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1939年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毛澤東同志把統一戰線列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戰勝敵人的三個重要法寶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統一戰線是黨的事業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必須長期堅持。要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牢牢把握大團結大聯合的主題,堅持一致性和多樣性統一,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①與此同時,黨的十八大報告表達了對文化的重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提高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②因此,文化統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做好當代文化統戰工作的任務更加重要且艱巨。現階段對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文化統戰的關系進行研究,對于建立最廣泛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一戰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和精髓,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表達,是我國社會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其本身在一定意義上就屬于超越性的理念,可以凝聚人心、引領方向,具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
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多數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二是崇高性;三是民族性。③但也有學者認為其具有政治性、科學性、普遍性、時代性、民族性和開放性。④也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具備全局性、時代性、概括性、穩定性、導向性和大眾化的特征。④還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特征是共時性、競爭性和先進性。⑤本文則以實踐性、普遍性、民族性、開放性、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
“文化統戰”的概念最早是1940年1月由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的,“文化革命是在觀念形態上反映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并為他們服務的。在中國,文化革命與政治革命一樣,有一個統一戰線,文化革命的統一戰線。”⑥在學理層面上,其定義是以文化為手段、引領和感召力量的統戰工作模式。不同的歷史時期,文化統戰應有不同的內涵。當前,文化統戰工作的目標就是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通過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實現最廣泛的團結。文化統戰始于文化且歸于文化的尋求共識的行為方式。開展文化統戰工作也就是以文化為載體,求同存異,尋找文化交流的契合點。
包括文化統戰在內的統一戰線問題就是在中國革命時期中擴大無產階級同盟軍的問題,是關系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能否成功的戰略問題,因此當代文化統戰工作仍然要以追求政治團結為首要目標。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可見,文化認同是促進國家認同和民族團結的基礎。通過文化認同途徑達成的思想認同是凝聚、整合各方面社會力量的最高層次,所以當代文化統戰工作的深層次目標還要上升到文化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加強政治團結,增進文化認同服務于當代統戰,解決文化統戰工作中的難題和推動統一戰線不斷鞏固擴大,完成統戰工作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任務,以塑造統一的人民意志和共同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提到,文化的力量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層面的表述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在社會層面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個人層面是“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它簡潔明了且深刻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建設什么樣的社會、培育什么樣的公民等現實且重要問題,為社會各個階層提供了一個清晰的判斷是非的價值標準,同時有利于引領處于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士、不同的社會角色以及不同的團體成員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是多元化社會中凝聚人心的“最大公約數”和精神紐帶。
新時代的文化統戰工作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我國內地范圍的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以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為政治基礎加以團結;二是對內地范圍以外的我國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以愛國和維護祖國統一為政治基礎加以團結而形成聯盟。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定有序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就是指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以及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選擇。而這種共同選擇就會提高其民族意識和使命感,為統戰工作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源泉,以此正確處理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等。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可以激勵各民主黨派之間的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觀念符合各民族的追求,可以激發各民族人民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意識;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為宗教在中國的發展即如何與社會主義相適應指明了方向。團結所有可以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團結起來的力量,并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積極因素,總而言之,從而發揮他們的自身優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全國范圍人民的團結,服務于新時代統一戰線。
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捍衛國家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思想武器,對于意識多元化的新階層人士和海外華人可以用主流的價值觀凝聚與社會主義社會相符合的共識。基于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把抽象的思想觀念和宏大理想轉化為統戰對象的自覺追求,實現海內外全體兒女的團結,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一戰線。
“文化的靈魂是什么,就是凝結在文化之中、決定著文化質的規定和方向的最深層的要素,就是核心價值觀。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有什么樣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文化選擇。”⑧因此,可以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和文化選擇。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多樣化及其碰撞和交融呈現出新特點,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進入新時代,文化統戰的對象相對于之前的時期更加地廣泛,統戰對象的文化背景具有多元性和復雜性。2015年5月,第21次中央統戰會議中確定的統戰對象和范圍:各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我國香港、澳門同胞、臺灣同胞及大陸親屬、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等,新增統戰對象為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統戰工作的重點對象為新增對象和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⑩由此可見,文化統戰工作也是對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和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格外重視和關注,但這些人群也是統戰對象中對于文化認同的程度最低的一部分人,所以這也突出了文化認同在當代統戰工作中的重要性。
現如今傳統的統戰對象我國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和大陸人民同宗同源,有著相同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背景,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和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頗深,但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較為分散化,會淡化對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認同;我國不同社會階層的思想觀念也不盡相同,甚至出現意識形態模糊化。因此,文化統戰迫切需要用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借鑒西方文明成果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指導統戰工作。進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完全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中凝聚思想共識,增進文化認同,加強當代文化統戰工作的深度。
文化的力量體現于認同,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深化推進建設民主黨派的“合”文化、宗教團體的“善”文化、工商業的“義”文化、海外團體的“根”文化等文化主題,有利于文化統戰工作的開展以及統戰工作任務的完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能夠回應中國在轉型期面臨的困境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危機、價值危機,才能具有生命力。以文化為手段、引領和感召力量的文化統戰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舉社會主義的鮮明旗幟,尋求文化認同。因此文化統戰工作能夠引導統戰對象自覺認同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擁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產生更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文化在本質上也實踐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反之,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當代文化統戰工作中,以文化統戰為載體,可以體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性。如此,一經被廣大人民群眾掌握,就可以形成巨大的物質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身價值才會得到實現。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層面上,深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使其在文化統戰的工作中得到弘揚。
如前所述,統戰對象的范圍包括15個方面,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的人士,因此,在文化統戰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手段進行統戰工作中求同存異,尋找文化交流的契合點共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部分,其普遍性得到彰顯。
文化統戰工作通過尊重各民族間的文化差異,使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呈現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和諧形態從而促進中華民族的大團結。通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來引起兩岸同胞的共鳴,喚起海外僑胞的民族意識。文化統戰就是要以弘揚以愛國主義精神來凝聚海內外兒女從而形成愛國者聯盟,以偉大的民族精神作為凝聚力工程的魂,促進統戰五大關系的和諧,這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民族性不謀而合。
當前文化統戰工作的重點是新媒體中的代表性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年輕一代和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對于年輕群體要求的文化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與這些人士結成聯盟就要求其認同的新興文化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共同點,文化統戰必須與時俱進。社會主義價值觀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前進方向,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在最廣泛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一戰線中的新進力量中開展文化統戰工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開放性也可以得到體現。
在文化統戰的過程中,社會主義制度在思想上的精神層面的質的規定性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將逐漸占領意識形態的陣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理念、社會目標和價值追求逐漸被統戰對象所接受,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具體體現,具有政治性。因此,進行文化統戰工作的同時也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綜上所述,基于文化統戰工作的性質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文化統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本質上具有同一性,在開展文化統戰工作的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可以得到弘揚。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核心價值觀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基于此,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寓于文化統戰之中,在文化統戰中能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性、普遍性、民族性、開放性、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幫助完成同廣大統戰對象加強政治團結和增進文化認同的根本任務,服務于當代文化統戰工作。兩者具有高度同一性和共通性,共同解決人心向背問題。
偉大斗爭需要眾志成城,偉大工程需要堅定一致,偉大事業需要聚力推進,偉大夢想需要同心共筑,因此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文化統戰工作協同并行,才能將全體人民的政治團結和文化認同最大化,鑄牢理想信念、堅守價值追求、聚合磅礴之力,從而有利于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9-40
②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③王澤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 [N].光明日報,2007-04-03;周海春.我國主流價值文化及其構建研究(研究報告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1
④倪素香.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M].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5):4-7
⑤宋善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特征.光明日報[N].2012-2-11
⑥郭志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統戰文化的靈魂[M].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3):60-64
⑦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⑧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44
⑨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上)[J].紅旗文稿,2010(17)
⑩廖幸謬,景躍進.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共統一戰線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探索[J].浙江社會科學,2018(9):25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