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巍,谷小勇
(1.南京師范大學 泰州學院,江蘇 泰州 225300;2.南京農業大學 人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3.安徽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近幾年來,新型農業主體發展迅速,截至2017年6 月,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已經超過429.4 萬個,2018 年底,僅家庭農場年銷售農產品的總值就達到1946 億元。但由于農業的弱質性、高風險及資金支持體系不完善等原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與供給存在較大缺口,嚴重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如何深入剖析現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支持體系存在的問題并從多角度、多方面創新資金支持模式,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目前的資金支持體系沒有得到真正突破,無法有效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規模擴大、技術提升等資金需求,成為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現有的資金支持體系仍然以財政資金為主導,財政、金融、農業等部門間缺乏溝通、協作機制,資金缺口大、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很突出。反觀國際發達國家,政府部門通過出資農業銀行、立法補息商業銀行、補貼保險公司、稅收優惠等手段與金融機構、保險組織在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支持方面進行密切合作,起到引導、助推的作用。而我國目前的財政、金融、保險資金支持體系各自為政現象比較嚴重,無法形成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層次需求相匹配的資金供給。
雖然近幾年來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扶農政策,但相對于傳統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財政、稅收等扶持力度不足,覆蓋面少,補貼品種少,如良種、農資綜合等補貼在資金支持中所占比重較低。此外,還有財政資金管理機制不完善、第三方監管不健全、資金層層截留等現象嚴重,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最終獲得的財政資金與計劃差距較大,資金使用效率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金融機構缺乏金融產品創新,缺乏根據不同地區、經營項目、產業及發展階段等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量身定做的金融產品,難以滿足農業經營主體多樣性、地域性差異大的長期融資需求。其次,缺乏有效的信用評價體系。農業的弱質性以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分散性等因素使得金融機構獲取信息相對較難,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追求高收益和風險控制的金融系統很難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服務對接。最后,缺乏有效風險分擔機制,農業保險覆蓋面窄。由于農業的弱質性和高風險性,金融機構在服務門檻和貸款額度方面都有很多限制,從而加大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度。完善的保險制度有助于分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提升其融資能力。2013年《農業保險條例》發布,截至2016 年,我國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已達到2.2 萬億元,參保農戶增至2 億戶次。但目前農業保險體系的損失補償仍處于較低水平,保險產品品種少,賠付速度慢等問題都有待完善,沒有很好地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成長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進行規模擴大、新技術開發,市場拓展等過程中資金需求量較大,需要財政、金融機構、民間資金支持體系之間建立協同機制,由政府引導,實現分工合作。政府可以通過出資入股、財政貼息、稅收優惠等促進金融合作機構的建立。要積極引導商業銀行成立農業定投基金等金融合作機構,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效仿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初期由政府牽頭出資,聯合其他銀行入股,步入正軌后政府資金可分批退出,該項基金專門負責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提供設備貸款、經營貸款等長期農業貸款。目前國內部分地區已有成功案例,如江蘇省財政廳與省農委、民生銀行及平安銀行等金融機構簽訂協議,開發了惠農貸、共同基金等四個金融產品,與擔保機構合作建立龍頭企業擔保基金,省財政出資1.1 億元,分擔5%風險,銀行給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2億元授信額度。中央政府應鼓勵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多層次地滿足農民資金需求,還要通過立法對金融機構農業貸款進行稅收、財補優惠。
財政資金的支持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至關重要,尤其是發展初期。首先,國家和地方財政部門應嚴格監控預算實施,建立農業發展基金、建設基礎設施、開展農業技術推廣等。其次,通過財政貼息、補貼、稅收優惠和價格扶持等方式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推廣。最后,完善財政支農資金管理機制。加強財政資金管理的法律約束,明確資金用途,健全規章制度和財務監督管理機制,防止資金被挪用和被截留,提高資金投入的精準度,堵塞監管漏洞。
積極穩妥地從多維度進行金融創新,推動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新型貸款方式,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首先,鼓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政府應通過出資入股、財政貼息等措施鼓勵金融機構深入研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需求,創新性的開發金融產品,逐步推廣多戶聯保業務,給予金融支持。其次,鼓勵村鎮銀行發展。由于農村金融的地理排斥性,有些落后地區甚至無法就近獲得金融服務,增加了融資難度和交易成本,政府應鼓勵針對服務農村為主的村鎮銀行發展,根據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情況開發適合本地的信貸產品,政策上給予支持,加強金融監管,從而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網點少、資金缺位等漏洞。最后,加大資本市場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開放度,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積極貫徹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為有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產證券化提供服務,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放寬放低準入標準和IPO 門檻,拓寬其融資渠道。同時,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利用期貨、期權轉移農產品價格風險。
針對信息不對稱原因產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供需缺口問題,金融系統需要協助建立準確有效的信用評價體系,以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的迫切需求,加速農業現代化步伐。首先,在大數據時代,利用大數據的優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通過線上活動的數字支付等與金融機構建立聯系,憑借線上交易數據、信用記錄等大數據,打通金融機構獲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價的通道,從而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線上授信提供基礎。其次,針對不采取線上交易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機構尤其是農村金融機構要積極采取“掃園、掃村”等走村串戶方式線下收集信息,建立數據庫,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級創造條件,減少信息不對稱,緩解融資困境。最后,政府應該采取措施鼓勵更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到工商部門進行官方注冊,支持對信用度高的主體放款。要減少信用評估盲區,打通資金需求與供給的信息通道,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準確有效地構建及應用信用評價體系。
受自然災害、病蟲害、價格波動、農機設備事故等因素影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承受的風險數量、頻率都比較大,加大了向金融機構融資的難度。作為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保駕護航的重要工具,農業保險體系必須加快改革和發展,從“補貼力度”和“農戶類型”兩個維度來構建多層農業保險體系,建立政策性保險與商業性保險互補機制,豐富保險產品,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風險分散和經濟補償渠道,提升融資能力。一方面,完善農業保險補貼制度,加大政策性保險的支持力度,提高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買農業保險的財政保費補貼和稅收優惠力度,擴大保險補貼目錄,帶頭成立有關農業保險基金,激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投保熱情,增強其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層次需求,創新農業保險品種。積極響應2016 年、2017 年中央一號文件,針對不同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生產經營、風險、保險偏好上的差異性,積極開發額度、期限和用途多樣化的特色險種,如價格指數保險產品、天氣指數保險產品、技術保險、互聯網保險等,提升保險產品與經營主體保險需求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