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韓
大理是中國唯一的云南省白族自治州,歷史悠久且旅游資源豐富,這在一定程度奠定了大理旅游業蓬勃發展的基礎。據相關資料顯示,云南旅游市場開發20多年以來,大理旅游收入和人均旅游消費水平都居于云南省的前列。這表明了在旅游業井噴式發展的趨勢下,大理的旅游業越來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逐步成為大理的主要經濟支柱和對外形象招牌。大理旅游資源的豐富性依附于白族文化的多樣性才表現出巨大的吸引力,白族文化是大理旅游產品的載體,大理旅游形式無一不滲透著白族文化的內涵,大理旅游業的發展與白族文化息息相關。白族傳統建筑、語言、服飾等都成為大理旅游的重要吸引因素。
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社會面貌的快速變遷,以及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促使傳統的白族本土文化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世居于此的白族人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白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在大理旅游發展中受到一定的沖擊。為了使大理旅游業呈現蒸蒸向上的趨勢,在旅游時代背景下對白族文化進行更好的傳承及保護是大理白族人民及政府應該重視的課題。為了實現白族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應該基于現階段白族文化所面臨的現狀,從白族文化的多樣性入手,對白族傳統建筑、語言、服飾等各方面進行專項的保護和傳承。以期對大理白族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形成文化和旅游相發展的雙贏局面。
大理白族傳統建筑有深厚的文脈傳承,極具白族文化特色,大理白族傳統建筑是大理旅游的一大吸引要素,成為大理的標志。白族傳統的民居建筑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以及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中具有多重價值和意義,是白族居民及整個白族地區乃至全中國都應該進行維護保護和傳承的少數民族文化碩果。
隨著西方建筑風格的普及,現代潮流以及社會審美水平的變化,傳統的白族建筑風格在眾多恢弘磅礴的建筑樣式下,作為大理白族旅游活動開展的一大特色項目之一的白族傳統建筑也受到了同化和沖擊。原有建筑風格和建筑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改變,逐步向簡易和美觀方向同化。傳統建筑所包含的工藝技術及文化內涵無法順利進行傳承,白族文化的多樣性受到沖擊。
白族語言是大理州的通用語言,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白族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研究白族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還事關白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自豪感。因此,研究白族語言是研究漢語演變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手段。
但白族語言近些年來不斷受到沖擊,在傳承上存在諸多阻礙。一方面,隨著大理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大理白族各個村落都搞起了旅游開發,白族居民為了滿足市場顧客需求,會盡可能多地使用普通話,致使白族語言的使用頻率逐步降低,特別是年輕一代的白族居民甚至都不會說白語;另一方面,受正規言語教育以及外來語言文化的影響,特別是普通話和英語的普遍使用,使白族語言喪失一定的吸引力,導致白族語言使用率降低;還有一方面,白族居民傳承思想的缺失,以及受白族語言的表達形式拗口和語言發音不夠優美等因素的影響,白族新一代青年不太接受白族語言的表達和交流,以致于使白族語言傳承受到一定阻礙。白族語言在旅游發展過程中受以上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使用頻率降低,傳承價值和效益被削減。
大理白族服飾集中體現了白族人民的智慧,藝術審美以及精湛的工藝。白族傳統服飾樣式獨具特色且方便勞作,白族服飾還融合了白族傳統手工藝,扎染和刺繡等,使白族服飾在原有傳統要素上更加具有其獨特性和工藝性。白族服飾所體現的不僅僅是其民族人的生活習性和喜好,更是白族道德價值的承載體。
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以及大理旅游業的發展,白族傳統服飾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民族服飾的發展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困難,白族服飾逐步向漢化、簡約化和新潮化方向轉變。大理白族服飾在樣式上存在略微改變,穿戴時間上也受到了嚴重擠壓,穿戴群體也由全齡化、男女化逐步演變為高齡化和女性化,白族傳統服飾在旅游時代的發展進程中受到了挑戰。而如何保持白族服飾的純正性以及讓白族居民真正接納它并傳承白族服飾的獨特性,是現在應該深刻探討和關注的話題。
白族傳統文化缺乏創新性,吸引力不足。白族傳統建筑、白族語言、白族服飾等傳統文化一貫固守其傳統的表現模式,在與時俱進的時代潮流中沒有根據客觀需要和時代趨勢進行創新性的發展和改變,逐漸喪失了其吸引力,不被民眾和游客所接受。
白族傳統文化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受到沖擊。受西方建筑風格、西方服飾潮流的影響,促使傳統建筑樣式向簡易化、民族服飾向簡約化和新潮化等方向轉變。外語的進入及普通話的普及更是使白族語言使用頻率逐漸降低。
白族傳統居民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意識不夠強烈。傳統的居民對白族的傳統文化內涵及文化對民族發展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徹底,以致于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及保護缺乏自主性和響應性。
政府部門要加大資金投入,對白族居民建房進行適當資金支持;統一白族居民建筑風格的標準,要求居民積極響應;加強白族居民對白族建筑風格的認識,增強居民文化自信;加大白族傳統建筑的宣傳,增強公眾感知度;改變傳統民居不足之處,在維護傳統建筑風格內涵的前提下與現代生活相結合。
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多媒體等手段,開辦白族語言廣播電臺電視節目;從教育端入手,提倡雙語教學,漢語、白語和其他文化課同步教學;發揮網絡傳播優勢,辦好中華白族網,增設白族語言傳承和保護欄目;對各地的白族歌會節日進行宣傳和保護,擴大文藝節目的群眾參與面。
加強對白族傳統民族服飾的系統性收藏,建立民族文化館、鄉村民俗館等具有收藏意義的博物館;注重對白族民間藝人及傳承人的培養和保護工作,增強民族服飾工藝藝術的韌性及持久性;增強白族民眾保護民族服飾的意識,規范各類民族節日服飾的穿戴和穿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