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松
糧食經紀人是我國實行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必然產物。 2016 年9 月原國家糧食局印發的 《糧食收購資格審核管理暫行辦法》 第三十條明確規定: “本辦法中的糧食經紀人是指以個人或者家庭為經營主體, 直接向種糧農民、 其他糧食生產者收購糧食的經營者?!?/p>
據了解, 在行業內部對糧食經紀人的理解一般是指活躍在農村、 從事糧食收購、 儲運、 銷售及銷售代理、 信息服務等中介活動而獲取傭金的經紀組織或個人。 早先稱作 “糧販子”, 現在稱為“糧食經紀人”。 他們的經營能力規模有大有小,時間地點相對靈活, 有的常年經營, 有的季節收購, 有的設點收購, 有的流動收購, 有的無照無證收購。 一般有代購代銷、 委托購銷和分購聯銷等經營方式, 主要的利潤來源不是依靠收取傭金或代理費用, 而是直接賺取價差。 目前大多領取了個體工商戶或個人獨資企業營業執照, 規模較大、 信譽較好、 符合條件的一般依法取得了 《糧食收購許可證》, 并納入基層糧食部門日常監管。其他規模較小、 季節性、 流動經營的小個體工商戶或稱 “小糧販子”, 大多數地方都組建了糧食經紀人協會, 將其納入行業自律統一管理, 全面規范糧食購銷市場。
2004 年國家宣布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之后, 我國的糧食經紀人隊伍由小到大, 由少到多, 蓬勃興起, 逐步得到發展壯大, 有效填補了農村基層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改革網點調整布局空白。 據不完全統計, 全國糧食經紀人隊伍現已超過百萬大軍, 收購糧食占收購總量的70%—80%, 在有些地區高達 95%左右。 在今后較長一段時期, 糧食經紀人仍將是直接從農戶手中收購糧食轉送給各類企業的主力軍、主渠道和重要力量, 在糧食收購中占主導地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他們一為糧農增收服務, 二為糧商經營服務, 是溝通糧食產銷的橋梁, 既增加了社會就業渠道, 又促進了農民增收?!?/p>
糧食收購既是糧食全產業鏈的開頭, 又是確保放心糧油的源頭, 也是實施 “中國好糧油”行動計劃的保障, 為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實現宏觀經濟發展、 維護社會穩定,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落實省長責任制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進一步推進糧食經紀人制度建設, 促進糧食經紀人隊伍健康協調發展, 根據日前召開的全國糧食經紀人工作經驗交流表彰會暨糧食經紀人培訓班精神部署, 結合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工作要求,筆者認為推進糧食經紀人制度建設, 要著重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建議各級糧食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糧食經紀人工作的指導和協調, 有條件的地方由縣 (市、區) 糧食行業協會牽頭, 成立糧食經紀人分會,把糧食經紀人組織起來, 正確引導、 大力支持,積極培育糧食經紀人隊伍, 將其納入法治化、 規范化管理軌道。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有關糧食經紀人管理的法律法規, 將其納入法治化、 制度化管理, 使糧食經紀人的經營活動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違法必究。
要采取多種有效形式、 渠道和途徑, 切實加強對糧食經紀人的專業知識教育培訓, 不斷提高糧食經紀人的自身素質和綜合經營能力。
各級糧食協會、 糧食經紀人協會要發揮好行業協會的作用, 主動配合糧食行政管理和執法部門, 檢查糧食經紀人的收購情況, 做好監管服務工作。
基層糧協要組織好對糧食經紀人的普查登記工作, 建檔立卡, 建立誠信檔案, 加強信用建設,實行網絡化管理。 對誠信守法的糧食經紀人, 要及時給予表彰、 獎勵, 對信譽不好、 有違規行為的要認真幫助教育, 記錄在案。
建議財政部門每年列出糧食經紀人培訓專項資金, 支持糧食經紀人師資培訓和專業培訓; 糧食經紀人協會組織單靠自身會費難以維持, 也需要由財政給予適當的補貼; 對糧食經紀人購置糧食運輸、 計量、 質檢設備等, 享受與農民購置農機具一樣的補貼; 對年經營量在1000 噸以下的糧食經紀人免征稅費, 超過1000 噸的一律減半計征, 以鼓勵其多方掌控匯集糧源; 建立運糧 “綠色通道”, 對其運糧車輛免征過路費、 過橋費和各項雜費, 憑證驗車放行; 支持成立糧食經紀人貸款擔保機構, 簡化貸款聯保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及宅基地使用權等質押擔保貸款手續; 國家人力資源和勞動社會保障部門應將糧食經紀人正式列入國家新的職業序列, 以促進擴大就業和鼓勵創業;國家在制訂倉儲物流設施建設計劃安排中, 應撥付列支專項資金扶持具備條件的糧食經紀人自建一批糧食收儲烘干設施。
要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廣泛宣傳, 積極引導社會輿論, 形成全社會尊重糧食經紀人勞動成果、 促進糧食經紀人制度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糧食經紀人制度是伴隨著 “三農” 制度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發展相伴相生的新生事物, 既有存在的積極合理因素, 又有一定的弊端, 既需要嚴格監管, 規范管理, 更需要合理引導, 規范建設, 促進糧食經紀人隊伍有序運轉, 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