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芳,李建平,賀慧芳,李 鑫,孟穎卓
(太原工業學院經濟與管理系,山西太原030008)
教育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規定,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當以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全面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1]。因此,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也都制訂了為地方經濟和發展服務的培養目標和專業定位。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向社會輸出能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即為社會人才市場的需求服務[2]。
而隨著各地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企業對外貿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以及懂得跨境電商實務操作的人才成為企業所需。在對畢業生的調查中發現,外貿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語言的溝通交流能力、實務操作能力和個人專業綜合能力。然而,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的需求相差較大。在調查中發現,將近50%的畢業生覺得自身不具備企業要求的證書或者感覺自身綜合能力不夠。因此,研究和探索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際貿易專業因為是對外交易,因此對外語的要求較高。從公司的簡介與產品的介紹、從合同的談判與商訂到合同的履行都離不開一門國際流通語言。并且,68.8%的同學認為:在求職過程中,用人單位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排名第一的就是語言的要求。
綜合性本科院校以及財經類本科院校對國際貿易專業的語言要求較高,培養方案中開設的課程也較多,如:“大學英語(Ⅰ-Ⅳ)”“通用學術英語”“英語語音語法”“跨文化交際”“高級英文寫作”和“公共演講”等多種課程。但是應用型本科院校開設的外語課程較少,并且對于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來說,沒有突出對外語的重視。如,國貿專業跟其他專業的英語課程開設基本是一樣的,有“大學英語(Ⅰ-Ⅳ)”。其次就是必要的專業英語的課程,如“BEC 商務英語”和“外貿英語函電”等,而外語其他方面的課程幾乎沒有。
另外,外教的師資力量也薄弱。由于外語課程較少,安排到國貿專業的類似口語課程的外教更少,幾乎沒有。再加上英語角等類似活動較少,導致本專業學生外語鍛煉的機會少,語言交流能力欠佳。
國際貿易專業最大的特征是實踐性強,實務操作能力要求較高。在對畢業生的調查中發現,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能力要求排名第二的就是實務操作能力,占比達到64.4%。
財經類和綜合性本科院校關于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的開設較多,除了“國際貿易實務”和“國際結算”課程的實踐環節之外,還有32 學時的“國際貿易綜合實踐”,16學時“海關通關實務”實踐課,以及“國際交流”“國際營銷”等,實踐課程占比較高,并且設有專業的綜合實訓基地和實驗室。這些課程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但是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環節比較薄弱,實踐課時安排較少,且缺乏自己的實驗室。專業操作軟件的種類和平臺較少,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缺乏,不能滿足社會和企業的人才需求。
由于課程設置的原因,學生去企業實習的機會少,特別是內陸地區,學生缺乏外貿環境的熏陶。即便安排去企業實習,也僅僅是參觀,沒有讓學生真正涉及公司的外貿業務或者流程,導致學生對外貿業務的認知膚淺,對知識的理解僅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的理解。
另外,好多企業外貿業務采用委托專業進出口公司的方式,特別是一些內陸省份。因此,學生去外貿企業實習的機會就更少了,最終直接導致理論與實踐的嚴重脫節。在對本專業畢業生的調查中,74.8%的學生渴望到外貿企業進行實踐鍛煉。
目前,國際貿易專業的大部分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課堂填鴨式教學。雖然在互聯網和各種教學平臺的支持下,教師們紛紛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如案例式教學、討論法,分課堂教學模式、翻轉課堂等,但都還在實行和探索之中,以理論知識為主的講授法仍然占很大比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仍然以理論學習為主,這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相差較遠。
目前,大多數同學的畢業論文仍然以學術性的要求為主,且與畢業實習相脫離。由于內陸省份外貿企業的缺少,以及畢業實習的局限性,導致學生畢業實習真正去外貿企業的很少。畢業實習單位五花八門,專業性欠缺,實習效果欠佳。畢業論文仍然需要學生去查資料、查文獻,雖然也有實踐數據,但也是以二手數據為主,體現不出學生實習實踐的作用和意義。
另外,雖然也有個別學生的實習非常專業,但是由于與論文的寫作要求不符合,導致論文的寫作也偏向學術性,即與外貿企業脫節,與畢業實習脫節。
國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創新創業項目,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也積極組織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及學院組織的大學生學術論文大賽及學科競賽。但是大多數學院在培養方案上卻體現較少,相關的課程和開設的學時也很有限。
綜合性和財經類院校的培養方案中,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課程安排就很多,比如開設了“創業基礎”“經典創業案例賞析”“科研創新和信息素養”等課程,共96學時(6學分),這對學生積極參與有很大的引導作用,也為學生真正融入社會提供了機會,對培養學生扎實的理論基礎與社會適應能力有促進作用。
(1)研究算法中其他參數的選擇問題,特別是更深入的研究隱私保護參數ε的選擇,使得隱私保護力度和推薦準確率之間得到更優的折中.
由于課程設置的原因,大多數院校學生是在大學二年級后半學期才接觸到少量的專業課,大三才開始系統地學習專業課,導致學生對專業的培養要求和就業情況不太清楚。在調查的過程中,將近50%的同學對本專業就業的方向和可從事的具體崗位不清楚,對外貿企業的技能證書要求和人才能力要求不明確。因此,大部分學生在校的學習目的和要求也不明確,對自身的就業非常盲目。最終的結果就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相差很遠,高校人才培養的意義也大打折扣。
因此,教研室應該就國貿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本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在不同的學期對學生進行適時的講解和宣傳,提高學生自身的專業認知。另外,代課教師也應該明確每門課程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要求,在講授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引導學生了解本專業的最新動態和人才要求,并且通過設置相關的考核指標,來達到應有的結果。例如,在我國自貿區的戰略背景下,應該讓學生了解我國簽訂的16 個自貿協定的內容、原產地證書的申領以及在通關、質檢以及貿易便利化等方面的規定。只有通過內在和外在兩方面的要求,才能潛移默化地逐漸樹立學生的專業認知和就業概念,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很好途徑。國際貿易專業是實踐性要求非常高的專業,因此,外貿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也更注重實踐操作能力。企業和高校之間完全脫離,無論對企業還是對高校都是不利的。因此,從提高就業率來說,高校注重培養學生實踐和操作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
首先,加強校企合作,安排或鼓勵學生假期去企業實習。學校可以利用假期時間,按照校企合作協議,有秩序地安排學生參與外貿業務,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與業務能力。這樣,學生假期實踐和學期理論學習有機結合,可以大大增加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其次,增加專業課實踐環節的課時安排。在國際貿易中,不僅僅是“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程安排有實踐操作環節,“國際商務談判”“國際結算”“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海關通關實務”以及“證券經濟學”“金融學”等專業課程都可以增加實踐操作課時,通過一系列系統而專業的培訓,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就業率。
最后,增加企業專家的在校教學和輔導比例。對于國貿專業教師來說,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經驗較少。對于企業的一線工作人員來說,實踐經驗豐富。因此,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可以邀請企業的專家來校進行實踐環節的輔導,與專業教師相輔相成,對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好處。
首先,增加跨境電商課程的比例和實際操作。跨境電商是一種新的貿易方式。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貿易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除了生產和物流環節,大多數貿易環節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進行[3]。隨著跨境電商貿易比重的增加,高校的培養方案也應該相應地做出調整。雖然部分高校也開設了跨境電商課程,但是都是基本知識,沒有系統的課程配合,且缺少實踐鍛煉,效果較差。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國際貿易專業應該重視跨境電商課程的開設,提高課程的教學和實踐比例,或者與實務課程密切配合。
其次,加強相應師資的培訓和教學軟件的引進。跨境電商課程不僅需要貿易知識,也需要相關的信息和電腦技術。并且課程內容較多,實施平臺有限制。因此,學校應該增加這部分的投入,鼓勵教師培訓,系統學習課程內容和操作,并且要引進相關的軟件。只有這樣,才能跟上時代的形勢,才能真正培養出外貿企業需要的人才。
最后,可以鼓勵學生參加相關跨境電商的專業競賽。以賽促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途徑之一。通過比賽,學生能切實體會到實際的貿易環境,能真正學會與交易對象進行溝通;并且,因為競賽需要做很多筆業務,學生通過對交易流程的若干次操作,也能真正體會貿易的目的,為學生提前進入崗位以及后期學生的就業奠定了基礎。
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先進的教學方法。在互聯網背景下,國際貿易專業課程的教學方法也應該得到改進。例如,“國際貿易實務”課程,就可以在翻轉課堂的基礎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絡,設計貿易公司和商品的介紹頁面;通過網絡發函交流,尋找合適的貿易伙伴;通過實際談判,簽訂外銷合同和內購合同等。通過一系列場景的設計和軟件的模擬,對培養學生溝通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以及專業素養都有很大的好處。
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變之后,考核方式的改變和管理也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內容之一。應用型人才的考核不僅要求理論知識的掌握,更應該注重對平時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例如小論文的寫作、問題的回答與討論、小組溝通能力、總結能力、軟件的實踐操作能力等。考核內容應該是豐富的、多維度的,這不僅是教師教學方法的表現形式之一,也是多角度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內容之一。特別是在目前多種教學平臺的幫助下,教師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更應該方便化和多樣化,反過來也促進了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
另外,理論知識的考試內容也應該結合實踐而設,而不僅僅是死記硬背的知識。考試內容要體現學生理論結合實踐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應該適當地降低理論知識考核的比例。
只有不斷地改進傳統理論知識的考試內容,并且與多種新的考核方式結合起來,才能雙管齊下,才能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要求和目標,才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在互聯網背景下,隨著國際貿易規模和方式的變化,企業對貿易人才的需求和能力要求也會相應地發生變化。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式和管理體制、改變考核方式,使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能適應企業和社會的需求,為地方經濟和貿易發展服務,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探索的主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