,通過對電力企業進行資源整合,將在長三角、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范圍內實現電力供需動態平衡,各類能源將借助電網系統實現跨區域靈活調配、高效參與系統運行。
1.安全保供的挑戰。未來,電力供給整體寬松的情況不會改變,但產業的跨區域轉移、產業結構調整會導致電力供需關系的變化,破壞已有的供需平衡,使電力供給面臨時段性、區域性短缺的壓力。一是,蘇南的某些產業持續向蘇中、蘇北轉移,導致蘇中、蘇北用電量大量增加,使蘇中、蘇北電網建設面臨較大壓力。二是,居民生活用電占比不斷提升,居民用電隨時段、季節的波動大,給電力企業帶來了最高負荷增加的挑戰。三是,電力風險導致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增加,若由于供需失衡或設備故障發生大規模停供,或者造成化工企業爆炸等次生災害,將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營商環境改善等造成難以承受的嚴重后果。
2.能源轉型的挑戰。一是,可再生能源并網的挑戰,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具有隨機性強、波動性大的特征,供給的不確定性較大,對電網的調頻調壓能力和適應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合理控制電力成本的挑戰,由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特征,在大規模儲存電能技術仍未突破的情況下,如果過度追求光伏、風電的消納,將會極大增加電力系統的備用成本,消納可再生能源并網的成本是當前階段電力企業面臨的重要挑戰。
3.經營業務調整的挑戰。電力市場交易、售電業務放開、增量配電業務試點等改革推進,打破了電力企業對電網業務的壟斷局面,主營業務被管道化的風險凸顯。一般工商業電價連續兩年降低10%的政策要求以及日益嚴重的大工業電價倒掛現象,使電力企業未來的盈利壓力進一步加大。高精尖產業要求電力供應更加穩定、電壓質量更高,生產企業的服務外包,要求電力企業提供電力設備維護、能源供應服務等新型服務,要求電力企業實現由產品銷售向服務銷售的轉型。以上都需要電力企業轉變戰略方向、調整經營業務。
4.能源協同的挑戰。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多重國家戰略的實施,電力供給來源、用戶需求、電力交換方式等越來越多樣化,各類電源、電網、需求側、儲能端等需要更多的協調互動,電網將由原來簡單的輻射網絡向綜合網絡轉變,帶來了電力系統有效控制和協調運行的難題。包括:電力系統各要素的協調問題,即電網傳輸的源、網、儲、荷全過程的協調問題;不同區域的電網間的協調問題;點對點交易帶來的調控壓力等。
將戰略機遇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和發展成果,需要發展主體的戰略智慧、創新精神和使命擔當。在多重國家戰略疊加背景下,江蘇電力企業應主動為江蘇戰略作用的發揮和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提供能源支撐,同時又不能局限于為產業發展提供能源配套,更要把綠色電力和智能電網本身作為先導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一,加強戰略引領和規劃先導。把握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在江蘇落地后的政策效應和積極作用,立足江蘇實際,制定科學、可行的電力能源產業調整政策。從時間、空間、功能等多維尺度,分析電力企業實踐能源結構優化、推動能源結構升級的政策策應,使企業業務布局、營商環境、業務模式與多重國家戰略的發展要求高度契合。
第二,強化電力能源產業鏈管理。從電力生產前端、電力供應中端和電力消費末端三個層面強化電力產業鏈和供應鏈管理,站在能源-電力全產業鏈的角度,科學把握電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積極推進電力能源領域前沿技術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國網江蘇電力的社會經濟效益。
第三,推動綠色技術變革。以綠色能源技術的交流引進和研究開發支撐業務的布局與拓展,以綠色能源技術優勢鞏固發展市場占有率。重點研發:能源物聯網智能化技術,包括智能生產、智能消費、智能協同及與智能建筑的集成技術等。多能流能源交換與路由技術;電網新型運行控制技術,包括電網第三道防線集中評估及決策系統、全網電壓支撐能力評估預警及全景可視化系統、新型儲能控制技術、區域綜合能源協調控制系統等。能源虛擬化技術,包括區域多能源系統綜合優化控制、復雜系統分布式優化、協同控制技術、碳交易市場等支撐技術。另外,還有能量信息化與信息物理融合技術等。
第一,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構建系統化服務體制,制定訂單化解決方案,加大“互聯網+大數據”與傳統電力企業的融合發展。逐步構建集電力網絡、電力產品、電力服務等于一體的綜合性電力服務體系,為電力用戶提供一系列服務套餐。
第二,推動組織架構轉型。一是對公司組織結構進行市場化、專業化、扁平化改造,確保精簡高效,同時對業務流程、人力資源配置等進行再造,以激發活力、釋放潛力、提高效率,以適應公司未來發展需要。二是探索建立項目制組織形式。以綜合服務項目為抓手,以提升項目管理效率,提高服務項目績效為目標,切實推動組織形式轉型發展,以適應能源企業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一方面,可參考國外能源企業的先進經驗,常設項目綜合管理機構。另一方面,重視項目制業務模式的拓展與創新,努力提升提供的電能質量、節能改造、分布式電源接入、需求側響應等多元化增值服務的質效。要加強管理水平,優化管理模式,明確各級管理職責,實現項目分級決策。要重塑管理流程,事前精簡報批流程,事中加強跟蹤分析,事后強化考核閉環,保證組織架構的權威性。
第一,重構服務意識。要始終牢記責任和使命,主動踐行“六個力量”,在落實國家重大戰略部署上做表率。要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重塑品牌優勢。一是發揮基礎設施資源優勢,滿足用戶對電力能源的需求。二是提升基礎服務能力,利用電力企業在規劃設計、調度運行、能量管理、智慧用電等各領域完備的服務能力,為客戶進行一站式服務。三是發揮人才服務功能,利用專業化的電力人才隊伍,為用戶提供全天候、全業務、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
第二,打造資源平臺。一是搭建資源整合平臺,拓展運維、檢修及相關設計、咨詢等業務。二是對接多重國家戰略,重構“三型兩網”模式下的綜合能源服務體系,整合電力系統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用電和調度六大環節,實現電力流-信息流-業務流融合。同時,大力拓展服務價值。電力企業擁有完善的網絡體系和用戶電力數據支撐,數據資料翔實,數據層次微觀精準,可以利用強大的數據支撐,提供經濟社會發展、公共服務事業、能源消費供求等多方面的數據服務。要積極承接國家電力數據服務平臺建設的主要功能,完善江蘇省級電力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要開展江蘇用電量預測分析、數據產品運營和政府決策支持等專業領域的電力數據應用及推廣示范。
注釋:
①鈕先鐘.戰略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②道格拉斯、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③朱爾茜.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審視[J].青海社會科學,2016,(05):100-104.
④葉靜怡.發展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⑤波特.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⑥陶蕊,施筱勇,遲計.國外發展戰略與規劃評估的案例研究及啟示[J].軟科學,2019,(01):29-33.
⑦尹虹潘.國家級戰略平臺布局視野的中國區域發展戰略演變[J].改革,2018,(08):8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