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松松,黃秀英
(佳木斯大學,黑龍江佳木斯 154007)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的課程改革就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主要內容,但各國并未統一標準與稱謂。國外開始逐漸強調對地理地圖的實踐意義。我國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啟蒙于國外,近幾年才格外重視,但是卻很少有教師或學者將地理地圖教學與綜合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對此方面的研究還未成體系。以下是綜合實踐活動與地理地圖教學在國內外的研究綜述。
國外重視實踐活動教學可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活動課程代替經驗課程,由此打開了教育實踐探索的大門。隨著時間的推進,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在教育界逐漸被認可,并且對中國的影響也隨之開始,為課程綜合化做鋪墊。
許多國家都在響應課程綜合化的號召。例如,由于美國各州的實際教學情況不同,各州均設計了依托于本地實際情況且較為具體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英國要求把學生培養成學習與生活過程中的“問題解決者”。日本規定中小學必須要有“綜合實踐學習時間”,對探究學習和體驗活動格外重視。法國注重和提倡“個別化教育”,使用“多樣化途徑”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1]。
綜上所述,國外“綜合實踐活動”主要研究活動的主題、社會實踐以及與課程生活的聯系這三個方面,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多學科交叉性、實踐性、可行性等特征。但是由于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雖然主張的思想大致相同,卻也根據本國的實際需要做出了合理的調整。由此可知,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多方面培養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重要舉措。但是如何將學科知識與綜合實踐活動巧妙結合,不偏不倚,仍需繼續研究與探討。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的制定推動了世界各國的地理教育發展,之后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制訂了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對地理地圖教學重視程度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英國注重繪圖技能的培養,它在大綱中強調了畫地圖和示意圖的注意事項,要求在學校開展以地理繪圖為主題的地理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繪圖能力。日本在《高中地理教學大綱——地理A》大綱中對如何正確地使用地圖、地理圖片等做了較為詳細的要求。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美國除了要求學生學會處理地理信息外,還要求學生學會建構心理地圖[2]。
王民通過對比十余發達國家的地理課程標準,認為各國關于學生對地理地圖的學習歸根結底就是要求學生具備應用地理地圖的基本技能。從以上各國的課程標準或者教學大綱中不難察覺到各國對于學生地理能力的培養、訓練和提升都極為重視。其中對于地圖繪制、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等能力的重視程度尤為明顯。由此可見,地圖教學在各個國家已經引起重視,而學習地圖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實際掌握這項技能并應用于生活。
早在古代,實踐的思想就在我國生根發芽。例如墨家的“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但是都停留在理論階段,并未大規模地實施。民國時期,受杜威的“活動課程”的啟發,中國的教育開始盛行陶行知與陳鶴琴為主導思想的教育理念,提倡“生活即教育”以及在“做中學”的指導思想。80年代初期,徐洪濤定義了第二課堂的概念,學生課外活動得以豐富[3]。90年代,國家規定了活動課的概念時,直到2001年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方案,才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式設置為一門必修課程。近幾年來,教育部對綜合實踐活動課越來越重視,2017年9月15日,教育部正式下發《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指導綱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課程性質、目標、實施、評價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綜上所述,就實踐意義本身來講,我國自古以來雖然認為實踐極其重要,但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卻啟蒙于西方國家。盡管起步較晚,但卻勢如破竹,在教育領域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課程逐步推向規范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本研究在進行搜索文獻綜述過程中,主要使用CNKI文獻搜索平臺,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題進行精確查找,搜索范圍為5年,文獻分析結果顯示,近5年有關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文獻共2 141篇。一些地理學者以及一線地理老師,主要圍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設計實施、實施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相關的解決策略、案例及反思。
陳秋麗[4]認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應該在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前提下,結合生活中出現的常見問題,以教材要求學習的內容為基礎進行合理地選擇。例如學校開展“家鄉的名勝”主題活動,組織攝影展讓學生拍攝精美照片邀請老師家人以及同學參加,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心,鍛煉了學生的拍攝能力和尋找美感的能力。如果讓學生在攝影展對自己的作品加以描述介紹,還鍛煉了學生的口才。
陳瓊瑜[5]認為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策略應該立足于學情,根據學生喜動不喜靜的特點,整合教學資源,利用媒體創設活動情境,布置生活實踐訓練,真正地將綜合實踐活動融入生活、社會情境,才能讓學生提高自身素質。
鄧麗霞[6]在《回歸自然的高中地理綜合實踐課程設計研究》中設計了以洪澇災害為主題的綜合實踐課程,并進行了案例分析。它以梧州特大洪澇災害為例,組織學生參觀氣象局,學習氣象監測設備,觀察長洲水利樞紐工程周邊的地形,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該課程設計緊貼生活,既讓學生學習了書本上的知識,又深化了人地協調觀的內涵,鍛煉了學生多種技能。
鐘英[7]老師對雙流中學實驗學校開展的地理綜合實踐活動進行了評價反思,她認為課程內容不宜過多過雜,否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抓不住重點;初中生的知識能力有限,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應該有能力梯度,逐步達到教學目標。
就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首先綜合實踐活動存在缺乏常態化、結構化、整合化的缺點[8]。第二,它的開展方式多以考察探究為主,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機會較多,對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等方面重視不夠。第三,綜合實踐活動主張多元評價,鼓勵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交流評價,而不是只有老師自己一人獨大,以自己的主觀意識評判學生。但是大多數學者的研究還是停留在開展現狀分析以及策略上,忽略了評價過程。
本研究在進行文獻搜索綜述過程中,主要使用CNKI文獻搜索平臺,以“地理地圖教學”為主題進行精確查找,近5年直接相關論文共174篇。關于地理地圖教學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地圖教學常見問題及策略、地圖的繪制技能的培養、地圖教學設計、電子地圖在教學中的應用。其中很多老師對于地圖的教學不只是紙上談兵,更多的老師對地圖的實踐應用極為重視。
曾嬌[9]認為地理地圖教學現存問題主要有教學方法單一,不夠多元化,對學生讀圖能力的評價不足等,因此提出了采取多元化教學、優化地圖教學評價的解決策略。她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設計一些讀圖實踐問題,創設情境,通過實踐去檢測學生的學習程度,換位思考正確評價學生,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滕靜超等[10]在文章中提到可以以“手繪錢塘江海塘地圖”活動為例開展研學活動。具體步驟為:做知識講座,讓學生提前了解錢塘江的歷史;帶學生實地考察,走進自然;后將整幅地圖分給若干組,每一組負責不同的任務;最后評比出優秀地圖,繪制在城墻上,供市民欣賞。為體驗式教學提供了案例支撐。
許德[11]認為可以讓學生在地圖上把想去的地方標注出來,讓學生做一名導游,設計地圖旅游活動,鍛煉了學生的方向感以及尋找目標的能力。再把地理知識作為延伸進行補充,每路過一個地點就對此地的資源分布進行評價,全部總結完畢再做一次深化總結,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鄭友強等[12]將在線街景地圖融入地理課堂,將傳統的地理地圖信息化,設計教學案例,讓學生在課前繪制自己家周邊的素描地圖,課上教師再講解街景地圖的使用,探討地圖中的功能區,與地理知識相結合,最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總結匯報,提高了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以上是老師及學者對地理地圖教學在實踐中的應用闡述。可以看出,不管是從理論上談地圖的重要性,還是設計案例讓學生從生活中應用地圖,地理地圖教學都脫離不了理論聯系實踐這一過程。
本研究在進行文獻搜索綜述過程中,主要使用CNKI文獻搜索平臺,以“地理地圖教學+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題進行精確查找,搜索到的文獻為0篇。綜上所述,教師及學者對綜合實踐活動和地理地圖教學這兩個領域都有所研究,兩者都注重實踐,但是卻沒有人將二者整合,因此尋找兩者的結合點就顯得很有必要。由此可見,以地理地圖教學為主題,整合地理、語文、體育、政治、美術等多種學科知識對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研究,既補充了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又突出了地理地圖的重要實踐意義,并且在實施中應著重突出評價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彌補前人研究上的缺憾。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選擇雖然有很多,但是針對地理學科而言,并沒有大量的學者將地理地圖這個主題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地理學科中最具有實踐意義的代表,如果將二者巧妙結合,教學效果一定會非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