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韶嫻
(山東科技大學財務處,青島266590)
隨著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海外并購的方式獲取全球的先進技術和各種資源。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市場一片繁榮,但是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完成率僅僅是67%,遠遠低于美國和西歐約85%的水平,也低于日本等發達國家,而且這僅僅是并購的完成率并不是成功率。由此可見,我國企業海外并購失敗率高、回報率低,并購績效低下。
為了解決這種困境,越來越多的學者致力于海外并購績效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對海外并購績效影響因素的研究成果在國家、政府、行業、企業和交易五大層面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梳理和歸納,并提出了我國企業海外并購績效研究的展望,對未來企業海外并購績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1.1 國家競爭優勢 國際競爭力是影響并購績效的重要因素。吳先明和倪中新等人先后分別采用全球競爭力指數,考察東道國國家競爭優勢對中國企業并購績效的影響,發現目標國具有的國際競爭力越強,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績效就越高[1,2]。此外,公司國際化程度對公司績效的影響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門話題,季華等就考慮到公司國際化程度與海外并購績效的關系,發現跨國并購溢價度與并購績效之間越呈現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3]。
1.2 領導人關注 雙邊領導人來訪是各國間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動,是充分發揮本國政治影響力,促進國內企業海外投資和并購的重要途徑。黃亮雄等人僅僅考察了雙邊國家領導人訪問對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海外并購的影響作用,結果發現雙邊領導人互訪顯著提高了企業海外并購的成功率[4]。
1.3 法律制度環境或政策 我國企業的海外并購目的地多以歐美等發達國家為主,這些國家的制度環境與我國的差別較大。朱勤認為東道國的制度環境越不完善,并購績效越好[5];倪中新等人認為東道國的法制體系越完善、對外管制越寬松,企業并購績效越好[2]。此外,吳先明和林季紅認為兩國制度發展水平差異越大,意味著企業通過跨國并購獲得的資產可能與自身具有一定的互補性,由此產生的協同效應最終將提高并購績效[1,6]。因而,我國企業在進行海外并購前必須對兩國的政治、經濟和法律制度進行學習和研究,充分利用各方的優勢、避免法律陷阱,實現企業高績效并購。
1.4 文化習俗 余鵬翼等人認為海外并購雙方的文化異質對并購績效有促進作用[7]。鄭紫夫、劉柏等學者都認為國家間文化差異會影響企業經營理念和經營模式,再加上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這將會增加并購后的整合難度,消耗更多資源,使并購成本增加,最終導致海外并購績效越低[8,9]。不同的文化會帶來理解問題的偏差和溝通的困難,從而增加資源配置效率,降低海外并購績效。
李善民等人的研究也發現企業并購績效明顯受政治關聯的影響[10]。邵新建認為國有控股公司依靠其政府及政治關聯獲取關鍵資源[11],劉開軍也認為政府的大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企業在境外所面臨的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方面的不足[12],從而提高并購績效。鑒于以上研究,發現政府的干預和對市場的過多操縱,會降低企業的海外并購績效。此外,由于政府關聯企業的責任更大,所以并購的績效的也并不是很明顯。
不同行業海外并購的數量不同、績效不同,尤其是比較稀缺的資源和能源行業。顧露露等指出能源和自然資源行業的并購績效明顯占優勢,高新技術行業的并購績效不明顯[13]。林季紅也發現在海外并購中,能源與資源行業進行的戰略性資源類海外并購可以獲得更好的整合效果,并購的績效也越高[6]。基于以上研究,發現并購績效好的是自然資源和能源行業,而且同行業并購的績效比不同行業并購的績效好。此外,越是非敏感行業的海外并購,并購績效也越好。
4.1 企業性質 企業性質是影響海外并購績效的一個重要因素。林季紅等在研究中發現國有企業的海外并購績效并不明顯高于民營企業,雖然這些政策和優惠的偏向只能使國有企業海外并購更容易成功實施,但因政府的干預將會不利于并購后的整合[6]。此外,國有企業若并購失敗,則會影響政府的威信,這也促使國有企業提高并購的績效。
4.2 企業規模 對企業規模與并購績效的關系的研究中,朱勤和胡若癡等人認為企業規模越大,則經濟實力更雄厚、融資能力和抵抗風險的能力更強,就更容易高效率的達成并購目標[5]。余鵬翼則將績效分成了長期和短期來考慮,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得出收購企業的規模與短期績效成負相關,與長期績效成正相關的關系[7]。與以上觀點相反的是閆雪琴和孫曉杰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雖然我國的海外并購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并購績效并沒有上升,反而在下降。即使人民幣升值有助于提高并購績效,但并購各方的政治干預程度、貸款比例的變化以及企業規模等都導致并購績效下降[14]。
4.3 企業生命周期 同一企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階段面臨不同的發展能力和發展要求,需要采取不同的海外并購策略,因此并購行為對并購績效的影響也不同。朱勤研究了企業年齡與并購績效的關系,發現企業年齡越大,企業的經營經驗也更豐富,處理風險的能力也越強,這有助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進而提高海外并購的成功率,并改善企業跨國并購后的績效水平[5]。
4.4 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 企業董事和高管在并購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決定海外并購戰略的制定、項目的遴選以及交易定價的商定。顧露露等人采用Fix-to-fix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后發現高管的投資理性因素沒有與并購績效顯著相關,沒有發現明顯的“狂妄假說”和“羊群效應”的非理性決策[13]。
5.1 并購規模 朱勤認為并購規模是衡量交易水平的重要變量,因而企業并購規模與并購績效顯著正相關[5]。紀玉惠等人則是從相對并購規模(并購規模/并購企業規模)來考慮的。一方面,他們認為并購規模越大并購后的整合環節越困難,導致并購績效越低;另一方面,收購目標的企業規模越大,海外并購信息不對稱程度越低,生產、銷售、管理等方面的規模經濟越強,并購績效越高[1]。因此,他們選擇用相對并購規模來研究,發現相對并購規模越大,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績效越好。
5.2 現金支付 余鵬翼和吳先明等人都認為現金支付在某種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并購后企業經營績效,現金支付方式的績效優于股票支付的績效[7]。總之,從上述國內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企業并購規模越大,海外并購績效越好;而且要按照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選擇現金支付與其他支付方式相結合的支付方式進行并購。
6.1 結論
①采用多種方式來衡量并購績效。在并購績效研究方面采用了許多衡量方法,如包絡分析法、傾向得分匹配法、主成分分析法、事件研究法、因子分析法、專家評估方法等。這些方法的使用,使并購績效的衡量更加全面、可靠,也豐富了海外并購績效的研究。
②成長期和成熟期的并購績效最好。在并購時,企業最好在成長期或者成熟期,達到一定規模且具備足夠的資金時再考慮進行海外并購,選擇現金支付與其他支付方式相結合的支付方式更有利于并購績效的提高。
③被并購方的國家與我國的聯系越密切、綜合國力越強、風俗習慣越相似、制度環境越好、兩國的制度差異越大,并購的成功率越高,并購績效越好。
6.2 展望
①在衡量并購績效時,將短期績效和長期績效結合起來。目前對海外并購績效的研究大多考察的是短期績效,而企業的海外并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間內并購的收益可能不會顯現,所以綜合分析并購后長、短期績效才能真實反映并購的真實績效。
②引用非財務衡量指標。我們通過并購績效來衡量并購是否成功,又通財務績效來衡量并購績效。此外,并購還帶來了新的人才隊伍、經營理念、企業體制等無法用財務指標衡量卻會影響企業發展的績效。所以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要選擇更準確的衡量方式來衡量并購績效。
③從媒體的視角探討海外并購。海外并購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業務活動,學者們的研究視角有待進一步拓寬。如從媒體的視角探討并購績效。研究發現,媒體的負面報道是導致并購失敗的重要原因。此外,基于我國國情和企業實際情況的海外并購績效的研究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