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菲菲
(南京旅游職業學院 人文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211100)
我國旅游業已經全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體系,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驅動,福民富民的幸福推動和社會發展的動力能動。《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和《十三五旅游人才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激發旅游業科技創新,提高行業貢獻值和附加值,調整旅游人才數量、質量與結構,快速適應旅游業發展。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提出要“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政策”,“重視發揮企業作用,在實踐中集聚和培養創新人才”,“建立政府指導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多種形式的產學研戰略聯盟”。2018 年國家文化部與旅游局合并,文化和旅游相互整合,呼應市場發展需要,新的局面意味著旅游院校需要新一輪戰略調整和專業改革。
積極探索產學研辦學模式是旅游高職院校實踐自身價值定位,回應時代要求的使命所在。文旅融合、產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產學研一體化發揮不同主體的功能優勢,在生產、教學、研發領域實現知識、技能、資源、環境的優化耦合,形成區域產業經濟、企業創新發展與職業教育供給之間的良性循環。
文化是內容,旅游是場景,文旅融合觀念和文旅運營思維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思維,旅游高職院校在這樣的背景下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①。
我國從觀光旅游進入休閑旅游的升級階段,文化旅游的快速發展促進新業態的創新轉型。從產業的形態上看,旅游業與生態、農業、文化產業等結合越來越多,在鄉村旅游、休閑度假區、旅游產品開發、旅游扶貧等方面亟待投入更多精力。從新興旅游要素上看,旅游由六要素發展成為十二要素,發展出商、養、學、閑、情、奇新興六要素,成為囊括其他行業的新發展區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如以會議會展、獎勵旅游為主體的商務旅游;以養生、養老、養心、康體為主題的健康旅游;以修學旅游、科考培訓、拓展訓練、夏冬令營為表現的研學旅游;以鄉村休閑、都市休閑、度假、文化展演等為主體的休閑旅游;以婚慶、婚戀、紀念日旅游、宗教朝覲等為主體的情感旅游;以探索、探險、探秘、游樂、體驗為主體的探奇旅游,這些給予高職旅游院校產學研一體化多樣化的合作平臺和機會。高職院校需要緊跟行業快速發展的步伐,瞄準旅游新業態發展產物,尋求與挖掘行業需求,積極轉化產學研合作的項目合作或技術開發。
旅游服務隸屬第三產業,旅游行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占比較大。隨著旅游新業態的發展,很多旅游產學研項目需要依托其他專業支持,如管理學、城市規劃、園林技術、產業經濟學、藝術設計等,旅游行業的綜合性和交叉性越加明顯。高職院校多將雙師型教學隊伍作為人才儲備的發展方向,容易忽略如何培養能夠促進落地轉化產學研項目的技術型教師和管理型教師。高職教師科技轉化能力有限,產學研合作最終落地結果較多呈現為短期合作的方式,如人才輸出、咨詢規劃、培訓服務等。深度合作如委托研發、合作研發、共建中心、衍生實體等相對較少,高職旅游院校的企業吸引力和合作發展持續走弱。
文旅融合和產教融合對高職教育的治理能力和融合能力提出較高的要求。產學研需要設立管理協調中心,將校內運行系統和校外供求系統打通,實現內外整合,通過多主體的價值共識、戰略合作、資源共享、經營運作、整體評估來實施產學研系統進程。資源共享是決定效益的關鍵,一是統籌資源,將有影響力的行業專家牽線逐步過渡到基于供求系統的機制平臺建設與維護。二是聚力聯合,通過協議、合同等契約方式協調官、產、學、研等多方利益共享與收益分成,保障穩定的合作關系。三是風險評估,定期對產學研過程和結果進行雙向監控監督,實時調整保障有效風險投資,確定合理投資主體介入和是否將成果擴散轉移。
產學研共同體辦學模式幫助高職院校探索組織內涵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實現產教研深度融合,逐漸成為院校人才培養、辦學機制和創新改革的路向選擇。相比校企合作和現代學徒制,產學研共同體辦學模式使得校企雙方需求更加緊密,校方被動地位實現扭轉,校企關系穩固推進,衍生出的生產、科研、技術服務等新生合作功增強產業和學校之間的粘合力,推動國家及區域職業教育的發展以及社會支持體系的建設,這是社會契約和制度安排的必然結果。
不同于高等教育的學術研究和學科使命,高職教育屬于跨界教育,需要與行業保持密切關系,才能保證生命活力和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以人才培養為突破口,通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等方式,滿足企業用人需求,發展深度合作。與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給予企業實際的幫助,或提高產量,或轉變性能,或提升效率,或引領發展,就能構成對企業穩固的吸引效用。以產定學,以研助產,高職院校緊緊抓住人才質量和科技創新兩大核心競爭力反哺企業生產,與行業發生有效互動,占據主動地位,實現協同發展。新時代旅游行業轉型升級,休閑旅游、鄉村旅游、旅游產品、智慧旅游、文化旅游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高職院校紛紛成立產學研協同中心,一方面加大對旅游新業態的應用研究,為企業提供旅游規劃、技術咨詢、技能鑒定等高端技術,一方面主動契合地方旅游業態發展動向和勞動力結構變化,調整人才培養面向與定位,積極為企業輸出綜合素質高的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
不同的社會分工決定現代產業部門和高等職業教育隸屬完全不同性質的組織,兩者從事著具有明確邊界的知識生產和資源輸出。雖然是異質性較強的獨立個體,卻也能在知識結構、技能生成、資源共享、文化環境、人員配置等方面發生互補與兼容的關系。為滿足人才培養理實一體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旅游產學研最大限度地轉化實際生產項目或者虛擬系統,升格為校內外產學研基地,從而實現行業標準與教學標準的聯結、產業群與專業群的鏈接、行業學徒與學生培養的協同。
產學研共同體在美國與日本啟動運行較早,根據組建方式、成果轉化與合作程度分為大學科技園、企業孵化器、合作研究中心、契約合作研究、咨詢協議合作、技術入股合作和大學衍生企業等模式。高職院校通過產學研合作不但可以研發行業技術實現成果轉化,占領行業話語高地,還能提升教師服務行業的能力,增強自身與行業主體的協調和融合發展。高職院校圍繞轉型升級及時提升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瞄準區域發展和重點推進工作,如全域旅游,旅游風情小鎮,休閑產業發展、旅游工藝品設計、遺產與旅游、旅游交通等。產學研共同體通過合作、培養,積極融入產業技術改造、產品研發和技術服務。
產學研共同體是旅游高職院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路向選擇和戰略創新。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建立在有關人員本能的意識或者習慣制約的適應或者有關思想的共同的記憶之上的②。建立產學研共同體的辦學模式,取決于高職院校是否具備與目標一致的文化價值觀、主體間的功能結構和持久動態的相互依存與沖突機制。
文旅融合是未來旅游行業的發展趨勢和路徑指向。從業態融合、產品融合和消費者需求融合入手,統合不同利益相關者如旅游行業、高校、政府、企業的目標取向和文化導向,高校從人才培養、社會服務、隊伍建設出發建設產學研共同體。通過生產企業、高職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規劃專業建設,共同商定人才培養的方向和內涵,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這是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根本目標和核心追求。重構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教育的三位一體課程體系,開發基于產學共融的項目課程、項目任務與專利申報,創建行業師徒教學、工作室教學、孵化基地教學模式,推進以生為本、立德育人,形成“人才的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的連續性機制。
推進產學研融合的育人環境建設,倡導內部建設、外部推動,形成產學研合作生態系統。產學研共同體將教學活動與企業資源的開發和建設結合起來,通過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充實和完善企業課程的教學信息資源,將已有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研究成果向實踐層面進行充分轉化,確立校企合作的產學研框架協議。學校通過借助產學研外界力量,整合優勢資源,縮短學生企業的適應期,按照市場需求的人才規格培養學生。企業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得到顯著提升,人才資源得到保證,人才招聘與培訓成本大大降低,在職員工素質得到提高,服務品質不斷升級。
產學研共同體注重過程性的管理與目標管理結合,實行多主體、多維度、發展性的共同體發展質量評價體系及立體、全程的質量保障機制。宏觀層面聚焦內外部的質量評價、運行機制、監測保障;微觀層面聚集課程教學保障和空間載體,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實施常態化教學管理,形成產教精品課程資源平臺、工作室師徒平臺、實踐項目教學平臺、企業賽訓平臺等,激發學生學習和生產的投入熱情。共同體制度的出臺和落實,對高職產學研共同體的發展與人才培養的核心素質鍛造起到了充分的保障作用。
注釋:
①戴有山.文旅融合:確立文化旅游消費的風向標[J].中國民商,2018,(06).
②解柯楊.重建鄉村文化共同體——從鄉土、鄉鄰、鄉賢、鄉愁看鄉村振興[J].人文天下,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