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佩林
“大思政”是指要樹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格局。在該種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立德樹人成為了整個教育流程中的重點內容和關鍵環節。在該理念的指引下,對于學生的培養活動要契合學生對于成長的需求,利用好思想政治傳統教育模式中的優秀方法和經驗,并將現代教育技術和理論進行融合,從多方面、多維度構建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格局。
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種在工作過程中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和優化以求達到最好效果的態度和理念。在“工匠精神”發展的過程中,也衍生出了諸多契合時代特征的內容。在當下時代,其內涵中又擴充了精益求精、愛崗敬業和創新創造的精神。
“大思政”和“工匠精神”之間聯系緊密。具體而言,前者要求將立德樹人作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中間環節,與此同時,立德樹人又是后者的一種要求或標準。二者之間將形成合力,呈現出互相促進的態勢。除此之外,在“大思政”教育理念指引下的高校教育工作不僅要在傳統課堂領域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要依托創新創業、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形式鞏固教育效果。在“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中就包含了對職業技能、創新創造技能的養成和培育,因此,“工匠精神”的培育過程實質上就是“大思政”教育的一種表現形式。最后,在“大思政”教育活動中,“工匠精神”作為其重要教育內容之一,高校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使學生對其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有助于學生在實踐和工作中逐步培育其自身的“工匠精神”。
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系下,大學之前的教育階段主要關注基礎知識的學習,在大學之后的階段則更加關注專業知識的學習。在目前大眾的認知中,認為高考是每位學生人生中的大事,家長對學生的高考成績尤其重視,因此大多數學生在高考以前往往能夠具備精益求精的學習精神。但是,社會大眾普遍對高考以后直接關系到專業技能培養質量的大學階段關注度不夠,家長在學生進入高等院校后,對其學習質量和知識水平的關注程度相較于之前大幅度下降。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學生的大學的學習生活也就較為“放松”,得過且過的態度普遍存在。誠然,家長的態度不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因素,也更難稱得上決定因素。但家長態度的轉變是相關主體態度轉變的一個縮影。進入大學以后,部分學生在專業知識培養方面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課程考試也都僅求達到及格線,大學學習生活結束后專業水平的提升十分有限。除此之外,高校當中的部分教師群體也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其往往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科研中,常常忽略教學工作和日常的教學管理。部分教師對于學生逃課等違規違紀行為持放任態度,進一步導致了學生漠視專業學習的情況出現。
從就業和工作視角來看,大部分90后青年群體已經進入了工作崗位。在90后青年中,跳槽的概率大大增加。出現該種情況的原因除了新時代青年群體的自身性格特征外,還從側面展現出了青年群體缺乏愛崗敬業的精神以及高校教育過程中對該種精神培育力度不足的情況。從高校教育層面對該問題進行討論,筆者認為導致部分青年群體缺乏愛崗敬業精神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愛崗敬業精神的培育活動或教育效果不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部分高校忽視愛崗敬業精神的培育,或僅通過傳統課堂教育的方式向學生機械的灌輸愛崗敬業精神。在這種教育方式下,難以在學生心中真正培育起愛崗敬業精神。第二,目前高校中的部分教師群體同樣缺乏愛崗敬業精神。高校教師往往是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接觸的最后一批教師,其日常行為和表現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高校教師缺乏愛崗敬業精神的情況也導致了學生群體在該方面的缺失。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時代風向標在我國引發了創新創業的浪潮。與社會實踐中廣泛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情況不同,在高校中部分學生群體仍對創新創業培育工作持抵觸態度。部分學生會以創新創業的成功率極低為理由抵觸創新創業教育或相關實踐活動。究其本質,創新創業精神的匱乏是當代部分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持消極態度的根本原因。與此同時,我國各類高校中普遍開展了豐富多樣的創新創業活動,但是存在部分創新創業活動流于形式、相關創新成果無法轉化和實際落地的情況。部分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比賽不是為了培養自身創新創業的精神,而是為了“加學分”等。上述風氣在各類大學校園中廣泛傳播,直接導致了創新創業活動形式化、功利化。
針對部分學生缺乏精益求精精神的問題,通過優化教育管理流程可以較好解決。主要路徑有以下三條:第一,嚴格教學管理,利用相關制度約束學生行為。通過制度對學生行為進行約束雖然不是深化“工匠精神”培育的根本手段和最終目的,但是在“工匠精神”培育的前期階段,利用制度對學生行為進行約束,將產生較為顯著的實際效果。例如,高校應當嚴格執行教學管理制度,對學生的違規違紀行為按照制度規定嚴肅處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在遵守相關制度的同時,也會逐步對自身嚴格要求。第二,高校應當從多維度加強學生的考評工作。其中,首先要科學制定考評規則和制度。考評制度對于學生的行為養成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高校可以通過科學設立考評機制引導學生精益求精精神的養成。第三,高校除應對學生進行科學管理外,還應當重視對高校教師的管理。高校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的表現將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應當同時加強對教師教學活動的管理。
高中階段的教師主要承擔了課程知識的教學任務,其只能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應試教育中。但是大學階段的教師有所不同,其不僅承擔了傳授專業技能、知識的任務,在“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還具備了更多“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大學生相較于高中生而言,其生活環境更具開放性,其態度和行為更容易受到教師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工作時是否能夠展現出愛崗敬業的精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愛崗敬業精神的養成。培養大學生的愛崗敬業精神首先要從教師方面入手,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除此之外,是否具備愛崗敬業的精神還與學生的興趣點有關。在從事與興趣點契合的工作時,學生更容易培養起該種精神。因此,各類高校教師要深入挖掘學生的興趣點,使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具體工作有機結合,以達到培育學生愛崗敬業精神的目標。最后,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將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聯系起來,使學生充分認識自我價值,激發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
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精神培育方面,高校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廣泛參與相關活動。在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過程中,要聚焦于實踐鍛煉,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實踐中。只有實現了廣泛的實踐參與,才能夠真正體會到創新創業的樂趣和價值。目前創新創業訓練不能達到應有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僅通過創業培訓等課堂形式進行訓練,學生無法產生真實感知,因此教育效果較差。
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有其特殊的價值和意義。本文對目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現狀出發,從三個方面提出了培育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具體路徑,可以為各類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大思政”教育理念下加強對大學生群體“工匠精神”培育,兩者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