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長青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歷史上各民族一起創建為鍛煉和提高身體素質的動作技能而開展的比賽、教育和游戲的一種體育類文化形式。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高職學校體育教學推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深入貫徹黨和國家相關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民族傳統體育成為中華民族身體鍛煉的文化特色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民族文化中,是我們歷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無價之寶,在5000 年來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不同的民族優秀文化留下精神財富,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
1.強健學生體魄,適應新時代社會需要。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在生產第一線的應用型技術工作人員,在自由市場經濟日益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從業人員的精神在長期緊張和體力嚴重超支情況下,出現身體的“亞健康”,體質下降導致職業病的發生。民族傳統體育是經過千百年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鍛煉身體方法,具備特有的修養身心和強健體魄的作用,高職學生在校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提高自己的職業體能,打好未來崗位所需體能的堅實基礎,適應新時代社會對高職學生的需求,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緩解工作身心緊張的壓力,消除職業病的發生。
2.豐富教學內容,彌補學校教學資源匱乏。高職院校近幾年每年擴招學生,在教學中出現了體育場館和器材等硬件設施匱乏,這對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是一種嚴重考驗,恰好大部分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多且易于開展,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開展民族傳統體育可以緩解體育場館不足局面,為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高質量教學提供又一途徑。民族傳統體育還可以彌補高職體育教學運動項目的單調重復,教學內容豐富多樣,讓學生在課堂中被民族體育新鮮感吸引,營造濃厚學習氛圍。
3.激發教師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擔當,提高教學水平。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育教師身為民族傳統體育教學的主導力量,對于培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教師需要像古時“師傅”的身份來傳授技藝,學會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對老師的要求非常高,因為掌握這些項目技能的民間技能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就是技藝大師,體育教師要達到這種水平要潛心學習研究,全面提升民族傳統體育師資水平,把德高為范、技高為師的榜樣作用樹立起來,促進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
4.既強健學生體魄,又提升思想品德素質。民族傳統體育培育著各族人民強健的體魄,同時也孕育了人們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堅強的意志品質。在“立德樹人”新時代背景下,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高職學生通過學習鍛煉,提升身體素質,增強職業體能,體會民族智慧,提高審美意識,培養優良思想品德意識,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樹立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添學校體育文化愛國教育特色。
我國各個民族長時間生產生活中培育了優秀體育運動文化,在體育風靡全球化發展的今天,面臨西方競技體育大流行,被社會崇尚的西方競技體育已經受到越來越多青少年的追捧,而我國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正在慢慢失去其發展的人員基礎,以致各種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存正在逐漸出現消失危機。我國近代體育課程是向國外引進或借鑒的,上世紀50~60 年代學校體育照搬蘇聯軍體教育等方式,80 年代的學校體育又借鑒西方終身體育和快樂體育等內容和思想。通過調查,目前高職體育課程仍舊是套用了本科院校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只有太極拳等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被選用,并未把它全面融入高職體育教育培養目標和體系中,沒有真正體現民族特色。
1.高職院校起主導作用,應承擔起保護與傳承民族文化的歷史責任。高職院校要有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擔當,注重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在高職院校的開展,根據本校專業、人文、地方等特色優選適合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讓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深度融入高職體育課程,把現代體育項目注入民族傳統體育優秀的文化涵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效仿現代體育項目發展模式和方法,在高職體育教學中把民族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項目取長補短,有機結合,體現高職體育課程民族化和現代化。
2.民族傳統體育教師師資是關鍵,需要“工匠”精神提高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水平。需要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師資力量建設,邀請民族傳統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大師和教師來校交流和教學,引進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高水平運動員來當教練員。面對新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先率先垂范認真學習和掌握民族傳統體育技能,參加培訓學習傳統體育動作技術內容,懂得規則,了解民俗民風和傳說及歷史文化背景,提高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和文化素養,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爭做“四有好老師”。
3.學生是民族傳統體育傳授主體,針對不同專業開展相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重點。高職院校培養的從事各專業技術崗位的第一線工作人員,不同的職業需要不同的體能和素養。將優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進行分類:一是按運動速度、耐力、力量、柔韌、靈敏等身體基本素質分類;二是按照修心養性、健身健美、娛樂表演和競技比賽等特色性分類;三是按照專業體能所需身體素質(頸部肌肉力量、軀干部位力量、四肢力量等素質和平衡、懸垂、支撐、搬運、負重、攀爬等基本活動能力)起增強作用進行分類;四是按照民族文化精神進行分類。把四種分類進行綜合評定每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通過學習對身心鍛煉的作用,這樣可以針對學生的專業開展對應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等內容的體育教學,一目了然,不重復、效率高。充分發揮各種民族傳統項目的育體和育人功能,用于增強學生職業體能、提高職業素養和放松調節身體的疲勞。如根據靜態站姿類工作人員的職業體能素養,像護理、酒店管理、醫學檢測、工程測量等專業,針對開設太極拳、五禽戲和武術等運動項目,既提高大學生專業體能,又對他們的體型和體姿進行訓練和矯正,還可以濡養太極拳、武術等不畏強敵、正氣浩然、勇于拼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民族英雄氣概,樹立大學生向上向善的人生態度和熱愛民族的精神,體現高職體育課程“立德樹人”的育人作用。
4.民族傳統體育編入教材,讓課程內容多樣化。根據學校的專業特色開發融入民族傳統體育內容的高職體育校本教材,加大重視程度和創編力度,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分門別類進行名稱、教學目標、動作標準等詳細研究,使民族傳統體育較現代體育的觀賞性和趣味性增強,豐富高職體育教材知識,多樣化教學內容,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職業體能,提升對民族傳統體育認可度,增強民族自信力。
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讓更多的學生學習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技術,傳承和發展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增加未來“全民健身”群眾基礎,為實現“體育強國”注入動力,為“健康中國”增添信心,堅定我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