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玉科 符麗芳
在產業革命、科技革命和軍事變革“三重力量”推動之下,國防科技創新日益呈現出信息化和智能化復合發展趨勢,這是一種全方位、深層次的發展方式,具有多點突破、深度融合、廣泛滲透的特征。新趨勢新特征推動著國防科技創新模式的變革,從“以國防科研單位和國防科技工業為主的單一主體”的線性創新模式,逐步演變為以“多元主體互動為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即聯盟模式。國防科技軍民融合創新的聯盟模式,是科技創新從“軍民分離”走向“軍民一體”階段內在要求,是當代不同種類的學科交叉創新、融合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釋放國防科技創新強大動力的重要方式,是獲取國防科技創新重大突破、重大成果的有效途徑。
聯盟模式的概念源于戰略聯盟。一般意義上,所謂戰略聯盟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為了達到共同的戰略目標或獲取共同的戰略利益而結成的相互協作、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組織模式。戰略聯盟發韌于政治軍事領域,但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發展,聯盟模式逐漸在經濟領域和科技領域被廣泛運用。在經濟領域,聯盟模式體現了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是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與其他企業在共享利益、風險和責任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分工協作、優勢互補的合作模式;在科技領域,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的有效組織模式。因此,所謂國防科技軍民融合創新聯盟,是指各軍民企業、軍民科研單位、政府及相關單位為了推動國防科技軍民融合創新,所形成的一種基于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分工協作的組織模式。其主要任務是組織軍民企業、軍民科研機構和高校等圍繞國防科技創新中的關鍵性問題,開展技術合作,突破武器裝備發展的核心技術,建立創新服務平臺,實現資源有效共享,加速國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軍民產業整體競爭力,支撐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提升;其核心本質是一種新型的跨軍地、跨組織、跨區域、跨行業的知識運作模式,是新時代提升國防科技創新能力的戰略措施。
在實踐中,國防科技軍民融合創新的聯盟模式發展迅速,2017年3月21日,中國軍民融合協同創新聯盟在北京宣布成立,該聯盟由中船602院北京瑞馳菲思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航天科技九院704所、鋼鐵研究總院、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16所等42家單位共同發起成立,致力于構建國防科技軍民融合創新的服務機構平臺;2017年7月,陜西高校軍民融合科技創新聯盟成立,該聯盟包括西安工業大學,聯合火箭軍工程大學等在陜軍地20余所高校,加強校校、校企、校地之間融合發展的重要模式;2018年1月我國首個軍民融合協同創新聯盟教育基地在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揭牌,在促進軍民融合協同創新;國防科技大學、軍事科學院、清華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也在以不同的方式結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國防科技軍民融合創新的聯盟模式。
按照不同標準,國防科技軍民融合創新的聯盟模式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1)根據形成的目標不同,聯盟模式可分為三類:國防科技攻關合作聯盟、軍民融合產業鏈合作聯盟、軍民技術通用標準聯盟;(2)根據成員集中度不同,存在兩類聯盟模式:分散型聯盟,即創新資源集中度低,成員比較分散的聯盟;二是集中型聯盟,即創新資源集中度高,由規模較大科研機構或企業主導創新過程的聯盟;(3)按技術資源互換方式不同,聯盟模式可分為競爭型聯盟、交叉型聯盟、開拓新領域型聯盟、短期型聯盟、環境變化適應型聯盟五種類型。當然,由于國防科技創新具有典型的“政府主導和市場推動”等特征,因此,需要根據“政府和市場作用大小”的標準來劃分聯盟模式基本類型,政府推動型、大學主導型、科研機構主導型、企業主導型和聯合開發模式五種類型。當前流行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組建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在軍方需求牽引下和政府政策引導下,軍民企業、軍民高校和科研機構基于自身發展需要而在市場關系進化中逐漸形成的一種聯盟關系。該聯盟往往存在于武器裝備發展極度依賴的科技領域或政府主推的主導產業領域。比如,戰略性高科技領域或新興產業領域大量存在此類創新聯盟,其目的就是通過聯盟創新的方式實現關鍵性或戰略性國防科技突破、超越或跨越,構筑國家核心競爭力和安全實力。軍政主導的聯盟模式體現了軍方和政府的意志,是軍地創新主體以合作方式推動國防科技創新及產業競爭力提升。該聯盟模式對那些復雜性、基礎性、軍民通用的共性技術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整體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通常情況下,軍政主導聯盟模式由政府或軍隊相關職能部門引導組建,軍方和政府不直接干預聯盟的構建,而是體現在以間接的方式鼓勵聯盟合作創新,比如,軍方或政府借助訂單需求、財政金融政策等方面的引導和支持,來激勵各主體加快國防科技創新。
該聯盟模式是在國防科技轉化為戰斗力和生產力過程中,由軍民企業、軍民科研機構和軍民高校自發組織起來,為促進國防科技創新發展及科技活動與經濟活動相互促進而形成的國防科技軍民融合創新聯盟模式。它大量存在于國防科技工業或高校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當今時期普遍存在的創新組織形式。它要求各創新遵循市場規律,根據各自需求自愿參與,圍繞解決國防科技創新的基礎性的技術問題,共同做大做強、共同承擔責任風險。在該模式下,各聯盟主體進行合作的動機會有差異,但它們都在聯盟體系中共享了信息、知識及創新資源,不但有利于聚合各類資源促進國防科技創新,而且,還能促進國防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及應用。
該聯盟模式是某一家或幾家軍地科研機構及高校以主導者身份,與軍民企業建立長期的創新合作關系,軍民科研機構及軍民高校是國防科技成果及產業轉化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從組織學角度考察,該聯盟模式是由一個包含了軍民科研機構、軍民高校、軍民企業及相關中介機構的國防科技創新組織,通常情況下,承擔著“共同研制、開發、成果轉化、生產等整個產業鏈條”的運作,是一種實現了“資本、勞動、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組織模式。軍地科研機構及高校,既需要借助軍民企業這個載體和渠道,實現其技術的產業轉化和應用,又需要借助軍民企業平臺進行研發人才的培養。在此聯盟模式中,軍地科研機構及高校處于主導地位,自主選擇研發內容、范圍和形式,自主確定合作單位或合作方式,主要研發風險由軍民科研機構和高校來承擔。
國防科技創新中存在“軍地分割、區域分割、行業分割”的難題,軍地分割是指創新資源無法在軍地之間自由流動;區域分割是指創新資源無法實現跨區域自由流動;行業分割是指創新資源無法在不同行業自由流動。“三大分割”現象極大地制約了國防科技創新質量和創新效益。而聯盟模式下,各創新主體通過資源共享、信息共享和知識共享,不但有效破解三大分割的問題,而且,通過研發合作和協同創新,各創新主體能夠專注于自身優勢領域,形成更大的綜合集成創新效益。
軍事變革加速,戰爭樣式轉換加快,客觀上要求軍民企業必須努力縮短武器裝備的研發周期,以獲得技術優勢和軍事優勢。而集中了軍民各科研機構、高校和軍民優質產業力量的聯盟模式,通過“強強聯合”能夠加快武器裝備研發的速度,在同等條件下,可大大地降低武器裝備研發的時間成本。
國防科技日趨先進,迫使軍民企業尤其是國防科技工業不斷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任何創新都具有不確定性,國防科技創新的不確定性更大,既包括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還包括因更新換代加快而產生的時效方面的不確定性。巨大的不確定性,意味著巨大的研發風險。在聯盟模式下,各創新主體通過研發合作,不但有效地分擔和減少研發風險,而且,通過優勢互補,更好地促進國防科技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