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遠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招標投標機制作為一種以公平、公正、公開為特征的采購方式被廣大企事業單位所采用。但是在招投標實際運行過程中,由于法規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監督不力等原因,招投標本應達到的目的往往難以實現。紀檢工作如何介入公共資源交易市場、明確權限職責、熟悉招投標業務,從而維護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已經迫在眉睫。
招投標體制的建立和采用,其目的原本在于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然而,招投標活動在降低成本、規范采購雙方行為等方面卓有成效的同時,行賄、串標、虛假中標、騙標等違法違紀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招投標工作的順利進行。
1.紀檢人員在招投標活動中沒有做到有效監督。招投標活動是一項非常嚴肅細致的法律活動,要遵循公開、公正的原則。但是在一些單位的招投標采購過程當中,紀檢監察部門并沒有起到應起的作用,有的甚至從中獲利。更有甚者,招投標項目一旦出現問題,項目主要責任人還要拿參加招投標工作的紀檢監察部門當保護傘,而涉事的紀檢部門為了避免責任,只能維護既成現實,非但起不到監督作用,反而“拉偏架”,不僅沒有能夠及時挽回損失,而是將損失夯實。
2.紀檢工作方式方法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招投標采購活動具有嚴格的法律程序,是一個非常嚴謹的鏈條工作,環節眾多、環環相扣。面對如此多的環節,紀檢監察工作人員的工作重點如果沒有做到全程跟蹤監察,僅僅是盯著某一個或者某幾個點,很容易導致紀檢監察工作最終流于形式,成為其他部門的責任承擔者。很多時候,招投標工作的結果是取決于某幾個關鍵人物或者關鍵部門,紀檢監察部門沒有實際的控制權。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難以做到客觀、公平、公正。
3.法律法規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招投標法》《政府采購法》等法律法規僅僅是規定了招投標涉及單位所應該做到的規定程序,幾乎沒有涉及監督工作如何開展,制度的缺失直接導致招投過程中紀檢監察缺乏具體監督行為的可操作性。更有甚者,有些紀檢工作人員在實際的監督檢查過程還以不作為的方式逃避責任。
招投標工作的原意在于保護招投標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其廣泛性、透明性、競爭性是其根本特征,但要實現這些基本原則,紀檢監察部門的全程監督檢查必不可少。
1.招投標涉及巨額利潤,如果放任自流,其造成的后果難以估計,因此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將懲罰切實落到實處。
2.招標采購的質量出現問題時,受到損害的不僅是經濟方面的損失,與此同時政府的公信力受到的危害也不容忽視。因此,從維護國家公信力的角度來看,為了維護招投標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保障招投標中標結果可靠,招投標監督必不可少。
1.建立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大廳,促進清正廉潔的交易環境。在很多招投標的優秀案例中,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大廳起到了重要作用,凡是達到招投標標準的項目,絕對不允許進行場外交易,通過統一管理交易市場,避免違法違規現象的發生,建立招投標誠信體系。
2.大力做好紀檢宣傳教育,糾正僥幸心理等不正之風。使得招投標參與者在思想上首先筑起一道思想道德的防線,為杜絕可能發生的違法違紀現象打好預防針。
3.懲戒到位。要對招投標活動中出現的違法亂紀行為嚴肅查處,對于責任人員進行嚴厲的處罰,要將懲戒落到實處,以案促改、以案明紀。
4.做到監督職責劃分界限明確,不可越俎代庖。紀檢監察部門在招投標活動不能喪失獨立性,絕不能成為招投標活動的主導者。
5.熟悉招投標具體業務。要想在招投標活動不被蒙蔽,切實履行好監督職責,保障招投標活動的公平、公正、公開,就一定要知己知彼,了解違法違紀易發多發的高危環節。
招投標活動中的紀檢工作不僅要求細致,而且要求嚴謹。在現實中,紀檢監察部門要始終牢記職責,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保障招投標工作的公平、公正、公開為中心,不斷提高監督執紀問責手段,加強廉政思想宣傳教育。最終確保招投標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夠順利地在陽光監督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