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梅
“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2018 年6 月21 日在成都召開,陳寶生部長提出了“四個回歸”,其中之一是“回歸常識”, 即學生要刻苦讀書,對大學生合理“增負”,這就要打造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隨后,教育部關于《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和《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教育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也相繼出臺,強調各高校要適當增加課程難度、拓展深度、提升學業挑戰度,科學規劃、梳理課程的教學內容,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2019 年10月31 日在教育部官網發布,對“金課”的建設內容和要求做了進一步的闡述。同時發布了《“雙萬計劃”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認定辦法》。一流本科課程(即“金課”)建設任務覆蓋全國全部高校、全部專業,目前成為我國新時期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大工作。
首先從培養內容和培養目標上,將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改變過去單一傳授知識或培養普通能力的目標。知識要求是具備一定“創新性”和“挑戰度”的,能力和素質方面則要求以能解決復雜問題為目標,如大膽質疑、深度分析、勇于創新的精神等。這些知識和能力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創新和編排實現。
創新性主要是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兩個方面來體現。教學內容創新要求其一定要體現時代性、前沿性。比如,將相關的學術研究或科技發展的前沿成果等引入課程;教學模式創新主要包括采用多種形式的互動教學方法、信息技術的使用等,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教學、翻轉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通過這些方法讓課堂活起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
特別要指出的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與教育教學過程深度融合,實現教與學的模式創新。讓教學信息平臺的使用要真正起到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模式創新的作用。
挑戰度是指要讓學生體驗到經過努力后獲得能力和素質提高的成就感,學生需要經過勤奮努力才能收獲知識和能力。如何增加挑戰度,給學生“科學增負”呢?
內容層面:跨專業能力融合、多學科思維融合、產業技術與學科理論融合、多學科項目實踐融合,擴大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學習難度;教學設計層面:在教學安排上增加學生自主學習,增加研究性、綜合性、創新性的內容;教學評價層面:合理豐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指標,根據課程內容適當補充論文式、報告答辯式等作業考評方式,從多維度考察學生在不同環節的學習投入情況、學習成果質量和差異化能力等等,激發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
從整體來看,“兩性一度”最終體現在教學內容、方法和模式上的改革。而無論是高階性、創新性還是挑戰度,無論是方法還是模式上的創新,都要在內容上下功夫,要求內容本身的質量提升。除此之外,還要配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進行設計和組織。這對教師的精力、自身的能力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基于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外語教育要關注如何實施國家標準,制定符合相關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高校應努力開拓渠道,為學生創造條件,合理規劃和開展實踐課程,積極探索和實踐有助于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如何建設“金課”、建設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創新與設計教學方案、打造高效的教師團隊,對幫助推進外語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對大學外語“金課”建設的背景、原則、目標與實施舉措進行分析。首先梳理“金課”提出的背景,分析“金課”建設的現狀,指出建設具有創新性、高階性、挑戰度的外語“金課”符合當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需求。從“金課”的“兩性一度”標準出發,建議“金課”設計應結合校本特色,符合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需求,符合人才培養目標與外語教學規律。“金課”建設的思路與舉措,說明科學設計、政策支持、團隊建設、技術支持與優質教材在“金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并以課程建設與教師發展方案為例,高校教師應抓住機遇、巧用資源、打造“金課”、以為求位。
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劉兵教授曾以“大學外語教育中基于需求和產出的‘金課’建設”為題,介紹大學外語“金課”建設的標準、目標、實施、效果及反思。結合國家、社會、學校、學生及教師發展之需等視角分析當前形勢,劉教授指出了建設具有創新性、高階性、挑戰度外語“金課”的必要性。比如,研究生學術英語寫作課程的教學模式,該課程可以從學校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的需求出發,采用“產出導向法”和逆向設計法,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了學生參與度與學習效果。同時,學術共同體的建立及教師發展平臺的搭建,對教師的職業發展及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均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新形勢下外語本科生人文素養培育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人文素養培育的背景、歷史與現狀、現實要求及實現路徑等也值得關注。在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關鍵時刻,外語教育要在建設新文科中有所作為,堅持人文教育的價值取向,將文化自信融入外語人文教育。外語教育要全面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堅持語言學習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路徑,實現外語教育中的“全人教育”。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重視人文素養的內涵,在知識、能力和行為三個層面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寧波諾丁漢大學的金立賢教授聚焦高校外語“金課”設計原則,將課程的等級進一步劃分,提出了“水—銅—銀—金”四個等級的課程標準,對“金課”這一主題的闡釋進一步深化,教師們可以通過提升自身課堂質量,逐步達到“金課”標準。而教學從學生角度出發,使“金課”的標準回歸人本,因材施教,為學生設置任務有適當的挑戰性,結合標準清晰的學習評價,逐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如何打造大學外語類“金課”?外語教學怎樣設計才能滿足“金課”標準、助力“金課”建設?教師在設置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活動的時候應基于靜態的內容分析和動態的學情分析結果。要實現大學外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文本解讀是基礎,教學活動設計是關鍵。基于文本解讀、依據學科能力框架和產出導向原則而設計的教學活動思路,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力求滿足“金課”的“兩性一度”標準,將人才培養提升至“立德樹人”的高度。
比如,要打造外語聽說“金課”,教師首先要改變教學范式,必須基于教學目標來詳細設定教學活動,并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學”體系,切實提高教學效果。針對大班教學組織的建議通過變換小組活動中成員的位置和角色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度,巧妙利用圖片等多種文本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楊魯新教授針對外語讀寫課程的課程設計有獨到的見解,讓我們了反思自己的語言學習觀——是學習語言還是通過語言學習,指出設計教學任務時應當首先進行需求分析,在必學內容、所缺內容和想學內容之間進行平衡與取舍。課程設計原則包含內容與順序、形式與活動、學習檢測三個方面。在考量每一個原則時,都應置于具體的環境、需求、目標之下。在具體的教學內容方面,要使教材為己所用,依據需要進行增刪和編排,使內容滾動式擴展,并強調了語言知識的滾動出現會使外語學習事半功倍。
大學外語的聽說課程如何體現“兩性一度”的含義?針對公共外語的學習目的、學習動機、學習投入度進行分析,強調教學活動設計一定要服務于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之間一定要有關聯。聽說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密切結合教學目標,有多種聽力與口語教學方式。為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目標、時長、步驟、預計產出等四個環節應注意相互結合和支持。此外,外語學習中,跨文化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義,語言學、文化對比、基于能力擴展、問題解決、實驗性和實踐的跨文化交際教學與學習方法,不同教學方法在教材中的應用也有差別。
“金課”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金師”。在“金課”建設中,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組織和評測體系相互聯系,缺一不可,應實現從單門“金課”到“金課”體系,從“金師”個體到“金師”團隊的良好發展。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實的專業基本功、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和傾心教學的情懷是“金師”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金師”團隊建設應該總體規劃、分清層次、分步實施、由點及面,實現“金師”如云、“高手如林”的建設成果,切實提高外語人才培養質量。
結合現實和政策背景我們看到,大學外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應順勢而為,完成從單一課堂到“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指導思想的轉變,集成智慧測試系統、智慧教學平臺的建設,教師角色從管理者到引導者的教學模式改革,過程性、及時性和診斷性評價體系的建構等。近年來的改革實踐證明,學生外語水平和教師教學、教研能力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如何打造國家級在線精品課程,近十年來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的內涵在不斷演進,信息化程度不斷提升。外語課程在內容創新和教學模式上的探索創新也有新的內容。在外語教育教學改革方面不斷進行探索,剖析“金課”標準,指出打造“金課”的目的應當出于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要使學生在放眼全球的同時具有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懷。
結合實際授課情況,我們注意到傳統教學方式和教師提升速度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生需求。針對此種情況,要破解課堂教學改革的難題,首先要在課程內容上把握技巧,要從“如何教”和“如何學”兩個方面改善當前教學要求即認知程度。教學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思維教脈絡,還要教概念教原理;不僅要教表象,更要教內涵;不僅要教知識,更要教方法;要以引導式、啟發式、案例式教學。對學生在學習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要化被動為主動、化討論為辨論、化復述為模擬、化練習為項目、化案例為評價、將“做中學”與“學中做”相結合,以參與式、探究式、體驗式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從了解、理解、應用,到分析、綜合、評價,最后一步步達到創新的目的。
關于如何運用線上線下金課進行教學革命,如何完成“混合式教學”和“翻轉課堂”的應用,案例點評、研討辯論、師導生演、邊講邊練、生講生評、以練代講、平行互動、項目探究、邊做邊評、生問生答這十種教學形式的內涵與實施要點以及實施效果,還需要在實踐中嘗試和進一步探索。筆者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學實踐的深入,這種教學模式的優勢會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