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君
我國經濟建設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經濟建設活動給我國的環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壞。長期持續的生態環境惡化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到了重要的戰略高度。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養成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念。大學生群體作為我國建設事業的后備力量,對其進行相關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必要性顯著。通過多種途徑對該群體進行教育和引導,可以使其在接受教育階段形成正確的理念,在畢業之后更加積極地為我國生態建設貢獻力量。
大學生群體是整個社會中接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這部分群體在我國數量龐大,在生態文明建設、公民生態素養提升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和特征。其一,大學生群體數量龐大,在宣傳效果方面較為的顯著。大學生群體在我國數量較多,幾乎每個市級城市中都有數量不同的高等院校,這些高等院校中學生群體所進行的相關教育活動和實踐可以有效帶動當地人民提升生態文明意識。其二,該群體是引領社會風潮的擔當者。大學生群體往往在號召力和行動力方面占據一定優勢。通過筆者的調研和分析,除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社會組織外,大學生群體是最有力的宣傳群體。其三,大學生群體接受教育程度較高,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解程度相較于一般社會民眾而言較高。因此,大學生群體在引導整個社會養成生態文明意識過程中,在推動相關環境建設中將發揮更大更顯著的作用。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必須依賴于全民生態文明素養的提升。因此,各類型高等院校中普遍開展了生態文明相關教育活動。雖然相關教育工作已經全面鋪開,但是教育活動的效果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化。上述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高等院校中開展的相關教育活動仍然主要以思政課為主。在目前高等院校的授課體系中,主要采取了在思政課中進行穿插講授生態文明知識和理論的方式。誠然,思想政治課程是培育大學生群體生態文明意識的重要陣地。但是筆者認為,在生態文明愈發重要的當代,僅僅依靠思想政治課程進行相關教育力度仍然不足。高等院校中的思想政治課程中涉及到的內容很多,生態文明建設僅是其中的一個小模塊。因此,在思政課程中,依靠較短的課時數量很難實現提升大學生群體生態文明素養的教學目標。
高等院校沒有形成生態文明素養培育的科學體系。生態文明教育應當構建起完整的體系,體系中的各個模塊應該互相銜接。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中培養學生生態文明素養主要采取了課程講授的方式以提升學生素養。但是,在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培育的過程中,如果僅依靠課程進行單方面、單方向的理念灌輸會對教學效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生態文明素養是大學生群體日常生活中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一個人的綜合素質養成要靠長時間的培育,課上進行的短時間教育很難產生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構建一種全方位、全流程的培養模式才能有效提升該群體的生態文明素養,解決目前存在的培育困境和難題。
目前大學生群體在接受生態文明素養培育后,雖然對該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認識,但是在行動上落實情況不佳。培育該群體生態文明素養之根本目的就是要促使大學生這一重要群體在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如果該群體僅在思想意識層面樹立了生態文明意識,而沒有將其落實在行動上,就很難實現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素養培育的根本目標。
大學生群體接受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陣地之一是課程教育。前文已述,目前在各類型的高等院校中進行生態教育的主要課程仍為思想政治課程。但是其教學課時和教學內容極為有限,學生群體很難在短時間的課程學習時間內對生態文明有深入的認識。生態文明素養的培育和生態文明觀樹立的前提條件是對該理論有深入的理解,因此,各類型高等院校應當在課程體系方面進行一定的優化。具體優化工作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第一,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在思想政治課程中的地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授課時應該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我國當前建設中的地位,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培育。第二,高等院校除應當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外,還應當開設其他專門課程進行相關教育活動。例如,筆者所在學院開設了全院通識課程《生態文明通論》,此門課程系統細致地為學生講授生態文明知識體系,體系化教學有利于生態文明觀念更加深入大學生群體內心。
生態文明意識培育活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僅靠課堂知識講授很難達到既定的目標和效果。因此,高等院校應當重視在課程之外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教育。在社團活動中,各高校可以推動與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相關的社團活動開展。社團活動與課程教育的重要區別之一在于主動和被動。課程教育,例如思想政治教育相關課程在高等院校中往往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程,學生在學習相關課程時往往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這種被動性影響了學生接受生態文明理念的效果。社團活動通常情況下屬于學生自愿、主動參與的形式。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社團活動,有利于其主動接受生態文明觀念,在部分情況下教育效果要優于課堂教育。高等院校還能通過舉辦相關展覽、比賽的形式營造生態文明建設氛圍。通過舉辦相關展覽、講座,可以增強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學生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通過舉辦相關比賽的形式,可以使參賽學生對生態文明保護現狀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總之,對該群體生態文明意識的培育不能僅僅聚焦于第一課程,還要在第二課堂發力,全方位提升其生態文明意識。
生態文明建設活動歸根結底要進行實踐。大學生群體在校園接受的生態文明教育大多都停留在理論層面,只有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使大學生群體真正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活動中,只有通過高等院校廣泛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才能解決大學生生態文明建設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和思想層面的問題,也才能真正使大學生群體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廣泛推進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其一,學校可以組織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暑期實踐活動,組織學生深入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環境保護的第一線,使之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有直觀的認識,使學生真正用自身行動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去。其二,推進課程實踐的有效開展。在高等院校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課程中,在理論教學的同時,任課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課堂之外進行參觀、考察,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印象,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應有之義,其作為我國人才培育的主要陣地,應當承擔起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責任,并且將這種責任進行落實,做出成效。目前,高等院校在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覆蓋較廣缺深度不足的問題,該問題的解決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革新和優化才能完成。大學生群體作為我國社會中的一支高素養、高起點的后備人才隊伍,其生態文明素養和行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活動,該群體必須樹立起科學、全面的生態文明意識,努力提升生態文明素養,并將其落實在行動中,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活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