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雯靚
自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以來,音樂符號就已經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畫卷之中。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語言方言等。民族聲樂演唱同樣如此。對于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來說,一提起民族聲樂并不陌生,民族聲樂作品種類繁多、百花齊放、唱法多樣。其中魯藝音樂在我國民族聲樂作品的創作方面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民族聲樂演唱學科提供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和精神財富。
顧名思義,民族聲樂就是借鑒西方科學的演唱技巧并結合本民族的語言和音樂元素創作出來的一種科學而又獨特的演唱方法。魯藝音樂在民族聲樂演唱專業的發展和創新過程中,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學科的內涵,具有極高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地位。民族聲音的歷史進程主要分為四個階段。
從1938 年延安魯藝成立到1949 年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民族聲樂演唱專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萌芽發展階段,延安魯藝的音樂家們逐漸認識到了中國民族聲樂這一中國大地上特有的學科。
早在1938 年之前,中國的抗日戰場上就已經出現了《大刀進行曲》(1933)、《義勇軍進行曲》(1935)、《松花江上》(1936)、《游擊隊之歌》(1937)、《太行山上》(1938 年冼星海改編)等一批具有歷史意義和民族特色的作品。
1942 年5 月,毛澤東同志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從此以后,延安魯藝的歌曲創作也如同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秧歌劇《兄妹開荒》《夫妻識字》、民族歌劇《白毛女》、秧歌舞《挑花籃》的插曲《南泥灣》等這些民族聲樂作品都成為了延安魯藝的經典教材,為廣大魯藝師生指明前行的方向。隨著延安魯藝的師生積極參加八路軍,很多由他們創作的歌曲傳遍了抗日戰場。
從1949 年新中國成立到“文革”之前,中國的民族聲樂歌唱家們一直致力于歸納、探索、研究和豐富民族聲樂演唱學科。在這一時期里,沈陽音樂學院首任院長、著名作曲家李劫夫創作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大型民族歌劇《星星之火》,以及后來的紅色經典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等作品。這些民族聲樂作品在那個時期紅遍祖國大地,一直到今天依然經久不衰,可見紅色歌曲的影響力是不可估量的。
從1966 年“文革”開始到1978 年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民族聲樂歌唱家們通過實踐,在民歌的基礎上借鑒了西洋唱法來發展壯大民族聲樂學科,不斷地傳承和創新魯藝音樂文化。這個時期出現了《紅星照我去戰斗》《映山紅》等眾多的紅色歌曲。
從1978 年改革開放一直到今天,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學科已趨于成熟。歌唱家們在民族聲樂演唱方面不斷探索、不斷前進,這一時期出現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國》、清唱劇《遮不住的青山》等一大批具有時代特征的代表性作品。
經過歷史的洗禮,魯藝人跟隨時代變遷的節奏不斷創新發展民族聲樂,在堅持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砥礪前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民族聲樂演唱學科也是如此。作為延安魯藝精神的傳承者,沈陽音樂學院的藝術家們創作出了一批經典的音樂作品。本文以民族歌劇《星星之火》和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為例來進行淺述。
歌劇《星星之火》誕生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由沈陽音樂學院的首任院長李劫夫創作,并于1950 年12 月由東北魯迅文學院首演于哈爾濱。該劇主要講述了東北抗聯的故事。東北抗聯與日本侵略者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長達十四年之久,其中涌現出了一大批抗聯英雄,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烈士都已成為東北抗聯永恒的紅色記憶。為了謳歌東北抗聯不朽的歷史功績,李劫夫院長和著名劇作家侶朋一起尋訪東北抗聯的足跡,到東北抗聯曾經工作和戰斗過的地方去體驗生活,經過一番艱苦的創作,著名的大型民族歌劇《星星之火》誕生了。在這部歌劇中,《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成為最經典的唱段,為廣大民族聲樂愛好者們所喜愛。
民族歌劇《星星之火》在創作技法上大量運用了東北民間的音樂元素,以此來展現東北地區的抗戰背景。同時,通過跌宕起伏的劇情歌頌了東北抗聯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民族氣節。從這個意義上講,沈陽音樂學院繼承了延安魯藝創作紅色作品的傳統,傳承了延安魯藝的紅色基因,對新時代的文藝創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2015 年10 月31 日,沈陽音樂學院重新排演的經典大型民族歌劇《星星之火》在遼寧省第十屆藝術節上首演,并獲得巨大成功。11 月4 日,該劇登上了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受到首都觀眾的歡迎。2017 年,該劇入選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和作品滾動資金項目。當年,著名歌唱家劉輝教授以其精湛的民族聲樂演唱技法和深厚的舞臺藝術造詣,生動地演繹了這部歌劇中的“老李頭”,為該劇增添了全新的藝術魅力。
大型民族歌劇《星星之火》與《白毛女》《小二黑結婚》《江姐》《洪湖赤衛隊》被文化部評為五部經典民族歌劇之一。弘揚魯藝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民族聲樂演唱所展現出的藝術魅力贏得了廣大觀眾的掌聲。
一提起歌曲《我和我的祖國》,那耳熟能詳的旋律、朗朗上口的歌詞便會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這首創作于八十年代的愛國主義歌曲,由張藜作詞、秦詠誠作曲,并于1985 年由李谷一首唱。這首歌曲紅遍大江南北,至今仍被人們廣為傳唱。曾經是沈陽音樂學院院長的秦詠誠深知,傳承魯藝的精神就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根據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來創作音樂作品。而這樣的音樂作品既要體現出時代前進的步伐,還要傳承魯藝的愛國主義精神,于是誕生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描繪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將人們的愛國情感融入到優美的旋律之中。李谷一運用民族聲樂的歌唱方法和通俗歌曲的演唱語氣相結合的形式演唱,聲音甜美流暢、親切自然,深受老百姓喜愛。當時的人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用民族聲樂的演唱方法居然還能演唱出這樣的作品啊!這就是民族聲樂演唱在不斷創新中展現出的獨特魅力。這首聲樂作品也因此成為了八十年代最突出的印記之一。即使到今天,人們仍然會被那動聽的旋律和民族聲樂演唱展現出的魅力所感染。正是因為秦詠誠院長特別注重對延安魯藝精神的傳承,所以他也成為了那個年代比較高產的作曲家。從這個意義上講,弘揚魯藝精神,賦予魯藝精神以新的時代內涵,是我們新一代魯藝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民族聲樂演唱的方法非常系統、科學,學習民族聲樂的演唱者除了需要進行嚴格的基本功訓練,了解氣息的支撐與歌唱位置的相互關系,還要進行語言、咬字等方面的訓練。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訓練。鑒于我國民族聲樂借鑒的音樂種類眾多,如民歌、戲曲、曲藝等,這就需要演唱者查閱大量的資料,閱讀大量的書籍,以此提高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這對演唱民族聲樂作品大有裨益。
在教授魯藝音樂作品時也同樣如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與音樂作品相關的歷史背景、創作背景以及情感變化等方面的內容。然后根據對這首作品的了解,并結合自身的感悟,準確地將魯藝經典的紅色音樂作品傳授給學生。
在創新運用方面,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一定要不斷努力學習當今時代最為先進、科學的民族聲樂演唱技巧,在繼承傳統音樂演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創新。例如歌曲《黃水謠》,演唱者運用科學合理的民族聲樂演唱方法,使整體的聲音處理更為圓潤,高音的處理也更加飽滿有力,熱情地歌頌了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
筆者認為,魯藝之所以能夠創作出大量的經典歌曲,是因為抗日戰爭是那個時代的主題。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換言之,無論音樂藝術還是美術藝術,從那時起就已經成為為人民服務的有力武器。從魯藝時期所創作的歌曲作品來看,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抗日熱情的作品眾多,如鏗鏘有力的《游擊隊之歌》、波瀾壯闊的合唱《太行山上》、交響樂般的《黃河大合唱》,還有《歌唱二小放牛郎》《東方紅》《南泥灣》《松花江上》等,其中很多作品都是運用民族聲樂演唱方法來詮釋的。在演唱每一首魯藝作品之前,演唱者需要深刻領會作品蘊含的思想內涵及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將自己的感受與音樂相融合,以情帶聲,方能夠達到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兄妹開荒》是一個經典的魯藝時期的秧歌劇音樂作品,也是秧歌運動中產生的第一個秧歌劇。在演唱這個作品時,要注意將詼諧幽默的劇情與陜北韻味十足的曲調結合起來。整個作品要求演唱者載歌載舞,既要有舞臺形體表演還要始終保持民族聲樂演唱的狀態,同時還要注意咬字清晰、氣息流暢、支點統一,進而達到將聲與情有效地融入到作品之中的目的。做到了這些,就能夠較為準確、完整地演唱《兄妹開荒》這個作品了。
沈陽音樂學院的前身是1938 年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倡導成立的魯迅藝術學院。自建校以來,學院始終以繁榮民族音樂文化、服務人民為己任,為國家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人才,創作出了大量優秀的紅色音樂作品。毛澤東同志曾親筆題寫了“緊張、嚴肅、刻苦、虛心”的校訓。每當人們提起延安魯藝,都會從內心產生對于那段紅色記憶的無限敬仰。直到今天,沈陽音樂學院仍然本著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教育理念來實施教學工作,創作出許多優秀的愛國主義音樂作品。作為紅色基因的傳承者,沈陽音樂學院的全體師生始終牢記自己的歷史職責。
作為沈陽音樂學院一名民族聲樂教師,我一直在魯藝精神的引領下,以傳承和創新當代音樂教育為己任,在民族聲樂演唱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注釋:
[1]1943 年4 月,魯藝并入延安大學,組建延安大學文藝學院。1945 年抗戰勝利后,魯藝遷往東北。
[2]延安魯藝(1938)在1945 年抗戰勝利后遷往東北。新中國成立后,更名為東北音樂專科學校(1953),并于1956 年正式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