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小兵
舞蹈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悠久的藝術表現形式。早在語言產生之前,人們便憑借舞蹈來交流感情,歡慶節日。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場舞應運而生,作為一種大眾健身的舞蹈形式,近年來已然形成一種熱潮。廣場舞起源于社會生活,是人們為了舒緩壓力、愉悅身心和強身健體而自發產生的社會性活動,常以城鎮廣場的空地為場所,以簡單而有韻律的體操化的動作為主體。廣場舞拓展了中老年群體的生活空間,提供了一個進入到群眾文化生活中的切入口,幫助人們實現個人價值,具有較強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價值。
現代社會飛速發展,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越來越重視自身的健康以及對精神生活的需求。廣場舞是一項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群體性健身活動:一是長期規律的舞蹈活動,可以增強人體的心肺功能,加速新陳代謝,緩解大腦疲勞和精神壓力,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強身健體的效果。二是在繁忙而充滿壓力的生活節奏下,這樣一種以輕松、愉快、休閑為基調的方式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因而,廣場舞能夠以最大的范圍、最便捷的形式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業余文化生活,并在廣場舞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育人們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以廣場舞和社區文化為媒介,建立起一個可供人們進行交流與互動的社交網絡。每一個廣場舞的參與者都能夠通過這個社交網絡進行溝通聯系,結識新朋友,建立起良好有效的社交關系。人們在廣場舞的交流過程中,能夠找到舒適的放松方式。這既擴寬了他們的交際范圍,同時又為人們帶來更深層次的價值追求。拓寬家庭圈子,融入社會群體,人們能夠在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和釋放自我的過程中,更自信,更有活力,增強自我認同。與此同時,所有人在這個集體中,擁有共同的發展目標,遵守著群體的規矩,相互友好協作,逐漸形成了集體認同感和較為強烈的個人歸屬感。
廣場舞的出現,滿足了人們對于人際交往和情感溝通的需求,它不受身份、地位的約束和局限,因為共同的地緣優勢和共同的價值追求自然而然地成為一個群體。在積極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和諧,不僅體現在個人自身的和諧成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更體現在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上。廣場舞提供了一個聯結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橋梁,透過人們具有主動意識的交流、互動,經歷不斷的適應、磨合、成長,逐漸達到和諧統一的集體氛圍,由小及大,由點到面,有利于推動構建整個和諧社會的進程。
廣場舞的主體為中老年群體,這個群體長期脫離社會,以至于對于藝術和審美都不具備較高的鑒賞能力。隨著廣場舞的發展,對于整體的表演性和藝術性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廣場舞逐漸融入了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傳統民俗文化元素,經過不斷的改編、加工和創新之后,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而又能提升普通民眾的審美能力,提高對藝術的感知力和鑒賞力。
廣場舞具有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承擔著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作為一種休閑文化活動,它豐富了人們業余文化生活,激發了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渴求,實現了人們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與此同時,廣場舞引領并弘揚積極向上的社會風尚,其所產生的正面的社會文化效應,既是對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發展和延續,又促進了當前群眾文化建設。
當前,廣場舞已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其參與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化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群眾文化生活。因而,要更加重視廣場舞所蘊含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加強對廣場舞的規范管理和政策引導,使廣場舞真正成為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