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暉 陳 季
周尚意教授在其文章《四層一體:發掘傳統鄉村地方性的方法》中運用了“四層一體”的理論①,在《人文地理學》教材的“113445”框架探討中也提到了“四層一體”,根據周尚意教授解讀可知,區域可劃分為四個層,即一個自然層和三個人文層。自然層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三個人文層分別為生計層、制度(組織)層和文化(意識形態)層。人們從自然層中獲取物質和能量,維持基本生計;在人們生活過程中形成約定俗成或有明確記錄的經濟制度、法律制度、行政制度等,意識形態圈層通俗來講就是文化觀念、審美情趣等②。四個層次相互聯系,互為一體,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自然地理環境、人類社會是構成自然—社會這一不可分割整體的兩個主要部分。“四層一體”將自然與社會生活整合為一個整體,四個層次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互為一體,共同組成了復雜的系統。運用該理論進行街津口研學旅行,目標將會更為明確,通過探究性學習四個層次的不同內容,而后化零為整,全面地了解赫哲族人利用自然、發展生產、組織生活、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色等內容,并結合相關地理知識,提升相應的觀察、調查、實踐等地理實踐力,逐步增強地理綜合思維。
區域性可利用“劃區”原則,將較大的地理區域逐級劃分為較小的區域③,例如學習中國地理時,將中國劃分為北方、南方、青藏和西北四大地理區域。而利用“四層一體”進行研學旅行時,可以在更小范圍內更精確的、分層次的、分區域的進行研究學習。研學旅行基本采用一至兩個地方的小范圍的通過旅行體驗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教育活動。街津口研學旅行即是以街津口這一小的區域為研學目的地,到此進行相應的實踐探索、研究學習。利用“四層一體”理論,分析街津口自然狀況、人文特色等內容,深入區域內部,掌握區域認知方法,以小見大,培養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素養。
“四層一體”理論主要包括一個自然層和三個人文層,而自然層是基礎,人文層的發展依托于自然環境,又服務于自然環境,體現了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觀念。街津口赫哲族人自古以來依托江河進行捕魚,維持生計,隨著人口的增多,社會組織的發展,人們過度的捕撈,對附近森林的破壞、對野生動物的過度獵殺,造成了自然生態的失衡,從而不得不改變制度,改變生計方式,利用肥沃的黑土地發展農業。通過歷史發展的變化,學生清晰的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深意,因地制宜發展生產的重要,提升學生尊重自然、人地協調觀念。
街津口隸屬黑龍江省同江市,地處黑龍江中游南岸。黑龍江水深江寬,水流平穩,在中國境內流域面積廣闊,支流眾多,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徑流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黑龍江漁業資源極為豐富,魚的種類和質量也舉世聞名。街津口還有街津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街津山是古生代地形被埋藏后在地面上的殘存部分,最高海拔553.3 米,但山林茂密;同時,由于位于古老沖積沉降的沼澤平原,濕地沼澤資源豐富,黑土土壤肥沃。茂密的山林和廣闊的濕地是動植物資源寶庫,有種類繁多的高等植物及丹頂鶴、東北虎、麝等珍稀動物。
街津口是我國“六小”民族之一的赫哲族聚居地之一。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因在黑龍江畔,魚的種類豐富,赫哲族居民便以江河捕魚為生。“漁獵”是其自古至今最主要的生活生產方式。其次,他們會獵取狍子、貂等獸類,以獸皮為原料制作衣服。新中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開始重視偏遠地區的居民生產生活,幫助他們發展農業生產,以提高生活質量。隨著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積極鼓勵赫哲人利用當地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進行農作物耕種,但由于歷史行為習慣,耕作仍然在赫哲族人生活生產中占比較少。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赫哲族人利用當地優美的自然風景、獨特的民族風情發展旅游業,文化產業隨之成為新而重要的生計方式。
街津口緯度位置較高,氣候寒冷。古時人口稀少,赫哲族的形成也經過漫長的發展歷史,而后形成了氏族組織,各氏族之間以共同起源的一個遠祖血緣關系為基礎,以氏族婚外制為聯系。赫哲族稱自己的氏族組織為“哈拉莫昆”,管理本氏族內部事務④。而在進行大型的集體捕魚活動時,會推選一位“勞德瑪發”,由他支配捕魚④。隨著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生活在街津口的赫哲族人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擁有了較高的自治權利,自主管理本民族事務。
在自然為基礎,漫長的生產、生活中,在本民族制度引領下形成了獨特的赫哲族文化。“伊瑪堪”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種說唱文學形式,它以講唱古史和英雄故事為特色,說一段唱一段,不用樂器伴奏。赫哲族傳統的衣服、被褥、鞋等多是用魚、獸皮制成,并且繡制各種云紋、花草及幾何形圖案等,極富民族特色④。因魚皮制作技藝繁瑣、成本高等原因使用的人越來越少,魚皮技藝也漸漸失傳。2006 年魚皮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魚文化”成為本民族獨特的文化形式。
江河匯聚帶來豐富的漁業資源,森林茂密擁有豐富的狩獵資源,此為自然層的饋贈;新中國成立前生活在該地區的赫哲族同胞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以漁獵維持生計,在“氏族制度”下繁衍生息,并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新中國成立后,在漁業基礎上融入農作物耕作,以發展經濟、維持生計;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下擁有了較高的區域自治權。基于“四層一體”理論,借助赫哲族聚居地的發展狀況,讓學生分別從四個層次進行實地探究性學習,增強綜合素質。
首先,在研學前組織學生通過互聯網、書籍等搜集街津口地區地形、河流、氣候、植被等自然資源資料,了解街津口基本的自然環境及概況。實地考察參觀后,描述街津口地區自然環境概況,繪制街津口地形、河流、植被、聚落分布簡圖。不僅培養學生繪圖能力,而且提高學生方位辨別能力。其次,分析聚落分布形態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并根據氣候及河流資料探究可能帶來的自然災害、危害及應對措施。筆者聯系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發散思維,提出相關建議。
街津口地區主要以漁業、農業、旅游業、手工業維持生計。學生調查了解赫哲族居民漁業發展狀況。認識當地不同品種的魚及其習性特點,了解并使用不同的捕魚工具。實地參觀耕作農田,調查農作物種植品種、收獲情況。實地參觀當地手工業發展現狀,調查其發展歷史。參觀旅游文化設施,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建議。結合實地考察,為赫哲族居民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提供建議。通過參觀、調查、動手實踐等方式學習了解赫哲族生活生產方式,并結合地理知識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通過參觀博物館、查詢史料,了解赫哲族制度發展對人民生活生產帶來的影響。可以讓學生分階段調查,例如分別調查新中國成立之前、新中國成立之后赫哲族人內部有什么組織,如何運作,有什么制度,如何發展變化等。制度或者組織方式的發展變化對當地的人民生活和生產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對環境是否會產生影響,如果你是決策者,你又有什么建議或者意見。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讓學生積極探索,并結合當下“思政教育”熱點,拓展學生知識廣度。
赫哲族衣、食、住、行、娛樂、體育、技藝等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一面。比如赫哲族魚皮技藝、“伊瑪堪”(說唱故事)、傳統交通工具“拖日氣”(狗拉雪橇)、“烏沒日沉”(樺皮船)、薩滿文化等。學生通過參觀博物館了解赫哲族語言和宗教、文化習俗等。觀看“伊瑪堪”、傳統樂器表演,學習和參與傳統舞蹈和體育活動如“叉草球”等。在了解赫哲族民族傳統文化,豐富閱歷的同時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
實地考察、調研結束之后,根據四個層次獲得的信息,分析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例如自然層如何影響生計層,生計層對自然層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在學生自己整理、歸納結束后,舉行展示互動活動,各小組分別進行闡述,形式可以是小報告、小演講、系列影像展示等,綜合分析得出“四層一體”相互聯系,互為一體。同時,更為深刻地理解“因地制宜”理念的含義,并能將地理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此次研學旅行活動以赫哲族民族聚居地之一的街津口為研學目的地,以人文地理學中“四層一體”理論為依據,以赫哲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產活動、制度、文化習俗等內容為例,讓學生通過觀察、調查、動手實踐等活動,依據教師事先設計的任務,自己尋找答案,組織學習。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而且使得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形態上有了新的認識和體驗,同時通過分析、綜合的方式,培養學生區域認知、人地協調、綜合思維等地理核心素養。
注釋:
①周尚意.四層一體:發掘傳統鄉村地方性的方法[J].旅游學刊,2017,32(01):6- 7
②周尚意.《人文地理學》教材的“113445”框架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8(08):84- 90
③袁孝亭. 區域認知及其培養重點解析[J].地理教育,2017(01):4- 6
④《赫哲族簡史》編寫組.赫哲族簡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38-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