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鋒
(江蘇海洋大學 商學院,江蘇 連云港222005)
隨著我國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發展港口和臨港產業已經成為國家和地區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帶動區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從我國沿海城市的發展來看,臨港產業的發達程度決定了該城市及其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上海臨港產業的成功發展不僅繁榮了自身,也帶動長三角地區成長為全國經濟核心區;寧波臨港產業近年來的快速崛起帶動了浙江省民營經濟的騰飛;青島臨港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膠東半島的后來居上。因此連云港作為江蘇唯一的深水港,發展好臨港產業對本地區發展和江蘇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都至關重要。連云港的臨港產業經過多年的努力為本地港口和城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但目前在高質量發展背景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在臨港產業的諸多研究中,關于臨港產業的概念學者們的觀點趨于集中。林龍認為,臨港產業泛指布局于港口及周邊區域內,依托港口資源和轉運優勢而形成的產業,包括港口關聯產業、港口依存產業和港口派生產業①。劉梅提出,臨港產業是依托港口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包括以港口裝卸業為主的港口直接產業,以水運業、集散運輸業、倉儲業為主的港口關聯產業,以臨港工業為主體的港口依存產業,以及金融、保險、地產、商業等在內的港口服務業②。宋會穎指出,臨港產業是在臨港城市內,與港口的關聯程度較高的產業,包括臨港工業、臨港服務業、臨港農業③。
對于連云港地方而言,由于港城分離的特性決定了當地的臨港產業是圍繞港口本身發展起來的第一二三產業的集合。目前包括漁業、部分農林業;鋼鐵石化業為主的工業及海洋旅游相關的服務業等。
1905 年開埠的連云港(開埠時稱大浦港)歷史悠久,在改革開放之后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近年來在城市、港口發展中都取得較好的成績,被國家列為“一帶一路”支點城市,最近又獲批中國(江蘇)自貿試驗區(連云港片區),因此連云港的發展又一次站到了歷史的機遇點上,臨港產業的發展就是此次機遇中的關鍵。
連云港地處我國東部沿海的中部,是陸海過渡和南北過渡的交匯點,是國際通道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橋頭堡。連云港港各類專業化泊位齊備,最大泊位30 萬噸級,年設計吞吐能力超億噸;加快建設30萬噸級航道,主航道已浚深至25 萬噸級;辟有集裝箱、雜貨、客貨班輪航線近 60 條④。2018 年 12 月 21日,被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列入“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因此,依靠連云港港發展起來的臨港產業可以借助優越的地理位置將產品輸送到中西部和海外。
連云港臨港產業由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贛榆柘汪臨港產業區、灌云縣臨港產業區及灌河半島臨港產業區共同構成,目前已初具規模。
經過多年發展,連云港臨港產業目前已經形成了新醫藥、新能源、物流及石化等支柱產業。其中新醫藥領域的幾大領頭兵包括恒瑞醫藥、康緣醫藥、豪森制藥、正大天晴為主的醫藥研發生產企業發展成熟。以中復連眾、神鷹碳纖維、太陽雨太陽能為首的新能源產業在業界有不凡的成績。中哈物流園、上海上合組織物流園帶領下的物流基地發展勢頭迅猛。盛虹煉化、衛星石化、中化國際、東華能源組成的石化基地總投資已超2200 億元,2018 年進出口總額增長16.2%,前景不凡。
連云港海岸線長達一百多公里,港口“一體兩翼”的規劃使產業布局分散。以冶金產業布局為例:南翼灌南縣以堆溝港鎮為主,布局了興鑫鋼鐵、亞新鋼鐵;北翼贛榆區柘汪鎮布局了鑌鑫特鋼;徐圩新區又規劃包括寶通鎳業、華樂合金在內的精品鋼基地。產業布局分散難以形成產業規模,更顯示不了集聚效應,對于連云港地區的臨港產業整體產業發展極為不利。再如就單個大浦臨港產業園區而言,其園區內就存在機械、鋁業、碳纖維、化工、木業及物流等多種產業的交叉,且每一類產業又往往只有幾家企業甚至只有一家企業,更難以形成產業集聚。分散的產業布局帶來大量基礎設施重復建設、交通運輸管線利用率低、生產成本下降慢、“三廢”污染治理管理難度大、專業化協作化低等一系列問題。布局分散對于工業人口集聚、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也極為不利。
連云港臨港產業中的主導產業雖然已經形成了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物流及石化等四大板塊,但是整體產業鏈尚不完整,產業鏈短。例如位居藥業行業之首的恒瑞醫藥產業本身的上游研發、中游生產和下游市場只有中游的生產在本地,最為重要的上游研發基地分布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下游的銷售市場又遍布于全國各地。其他幾家在連的知名醫藥公司也普遍存在同樣的問題。
連云港的太陽能電池板、風能設備、核能等新能源利用技術及高性能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碳/碳復合材料、無機非金屬高性能纖維、新型纖維等新材料技術在全國領先,但是由于企業數量較少,集聚效應依舊不明顯,行業發展不成熟也導致相應產業鏈目前比較短的問題。
物流行業依靠港口優勢發展較快,但是受制于目前高鐵不通達、航空運輸受軍用機場限制等客觀原因,也沒有形成較為成熟和完整的產業鏈。新能源石化基地的建設剛剛起步,目前產業鏈尚不完整,雖然已經有了全國第七大石化產業基地的布局,但是離成長為主導產業還需時日。
連云港目前引進大量鋼鐵石化產業,與沿海其他城市特別是長三角區域內周邊城市的臨港產業布局十分相似。產業同構形象嚴重,缺乏自身特色。由于起步晚,地方經濟基礎薄弱,無形中既加大了自身的競爭壓力,又將面臨很難從周邊城市臨港產業相似布局中脫穎而出的困境。就目前的產業布局來看,總體都是以工業為主,忽略了農漁業、旅游、文化等其他產業領域的綜合統籌規劃。
臨港產業的發達程度離不開腹地經濟的支撐。相比較,寧波港的發達其實與浙江省全省的唯一出海港口的位置有關,也與浙江沿海發達的民營企業有關,這些民營企業中很多經營外貿產品,富有的腹地經濟是對臨港產業的最大支撐。上海臨港產業的成功與長三角區域的整體經濟支撐分不開。連云港雖然是一個地級市,但是地方經濟近年來發展緩慢,始終處于本省的后幾位。由于地處整體經濟實力薄弱的蘇北地區,來自周邊城市的有效經濟支撐也十分有限。加上北面山東日照港的崛起,不僅形不成腹地支撐反而有較大的競爭風險。因此,整體而言連云港缺乏有效的經濟腹地支撐是臨港產業不發達的重要原因。
連云港港口位置既有利也存在弊端,弊端在于地理位置既沒有蘇南發達經濟腹地的支撐,又靠近山東南部的欠發達地區,還有近在咫尺的日照港的激烈競爭。如此背景下,只能依靠轉變思維,開拓新的發展思路。
面對當前臨港產業布局的諸多問題,急需對連云港地區的臨港產業進行全面的調整,科學規劃總體產業布局。規劃要重視市域利益與區縣利益的統籌,緊緊圍繞港口優勢和現有臨港產業的既有布局,作出科學合理的整體布局調整。調整中要充分考慮產業集聚效益的規劃及產業鏈的發展,又要顧及避免過多引入與周邊城市相同的產業布局,盡可能發展長效新型的產業。在招商引資中重點優先關注石化產業、新醫藥產業鏈上需求匹配企業的引進,以長遠眼光著眼于長期利益整體布局的思路去招商引資。同時要緊抓已建立起來的產業體系及其格局,完善產業優化布局。尤其要專注新醫藥產業領頭羊的機會,加強石化產業基地在全國石化基地中的地位。
一方面可以通過走出去學習周邊港口城市臨港產業的發展經驗,特別是上海、青島、寧波等城市。既要學習其他起步早發展好的港口城市的臨港產業發展理念和經驗,更要在學習對比中尋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尋找發展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要在學習交流中尋求與相鄰城市的合作共贏的機會,盡量避免相互之間的布局同構,甚至形成激烈的競爭關系。
在本省范圍內也要多開展與其他城市的交流,充分發揮連云港在本省內唯一深水港的優勢和特點,吸引兄弟城市的相關企業來落戶,開拓發展海外市場。特別要尋找蘇北各市中有外貿市場需求的企業,幫助他們開發市場,將產品通過連云港港銷往海外,特別是銷往日韓。
臨近城市因為地理位置靠近、區位優勢趨同,導致產業同構現象普遍存在,因此連云港臨港產業區域中存在產業同構現象是不可避免的。但從臨港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來看,只有尋找培育新的產業特色才能應對產業同構帶來的產能過剩、同行競爭廝殺的危機。因此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臨港產業是必然的選擇。結合連云港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的傳統文化特色,建議可以將培育以西游文化為主題和特色的海洋文化產業,作為臨港產業主導產業的一個分支。可以在兼顧現有鋼鐵石化產業基地發展的同時著重培育臨港農業、漁業等新興產業。并在培育新產業的過程中重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品牌。
經濟腹地是臨港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積極開拓連云港的經濟腹地。可以從內陸腹地和海洋外向腹地兩個方面著手。內陸腹地開拓重點要從本省開始,到隴海線上找機會,尋找產品過硬有外貿市場需求的企業,助力他們開發海外市場,特別是日韓市場,真正發揮東橋頭堡的作用。連云港要擴大眼光,充分利用土地、電力、港口優勢,將隴海線上的內陸省份作為自已的經濟發展腹地而不是僅僅著眼于蘇北一處腹地。通過“飛地經濟”“樓宇經濟” 等形式吸引中西部地區的物流企業來連落地,成為中西部地區的可靠的出海口,這是連云港經濟發展的一個極重要的支撐點。海洋外向腹地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積極走出去到絲綢之路的沿海國家城市去尋求更多有進口需求的企業,以連云港為著陸地開拓中國內陸市場。
注釋:
①林龍.莆田臨港產業投資基金設立與運作模式探析[J].北方經貿,2017,(10):112-114.
②劉梅.馬鞍山市臨港產業發展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05):28-30.
③宋會穎.臨港產業集群創新系統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17.
④連云港港口控股集團[J].大陸橋視野,2016,(0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