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 英 夏曉紅 邱德雄 樊國康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 年3 月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創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正是一種隱性教育,是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重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認識的提高。
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習總書記還進一步指出:“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總書記的講話要求所有高校教師所有課堂教學都要認真履行育人職責。鑒于此,為了探索各門課程合力育人的舉措與機制,解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課之間相互脫節問題,開發高校所有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功能,部分高校已經率先開啟了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嘗試與探索并產生了一些研究成果。學者彭曼麗、催夢飛(2020)研究認為,高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需要在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包括教學目標設置、教學內容安排、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教學管理等環節實現思政課與專業課的深度融合。
不得不承認,在過去,部分專業課教師在觀念領域習慣性定位自身的“智育”角色,而對自身的“德育”角色認識不足,把育人“本職”當“兼職”,不能自覺將立德樹人作為首要任務。具體表現為,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和輔導員及班主任的教學任務和工作職責,專業課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把專業知識給學生講好講透,表現為專業課教師重專業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當然,特別負責任的專業課教師,課堂上還是做了一些育人工作,主要表現為對課堂紀律的管理,關心關愛學生的學習、思想和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作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自己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主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與此同時,專業課教師要從專業的深度和廣度潛心鉆研專業內容,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技巧,帶領學生認識和了解專業,激發學生的專業熱情和學習興趣。專業課教師既要有過硬的專業本領,還要做到為人師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響青年學生。
毫無疑問,課程思政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更高更具有挑戰性的要求。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還需掌握專業知識背后的歷史淵源及相關科學文化知識。努力專研專業知識的同時,隨時注意培養鍛煉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一個專業理論知識扎實的教師,如果善于挖掘專業課知識背后蘊藏的思政元素,能夠讓學生既學習掌握了專業知識,又能很好地引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從專業課的“知識點”中挖掘思政元素。要用發散的思維從專業課的“知識點”中挖掘思政元素。可以從課程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方面的來源和將來發展趨勢進行拓展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同時注重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術實踐,拓寬了知識的“寬度”;既注重專業理論的來源,又注重專業理論未來的發展趨勢,拓寬了知識的“深度”或叫“長度”。按照教育部2020 年5 月28 日教高〔2020〕3 號通知要求,課程思政建設內容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課堂教學內容中的理論知識或技術中蘊含的價值觀、思想、美學、哲學、邏輯,認識論和方法論;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學科發展史,大師科研、成就和成長之路以及教師本人的成長心路歷程都可以挖掘出價值觀;可以從課程自身學術體系的逐漸完善的分析解讀過程中提取課程思政元素,從課程理論和實踐的相互辯證關系中挖掘哲學思想;可以從知識點可能涉及到的市場行情、法律法規及與我們日常生活的聯系中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從不同角度挖掘課堂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既學習了專業知識,又升華了學生的思想和認識,達到較好的課堂育人育才效果。當然,不同性質和地位的課程如高校公共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等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具體課程具體研究。
2.從與課程關聯的社會熱點和國家戰略中挖掘思政元素。教師的拓展必須圍繞與課程緊密聯系的社會熱點和國家戰略,否則給學生留下牽強附會的感覺,達不到應有的育人效果。如預防醫學類課程可以聯系新冠肺炎疫情體現大國抗疫精神,經濟貿易類課程可以聯系中美貿易戰、“一帶一路”建設部署,機械制造類課程可以聯系大國工匠精神,汽車類課程可以聯系智能網聯汽車趨勢,航空航天類課程可以聯系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電子計算機類課程可以聯系芯片自主研發等。專業課程作為課程思政的媒介,如何在挖掘與不同專業課程緊密聯系的社會熱點實際中植入課程思政需要分類有序推進。教師講課過程中聯系與課程緊密相關的社會熱點和國家戰略,讓學生及時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在相關產業的布局導向,增強民族自豪感,避免“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理論脫離實際現象。
長期以來,部分專業課教師不太注重課程思政能力的培養。專業課教師欲將課程思政柔性而不生硬地融入專業課教學需找準知識點、講究教學藝術,否則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說教印象從而產生反感情緒。公共經濟學是研究社會公共經濟活動現象及其一般規律的科學。它以公共部門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研究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部門從事經濟活動的方法、主要后果及其與社會目標的關系。在開篇講到個人與公共物品(服務)之間的關系,可以這樣給學生講:
從一個人一天的活動來看,早晨起來打開電燈,所用的電力是由政府建的發電廠提供的,刷牙洗臉所用的自來水和做飯的煤氣等是由城市公共事業單位提供的。接著,出門上學或上班,乘坐的公共汽車是由政府提供的;即使開車,也行駛在政府出資修建的寬闊的馬路上的。從一個人的一生來看,絕大多數人都很幸運地出生在政府經營的醫院里,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各個階段幾乎上的是公立學校,幾乎都能夠享受國家的基本醫療保險,退休后還可以領取社會保障提供的養老金等等。由此可見,無論是人的一天還是一生,我們隨時隨地都在享受著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服務)。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的講解,讓大學生感同身受,既學習了公共產品(服務)的專業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愛國和感恩情懷。
例如在講解市場失靈理論時,不僅可以舉例國內的“三鹿奶粉”事件,還可以舉例西方國家的“馬肉風波”,說明市場失靈是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不是哪一個國家獨有的現象。因為過去三四百年來,經濟學上的重要理論大多來自歐美發達國家,年輕學生的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當他們習慣于課堂上所接受的都是發達國家案例時,也許在遇到問題時習慣向西方世界尋找“解決方案”。這時候,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各國國情不同,西方國家的經濟理論和方法不一定適合中國的經濟發展,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經濟理論來解決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又如講授稅收原理章節中,一般教材主要講解英國的配第和斯密、德國的瓦格納等國外經濟學家的理論和觀點。這時教師可以補充我國近現代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如“強本開源”“輕賦薄斂”“量入為出”等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財政思想;“天地生財,自有定數。取之有制,用之有節則裕;取之無制,用之無節則乏。”體現的是明朝首輔張居正的財政思想等。總之,課程思政與專業課,兩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怎樣將課程思政巧妙地融入專業內容教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教學能力的培養需要專業課教師在備課環節下苦功夫。
公共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了檢驗同學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48 學時的總學時數下,一般采取“理論講授(40~42 學時)+案例討論(6~8 學時)”模式進行。在第一次理論課堂上,教師就要對案例討論課的開展進行布置,要求學生圍繞所學理論知識挑選案例,每個案例都需要有案情陳述、問題討論和總結等要素。雖然,任課教師反復強調,要求同學們選擇的案例需要體現時代主旋律,或許由于青年學生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還不夠成熟和深入,在案例準備和展示討論過程可能會帶有負面情緒,這時候教師需要發揮自己的辨識能力,努力鍛煉“課程思政”能力,挖掘案例中的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因素,巧妙地給學生講清楚案例中蘊含的正能量元素,糾正學生的錯誤認識。這種能力需要教師平時積累,提前熟悉學生準備的案例,對學生可能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進行預判;課堂上當討論進行到關鍵環節時,教師才可以掌控場面進行積極正面引導,學生在自由表達觀點的同時,又自然而然地受到了思想教育和智慧啟迪,做到思想教育與專業學習有效銜接,實現潤物無聲。
在公共經濟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中外相關問題融合講授的教學處理方法,做到了適時、適量、適度地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不經意間就加強了本國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習,處理好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關系;取得了在專業課堂上既學習了專業知識,又增強了愛國情懷,甚至能收獲比單純在思政課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更好的效果。課程結束后,筆者做了調查后發現:同學們對“講解國外理論實踐成果的同時,補充我國在相關領域實踐經驗及研究成果的教學模式”的回答,28.07%的學生表示“非常贊成”,56.14%的學生表示“贊同”,15.04%的學生表示“比較贊成”,僅0.75%的學生表示“不贊成”。實踐證明,教師在專業課課堂教學中適當巧妙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有助于實現“三全”育人。
本文以公共經濟學教學為例,僅僅就教師在課堂教學環節如何主動將課程思政的要求融入到專業課的教學中去做了初步探索。課程思政的教學要求是我國教育史上一場深刻變革,教師需要將課程思政落實到從培養目標的修訂、教材的編寫與選用、教案講稿的編寫、課堂教學、作業布置與批改、考核標準、畢業論文設計等全過程;學校的教學評價、學生評優評獎等教學管理其他環節也需要采用新的思維方法同步跟進貫徹落實課程思政要求。總之,高校教育教學貫徹落實課程思政要求具體實施是一項系統工作,需要長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