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芳 張 鵬 張敏欣
青海省是我國西部的內陸省份,少數民族聚集經濟欠發達地區,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自然條件嚴酷,生態極為脆弱,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之源“中華水塔”,生態位置重要而特殊。全省國土面積72萬平方公里,森林面積522.72萬公頃(包括灌木林面積),森林覆蓋率7.26%,保護珍貴有限的森林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對于建立以國家公園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保護好“三江源”及國家生態安全安全屏障意義重大。近年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和各地林業部門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發揮社會各界及非公經濟作用,探索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有效途徑,提高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資金使用效益和防控效果。
社會(society):本意是指特定土地范圍人的集合。在現代,社會是指共同生活的、為了共同利益、價值觀和目標的個體,通過各種各樣關系聯合起來的集合,形成社會最主要的社會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共同文化以及傳統習俗等。
社會化(socialization):是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個體通過學習社會中的標準、規范、價值觀等社會行為方式和人格特征,適應社會并積極作用于社會、創造新文化的過程。它是人和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個體的社會化是一種持續終身的經驗。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會行為規范、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社會化是人類特有的行為。社會化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二是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Forestry pestssocial control):目前還沒有確切定義,筆者理解為,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是指在某區域,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司等機構、組織,在政府和市場經濟的引導下,學習和遵從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標準、規范、法律、規章等要求,通過防治項目的規范實施有序管理,實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過程。
林業有害生物對森林資源和生態系統安全造成極大的危害,是不冒煙的森林火災,如何做好青海森林資源分散、人口稀少且分布不均,交通不便地區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和防控能力建設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青海年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面積300萬畝,以森林病蟲鼠(兔)害為主,其中林業鼠兔害防控10萬公頃,蟲害6萬公頃,病害4萬公頃,財政年投資1000萬元左右。
近期,在全省開展了以縣(區、市)為基本調查單位的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情況調查,主要有:應急防治專業隊、社會化防治專業隊、社會化防治作業公司、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專業合作社、林業鼠兔防治協會)等4種類型。
全省8個市州48個縣(區市)共成立各類社會化防治組織116個,從業人員180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43人,專業技術人員占總從業人員的13.49%。在各類社會化防治組織中應急防治專業隊68個(50人以上的大型專業隊2個,10人以上的中型專業隊48個,10人以下的小型專業隊18個),從業人員1025人;社會化防治專業隊26個(中型專業隊11個,小型專業隊15個),從業人員224人;社會化防治作業公司21個(大型防治公司1個、中型防治公司17個,小型防治公司3個),從業人員510人;防治監理公司0個、防治評估公司0個;其他社會化服務中型組織1個,從業人員42人。
目前青海大多數防治組織仍是在原有體制機制下,其方案制定、組織實施、驗收評價,主要由縣級森防事業單位牽頭并組織的防治工作,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這種模式,優點是組織動員能力強,有利于聯防聯控和統一協調,缺點是市場公平競爭力差、資金效益低防控效果欠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為更好協調政府和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不斷發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近些年,為提高防控資金使用效益和防治效果,國家林草局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新機制新途徑。
由于青海地處偏遠,經濟欠發達,市場經濟和非公經濟發展滯后,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以原有體制內森防體系防治機構為主,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化防治企業、公司、社會組織(專業合作社)等發育程度低,缺少指導社會化防治組織成立及認定的標準,缺少培訓和服務指導機構,無法對社會化防治組織建立進行規范有效的引導和管理;招投標、監理、第三方防效評估機構和機制較弱,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培育和發展存在瓶頸和困難。
隨著新時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國家鼓勵社會創新創業及非公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的簡政放權,以及“放管服”工作的深入,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工作將呈現蓬勃發展趨勢。對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提出以下發展意見建議: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牽頭出臺促進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組織發展,創建社會化防治體制機制,協調政府和市場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參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企業事業和社會組織政策措施;通過防治項目招投標、社會第三方項目監理和防效評估等促進社會化防治工作發展。
二是按照“放管服”要求,降低門檻、放寬準入、簡政放權、簡化資格認證,發揮現有森防機構對社會化組織培訓和服務指導作用,營造社會化防治組織的發展壯大和公平競爭的環境。
三是制定吸引社會多方投資融資林業有害生物社會化防治資金保障的長效機制,進行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成本效益核算,制定社會化防治標準體系,按照標準投資,按投資防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四是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應用和引進。
五是加強區域聯防聯治和重點區域社會化防治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