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華 包獻飛 潘孝鋒
糧食托市收購是國家為穩定市場糧價、 保護農民利益、 防止 “谷賤傷民”、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而采取的調控手段。 當市場當年生產的小麥、稻谷等重要原糧價格低于國家最低收購價格水平時, 國家確定的部分糧食主產省啟動托市收購預案, 相關獲得最低收購價資格的委托收儲庫點(主要是各地國有糧食購銷企業) 按照托市收購政策和標準收購農民余糧, 在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 也給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帶來新的生機。
糧食最低價收購政策的初衷是穩定我國糧食生產, 提高糧農種糧積極性, 確保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由于在收購一線具體執行托市收購政策的一般都是國有糧食購銷企業, 由他們來承擔向糧農收購托市糧任務, 因而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作用水漲船高, 甚至是起死回生的作用。
以南通市通州區為例, 2000—2001 年, 通州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進行全面深化改革, 實行資產出售, 職工買斷工齡, 同時, 根據企業需要進行返聘。 全區糧食系統共返聘干部職工50 多名,維持政策性經營業務。 開始, 由于業務量少, 經營難度大, 留下的10 家企業還是瀕臨倒閉, 不少單位只得以出租倉庫資產來維持企業的基本運轉。最低價收購政策的實施, 為通州區國有糧食收儲企業打了一支強心針, 給企業帶來了生機與活力,使之有了穩定的業務和收入來源。 后來經整合的3 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積極騰倉并倉, 敞開收購農民余糧, 尤其是近年來, 全區托市收購庫存量平均保持在5 萬噸以上, 不僅較好地執行了國家托市政策, 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 服務了國家糧食宏觀調控, 也為企業自己贏得了不菲的經濟利益, 使瀕臨倒閉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重新煥發生機。
托市收購帶來的政策性紅利, 使企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大幅度增加了企業資本積累, 為企業基礎設施的投入、 環境面貌的改變、 職工工作條件的改善, 提供了堅強的物質基礎; 托市政策的執行, 也提高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職工收入,充分調動了職工工作的積極性。 托市收購政策實施10 多年來, 通州區3 家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經濟效益穩中有升, 年利潤在800 萬元左右。 截至目前, 企業累積自有資金超億元, 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穩定了職工隊伍, 以前糧食購銷企業有倉沒糧, 有人沒錢 (工資沒保障),人心渙散, 管理混亂, 機構幾乎癱瘓,很多專業人才流失, 糧食企業名存實亡。 通過10 多年的托市收購, 逐漸恢復并發展了糧食倉儲業務, 庫容庫貌煥然一新, 職工隊伍基本穩定。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除了必須經有關部門的資格審核, 符合相關規定和要求, 才能開展托市收購, 而且必須認真執行國家糧食收購政策, 在公開收購價格, 做到公開、 公平、 公正收購農民余糧的同時, 切實改善服務態度, 收購期間, 做到早開門、 遲打烊, 服務好最后一名售糧者, 因而較大程度上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 同時, 企業還自覺加強了與種糧大戶對接, 開展預約收購, 上門服務; 為售糧農民提供各種便利條件, 在收購現場免費提供茶水及休息場所; 積極推廣 “滿意蘇糧APP”, 及時發布相關信息, 方便廣大售糧群眾。 另外, 為了確保托市糧安全, 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嚴格執行各項規章制度, 切實加強企業內部管理, 不斷提升科學保糧水平, 也極大地提高了企業管理水平。
近年來, 隨著托市預案的連續啟動, 托市糧入庫量遠遠大于出庫量, 托市收購政策的弊端日益顯現, 也對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
由于托市收購糧食價格要高于市場收購價格,因而種糧農戶將售糧希望絕大部分寄托在托市收購上, 特別是在糧食豐收、 市場價格低迷的情況下, 許多糧農把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托市收購作為唯一渠道, 多元化市場收購主體也只是保持觀望, 入市收購積極性不高, 造成國有糧食企業收購壓力增大, 倉容緊張, 甚至出現農民 “賣糧難”現象。 通州區目前的庫存糧食中50%以上為最低價收購的托市糧, 庫存積壓嚴重, 近五年來, 每年夏、 秋兩季收購期間, 倉容矛盾十分突出, 企業不得不采取租借倉庫、 利用臨時儲糧設施等來緩解倉容緊張的矛盾。
由于托市收購政策的實施, 給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帶來了穩定的政策性補貼收入, 消除了國有糧食收儲企業生存上的擔憂 (一般情況下, 國有糧食收儲企業只要抓住兩季托市收購及地方儲備糧食經營, 基本能確保企業運轉和職工收入), 企業干部職工普遍安于現狀, 憂患意識嚴重缺乏,致使企業市場化經營驅動力下降, 加上國有糧食企業在經營效益分配制度上的局限性, 糧食市場化經營積極性大幅度降低, 企業經營惰性逐漸增加, 經營人員的能力退化、 年齡老化、 后繼力量匱乏。
由于托市收購實行全國統一政策, 當年生產的小麥、 稻谷, 不問品種、 品質, 只要符合托市收購質量標準, 全國統一價格。 由于托市只談簡單的糧食物理指標, 農民種糧只顧產量不顧市場需求和品質, 減少了糧食經營品種、 品質上的價差, 致使市場上糧食沒有了空間距離上的地區價差, 造成了糧食市場經營條件的減弱甚至喪失。最終, 在托市收購政策的影響下, 糧食價格異常平穩,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經營盈利能力越來越小,企業開展額外的經營難度不斷加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 托市政策的不足逐漸顯現, 針對托市收購政策帶來的不利因素及國家糧食收儲政策的調整,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如何審時度勢、 積極應對, 值得探討。
根據目前托市收購政策的局限性, 廣大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在不折不扣執行國家托市政策的同時, 根據當地糧食生產和市場供需實際情況, 積極收購優質糧源, 實行優質優價, 在糧食收購中做到市場需求品種的糧食你無我有, 你有我優,以滿足市場對優質糧食的需求, 提升自身經營能力和水平。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要關注國家糧食收購政策走向, 比如國家發布的次年糧食托市價格, 如果糧食登場前生產形勢一片大好, 而市場上該品種糧食價格疲軟, 估計托市收購啟動的可能性極大時, 要主動去尋找市場, 采取辦法盡快銷售庫存糧食, 騰倉并庫, 積極做好托市收購準備, 保證糧庫經營良性循環和收入的穩定性。
根據當前種糧大戶規模化種植的實際, 要主動與家庭農場、 專業合作社, “全托管”、 農業龍頭企業等農村新型種糧大戶聯系、 對接、 溝通、 交流、 指導和服務, 建立專業的全方位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 為種糧大戶解除后顧之憂。 同時, 在收購點分布方面進行完善改進, 并實行訂單種植收購, 確保糧源穩定。
當前, 糧食經濟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策經濟,必須最大限度用足、 用好, 要主動作為, 在充分利用現有倉容的基礎上, 在確保儲糧安全的前提下, 積極租借社會倉容, 用以地方儲備糧、 自營糧食的儲存, 騰出倉容用于托市收購, 一旦托市收購政策取消或發生重大調整, 就能靈活應對。同時, 應跳出政策尋出路, 要轉變吃政策飯的固有思路, 主動轉變觀念, 到市場經濟的大海中尋找生存發展之路。 開展市場化收購, 靈活經營,實行邊購邊銷、 內購外銷、 外購外銷、 合作經營等方式搞活糧食經營。 要尋找大型客戶, 靠大靠強, 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在經營過程中要做到抓質量、 控成本、 搶機遇, 確保經營效益最大化。要積極培養鍛煉年輕的經營與管理隊伍, 為企業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奠定基礎。
主動與大糧商開展合作, 充分發揮現有的糧源優勢、 倉儲優勢、 碼頭優勢、 資金優勢、 人才優勢、 專業知識優勢以及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品牌優勢, 服務大糧商大客戶, 摸索聯合經營、 代購代銷、 中轉服務等經營方式; 利用已建的產后服務中心為種糧大戶、 家庭農場等開展 “五代”服務, 重點在糧食烘干、 代農儲存、 代農銷售以及品種兌換上多做文章, 在服務中贏得尊重、 贏得形象、 贏得口碑、 贏得效益。
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經營的好壞, 直接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和社會的穩定, 直接關系到民生保障和社會服務的質量, 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職工隊伍的穩定。 雖然托市收購讓絕大多數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起死回生, 但是, 目前國有糧食購銷過分依賴托市政策, 一旦托市收購政策發生重大變化, 極有可能會無所適從, 加上大多數企業仍然延續收原糧--存原糧--賣原糧這種老的經營模式, 影響了當前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我們的糧食企業應審時度勢、 積極應對市場和政策的變化, 主動去探索、 開拓、 創新, 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 使企業能夠長足的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