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目前,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任務已經落實到具體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中,到了舉全社會之力去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為了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高職院校應充分發揮其職業教育的專業特色,利用其在扶貧攻堅中的技術和人才優勢,承擔起高職院校服務社會,助力地方經濟發展的社會職能,以解決農村社會中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高職院校助力國家農村脫貧攻堅戰略對于我國最終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下面以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介紹我們的一些成功做法,以供大家參考。
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湖南省衡陽市,坐落在美麗的南岳衡山腳下,是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其涉農專業的生態綠化技術及服務、生態養殖技術和生態健康服務等三個專業群入選省級“雙一流”建設項目,另外其醫學專業的護理專業獲得省財政支持的重點建設專業。學院結合地理位置及發揮農林醫結合的辦學優勢,農林醫俱全的專業優勢,助力國家精準扶貧戰略,“智志雙扶”,精準施力,下足繡花工夫,探索出一條具有高職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
據統計,學院有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自于湖南省深度貧困縣,他們承載著“上學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的夢想,也是阻斷貧根傳遞的有效手段。為確保每一名貧困學子安心學業、正常畢業、順利就業,學院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建立起健全涵蓋“獎、助、貸、減、補”等各種措施的全面資助體系。對于來自全省11個深度貧困縣的建檔立卡貧困學子實行了“免學費、免餐費”的雙免措施,提供資金幫扶和“一對一”精準就業創業服務,實行優先安排勤工儉學崗位,優先頂崗實習,優先訂單培養等舉措。同時學院還發揮學校教育基金會的作用,積極爭取友好單位慷慨解囊、愛心捐款。截至2019年底,共發動社會各界捐資助學累計數百萬元,資助貧困學子上千人次,切實解決了貧困學子的后顧之憂。幾年來貧困學子沒有一人因為貧困而輟學。且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上學——就業——脫貧,放飛了貧困學子的夢想。
近年來,學校充分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展開了“農校對接項目”。針對聯村幫扶點的貧困戶的實際,積極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服務。截至目前,捐贈聯村幫扶點扶貧專款、危房改造基金、慰問金等共計上百萬元,并對該村有效實現農業科技和農產品幫扶工作。到2019年年底,己實現聯村幫扶點全部脫貧。另外還在當地政府的組織幫助下,搭建與周邊貧困村的采購直通車。開展“以購代銷”精準扶貧活動,從當地購進優質大米、蔬菜等農副產品,實現了從農村田間地頭到學校食堂的直供模式。既解決了貧困戶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又從源頭上確保了食品的品質與安全。農校無縫對接、合作共贏。
為了順利推進學校扶貧工作,學院與政府、相關協會等多方通力合作,積極參與衡陽市統戰部的“同心美麗鄉村”的創建工作。為此,學院采取了如下舉措:(1)充分發揮學院在生態園林綠化技術及服務、生態養殖技術、生態健康服務三個省級一流特色專業群的優勢。學院組織專家指導各縣“同心美麗鄉村”建設,開展了鄉村景觀設計、經濟作物種植、生態養殖的技術培訓。此外,還開展醫療衛生、生態環境養殖的檢測與治理服務,以及基層本土化醫療衛生人才的培養。(2)學院專家還立足于“同心美麗鄉村”的實際,加強與省內多家鄉鎮企業的應用技術項目合作。企業生產出來的生態豬肉、雞肉、兔肉及系列綠色動物食品都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青睞,贏得了市場認可、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3)針對林業產業技術瓶頸問題,學院依托專家團隊,申請《油茶低產改造技術》《推廣黑老虎栽培技術規程》《復方納米中草藥防控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等技術專項。在會同、道縣等地實施,目前農業產業產值已經過億。學院助力“同心美麗鄉村”建設,為高職院校精準扶貧貢獻智慧方案。
健康扶貧作為我國脫貧攻堅政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杜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關鍵措施。湖南的11個深度貧困縣都位于深度貧困主體區域武陵山片區。青壯年外出打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居多。村醫條件有限看不了病、經濟貧困看不起病、路途遙遠看病折騰、小病忍大病拖。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因病返貧是制約深度貧困地區發展和貧困群眾脫貧的突出問題。為幫助大山深處的貧困群眾擺脫病痛,重拾健康。學院“健康扶貧服務團”不顧嚴寒酷暑、不懼山高路遠。利用節假日,攜帶儀器、藥品和宣傳手冊。深入大山深處深度貧困縣義診義檢,送藥送醫送健康。用腳步丈量健康扶貧路,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大山深處群眾的“健康指數”。從2018年3月至今的兩年時間里,健康扶貧服務團行程萬余公里。先后深入麻陽縣文昌閣鄉、堯氏鎮,古丈縣巖頭寨鎮、沾塘村和洞溪村等湖南省11個貧困縣,開展義診義檢11次,進行了免費診療和免費檢測。篩查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癥,指導用藥、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直接獲益人群達1500人次以上。他們用精湛的醫術和奉獻精神,讓貧困群眾重拾健康。有效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用自己的苦和累贏得了村民的笑與謝。
扶貧先扶精氣神。在湘南、湘西北扶貧攻堅過程中,學院將扶貧與“扶智”“扶志”有機結合。在“扶智”上出實招,走堅持不懈扶思想、扶技術、扶信息、扶思路、扶教育。在“扶志”上下硬功夫,堅持不懈扶思想、扶志氣、扶觀念、扶信心。學院在雙扶上下足“繡花功夫”。著力把蘊藏在湘西深度貧困地區群眾中的奮斗熱情和干勁激發出來,確保扶貧攻堅成果長遠可持續。引導貧困群眾樹立自強自立、不甘貧困的意識,爭做有責任、有追求、有志氣、有精氣神的新型農民。為了激發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學院專家服務團在“志智雙扶”上采取如下多種措施: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典型引路”的力度,分享開播網絡扶貧平臺,大力開展“志智雙扶”主題宣傳活動,營造貧困群眾積極參與的濃厚氛圍。二是召開產業扶貧研討座談會,組織貧困群眾參加學習,重點討論地方特色產業扶貧方案,幫助群眾因地制宜找準產業、利用產業扶貧變“輸血”為“造血”。三是每年定期舉辦技能培訓,組織專家技術員深入村組舉辦脫貧攻堅技能培訓。學院近年來堅持將養種殖業課開到貧困村。例如,學院許美解教授到省級貧困村——珠暉區光輝村講解三黃雞養殖技術,整個培訓過程互動積極、氣氛熱烈,獲得養殖戶的熱捧,技能培訓課程能幫助村民找到有效的脫貧致富方法,激發其內生動力。四是開展專題走訪、“一對一”幫扶的活動,以“志扶”為重點,注重思想軟實力建設,注重教育引導和正向激勵同步推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提振貧困戶的精氣神。
兩年來,學院在落實中共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過程中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但是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高職院校在扶貧過程中也暴露出自身的一些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以待在以后工作中改進。
高職院校的專業老師參與精準扶貧工作意味著身分和角色的轉變,他們不再單純在課堂上教授知識,而是必須具備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能力。目前來看,盡管高職院校“雙師素質”的老師比重在不斷提高,但他們的實踐操作技能與生產實際之間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高職專業隊伍要進一步加強實踐操作能力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在扶貧攻堅過程中找到發力點,提高扶貧攻堅的時效性。其次,從目前高職院校的科研情況來看,科研成果缺乏影響力,在生產一線中推廣的較少,僅停留在結項和獲獎階段。這使得高職院校的人才、科研優勢,沒有在精準扶貧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通過開展多樣式的職業教育,全面提升學生們的職業技能水平。強調提高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能力,為社會發展培育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當前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有限,未能在學校日常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先進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對教育扶貧的有效性造成較大影響。其次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對市場發展的需求缺少調研,導致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與市場需求產生偏差,人才培養不能滿足崗位的技術要求,限制了高職院校在貧困工作中作用的有效發揮。最后職業院校對偏遠農村進行的專業課程教育培訓,大多集中分析高職院校專業分布情況和師資隊伍建設,未能聚焦分析貧困地區的各個領域的發展現狀,致使專業教材內容大同小異,職業院校在開展專業課程培訓過程中缺乏目標,也限制了精準扶貧成效的發揮。
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到2020年我國在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要實現脫貧,要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脫真貧、真脫貧。依據總書記指示,學院將在探索發揮高職院校的院校特點,助力精準扶貧的道路上總結經驗、不斷完善、主動作為、繼續前行。我們將整合各項教育資源、實現國家精準扶貧的目標,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