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鏑 王苗苗
1.智慧法院的理論概念解讀。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提出要將智慧法院的建設納入到《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①,我國正式啟動智慧法院建設。所謂的智慧法院就是集組織、建設、運行和管理為一體的一種全面服務于法院的形態,它全方位借助現代科技人工智能,讓法院和當事人更直觀地從網上看到從立案到執行各個流程的合法公開。其主要表現形式為:語音識別電子卷宗、智能輔助辦案系統、智能語音轉化文字識別系統和錄音錄像代替書記員記錄、智能合議庭、智能審委會等。
2.智慧法院與互聯網法院的概念辨析。互聯網法院與智慧法院既有交叉也有不同之處。互聯網法院是指依托互聯網技術,完成包括調解在內的從起訴到執行全流程在線化,需要以在線的形式審理案件,是一種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兩者相比,互聯網法院傾向于訴訟中審判權的分配優化,而智慧法院則是法院運用人工智能的一種方式,傾向于法院整個體系的優化②。
1.提高訴訟效率。自2013年以來法院受理的各類案件數量逐年迅速增加,給司法人員尤其是法官帶來了巨大的壓力。2018年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共受理案件2800萬件③,與2017年相比增長了8.8%,一個法官年審理的案件平均約300件以上。而一份普通案件從受理立案到執行,各個程序無一例外,都需要司法人員手動進行立案登記、記錄庭審筆錄、書寫判決書等工作,法官承受的壓力由此可見。智慧法院的出現,極大地緩解了目前法院案多人少的現狀,減輕了司法人員的壓力。例如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上線的“睿法官”智能研判系統,為法官提供辦案規范和量刑分析等精準信息④,既可以加快案件的訴訟進程,又有利于實現訴訟公正,一舉兩得。
2.順應時代需要。人類社會生活逐漸智能化是現代科技發展和社會認知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隨著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工智能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智慧法院的出現正是這一變革在司法領域的體現。
2019年發布的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No.3(2019)》指出,2018年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本的主體框架已確立。然而應用于法院的智能技術有限、司法大數據共享平臺尚不完善以及司法工作內部遇到阻礙等問題,仍制約這我國智慧法院向更深層次的發展。
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尚且處于弱人工智能階段,法院實現智慧化面臨的挑戰之一即是改進智能技術,讓其最大程度地為法院帶來便利。然而智能技術的發展在國內也因地域差異而展現出一種非常不平衡的狀態,北京、上海、廣州等發達地區智慧法院體系的建設進程遠超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造成這種現象的重要原因。發達地區經濟、科技發展程度高,能在智慧法院建設過程中依據自身情況和背靠的科研實力研發出創新型個性化的智能設備來供法院使用。而一些不發達地區經濟、科技發展程度低,往往是在被動地完成智慧法院的推進工作,智能設備不完備,司法工作人員對使用智能設備進行工作的適應過程相對較困難,并且這些科技不發達地區在研發出配合法院工作的智能設備上通常很少具備科研創新能力。這種地域間的差異明顯阻礙了推進智慧法院建設進程的腳步,構建一個成熟完整的智慧法院體系,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盡量減緩這種因經濟差異帶來的技術差異。
智慧法院一大特色就是建設信息化法院,讓法院的數據信息更加透明可供查詢。但法院本身的性質使得它必須以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安全為公開數據的首要前提,然后目前我國的智慧法院建設通常會采取與第三方科技研發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開發出智能設備供法院使用。在此過程中,法院會將一些案件以及當事人的信息提供給負責研發的第三方。這些信息數據到了第三方手里后,法院在對設備研發的技術原理不了解的情況下,無從知曉第三方將這些信息數據進行了何種程度、何種方式的利用,也無法保證第三方是否將信息數據私自復制下來謀取私利和是否真的對其信息進行了保密。這就將法院重要的內部信息以及當事人的個人信息置于泄漏的危險中。而這些信息數據一旦遭到泄露,不僅當事人的利益可能會受損,司法公信力也會大打折扣。這就令法院在與其他國家機關進行大數據分享時遇到阻礙和壁壘,同時由于目前我國對大數據共享的開發和利用技術尚不夠達到安全透明的程度,技術的不成熟也可能會在法院使用大數據時造成一些隱患。另外,目前法院之間、法院與其他相關的國家機關之間尚未建立起成熟完整的、共享各種司法數據的可靠平臺,信息數據共享程度較低。
智慧法院的推進工作不僅受到技術以及大數據的影響,同樣也受到司法工作的實際狀況的影響。一方面,在司法實踐中普遍存在智慧法院重建設輕應用的問題。智慧法院這一新生事物發展時間短、勢頭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前瞻性,但部分法院宣傳不到位,致使思想保守的法官難以接受甚至抱有抵觸態度,不愿意讓人工智能來輔助判案。同時,當事人出于對司法權威的信任提起訴訟,是希望得到合理且公正的判決。而將案件交由人工智能處理,在樸素的心理認知上難免會持有保守態度,從而難以接受判決結果。另一方面,法院要實現智慧化、信息化建設,原有的單一的法律人才是遠遠不夠的,急需培養一批既掌握信息技術又了解法律知識和訴訟流程的復合型人才,隨著未來法院司法和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會大大增加,培養復合型人才勢在必行。
改進人工智能技術,非以法院一己之力所能完成,還需要科技研發團隊的技術支撐。但僅靠科技研發團隊閉門造車也不可取,需要法院和科技研發團隊強強聯合,這是未來智慧法院發展的一大趨勢。在創造一個可靠的研究開發平臺的前提下,法院提供精準信息和專業知識以供科技研發團隊更好地利用數據研發出符合法院本身特點的個性化定制產品,讓智慧法院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科技研發團隊對法院的信息和數據加以分析開發,提供技術研發成果,同時應對法院提供的重要機密信息簽署嚴格保密協議,不得將重要信息以任何形式外泄,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從而確保信息的安全性。法院和科技研發團隊深度聯合,這將是法律與科技的結合與創新,也有益于促進當下智慧法院的建設進程向前邁進一大步。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網絡安全和和信息化工作會上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⑤法院作為國家司法機關,其網絡安全和大數據保護應當給予重視。大數據是智慧法院運行的一個重要基礎,因此,一方面,法院要提高自身網絡的安全級別,智能設備定期升級維護,杜絕信息數據泄露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智慧法院建設過程中,提供智能技術的第三方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法院與其合作時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較大,針對此種情況,法院組建專門的科研開發工作室,使用自己的人才隊伍來進行開發研究,避免第三方帶來的潛在問題。
智慧法院的體系構建還應打破信息孤島現象,設立法院與其他相關部門共享信息的大數據平臺,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互通、數據共享,各部門在平臺上傳分享信息數據要力求實時更新和真實,盡量減少因惡意或失誤等帶來的虛假數據問題。細化流程,強化溝通,實現各部門的有機聯動,大大提高了案件的解決效率。同時,對法院等多個部門掌握的信息數據進行整合,提高大數據的質量。大數據時代下,每個人都會在各處留下自己的信息腳印,法院在審理案件時,信息數據的整合至關重要。
人工智能作為一項新興技術,發展勢頭不容小覷,智慧法院作為人工智能在司法領域的一項創新工作更是取得了突飛猛擊的發展。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還有相當一部分法院工作人員已經習慣了傳統的工作模式,難以適應法院的大膽革新;而對于訴訟的當事人,由于缺乏訴訟經驗以及群眾樸素的心理認知,也難以對有智能設備參與案件審理的結果產生信任。這就需要法院在增強智慧法院的硬件設施的同時,增加法官和當事人對于智慧法院的認同感,讓司法工作人員和當事人拋棄對法院運用智能技術的偏見,建立起對智慧法院的信任。一方面,法院內部應積極開展講座或實踐操作等訓練活動,讓法官真正了解智能設備的使用;另一方面,對外則應多利用社交平臺發布智慧法院的科普文章,使用指南等,拉近智慧法院與社會公眾的距離,讓智慧法院更“接地氣”。只有法官在積極應用智慧法院,利用智能技術為當事人帶來公平公正的訴訟結果,智慧法院才會真正在司法實踐的沃土上落地生根。
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和普及,司法實踐會對智能司法工具提出更深層的要求,智慧法院利用的技術愈發智能化,使用智能技術的司法人員也需要順應形勢學習并掌握新技能,因此,法院需要吸納一批既掌握人工智能知識又掌握法學理論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高校法學專業應注重學科結合,雙管齊下,聯合培養復合型人才,滿足建設智慧法院的人才需求。
注釋:
①劉貴祥.總結經驗理清思路加快推進智慧法院建設 [N]. 人民法院報,2017-06-21(005)
②張興美.電子訴訟制度建設的觀念基礎與適用路徑[J].政法論壇,2019,37(05):117-126
③孫航,孫若豐.周強出席全國法院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電視電話會議強調認真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狠抓落實務求實效[J].人民司法,2019(10):2
④蒲曉磊.法律該賦予人工智能怎樣的地位?[N].法制日報,2018-01-23(010)
⑤劉貴祥.總結經驗理清思路加快推進智慧法院建設[N].人民法院報,2017-06-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