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杰
美國泰倫斯·迪爾教授和愛倫·肯尼迪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企業文化”的概念,自此人們開始從文化的角度去研究企業管理,促進企業的發展。一個企業的發展進程,既是生產規模、技術質量等硬實力提高的進程,也是思想文化、價值理念等軟實力提高的進程。文化軟實力集中體現了一個企業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企業只有深刻了解自身的文化淵源、發展脈絡,深刻認識自身的文化理想、文化價值,深刻體會自身文化的獨特創造、鮮明特色,才有堅守初心穩步發展的底氣和銳意進取創新創造的活力。因此,企業文化記憶將變得尤為重要,從文化記憶的角度去研究探討企業文化建設,對企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化記憶”概念是在哈布瓦赫集體記憶理論的基礎上提出的,德國海德堡大學古埃及教授揚·阿斯曼夫婦以記憶的社會基礎為出發點,提出了文化記憶理論,他們認為文化記憶是一種能夠鞏固和傳播集體形象(可以是一個小的社會群體,也可以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并讓這個集體中的成員對這種形象產生認同的記憶,它能夠借用媒介將記憶物化到數據載體上并鮮活而持久地保留下來。
文化記憶理論,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視角,為企業家們提供了觀察、審視企業構成、發展變遷的新的途徑。按照文化記憶理論的觀點,可以將企業文化當作是由一個企業建構起來的歷史的身份,以集體發展理念的價值觀體系為核心,經過企業家和文化精英的維護處置而外化為文本和儀式,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塑造出的整體意志和氣質,是企業所特有的,包含企業在特定時代可以反復使用的文本系統、意象系統、儀式系統等,其教化作用服務于穩定和傳達這個企業的自身形象,有助于企業自身更好地理解歷史,并指導未來。而這種集體形象的建構則依托各種文化層面上的符號和象征,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五個維度屬性:時間維度,是指企業文化對記憶的建構和傳承做出了歷時的思考,致力于回答如何發展到目前現狀、今后又將會如何規劃的問題,具有明確的未來指向性。媒介維度,是指企業文化需要借助文本系統、意象系統、儀式系統等文化符號來形成,就像“軟記憶”與“硬記憶”一樣,相互依存,使其得以保存和延續。功能維度,是指企業文化促進形成一種整體性意識,塑造出了企業的自身形象,建構了這個企業的身份認同,這是企業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權力維度,是指企業文化的背后蘊藏著的一種目的性邏輯,可以理解為企業文化是其控制主體結合自身發展需求進行的有意識設定。建構維度,是指企業文化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狀態,而是具有生成性和建構性。
上述五個維度屬性充分說明企業文化凝聚了其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的各類集體記憶和歷史記憶,從不同層面與不同領域對企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為企業文化建設提供了方向性的理念和措施性的啟發。
文化記憶理論要求企業文化建設要對傳統文化不斷進行重新審視。按照文化記憶理論的觀點,企業文化的建構是以“現在”或“未來”為中心的再現,而“過去”則是為此服務的。因此,要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從企業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仔細梳理傳統文化中相關的文化智慧,挖掘企業在每一個發展階段的文化心理,在每一個發展階段應對難題的策略等,讓傳統文化中積極的、優秀的成分融入企業發展的現今時代,將傳統的企業文化精髓發揚光大,以其積淀的智慧結晶重塑每一名企業員工的記憶,進而重塑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新時代員工。
文化記憶理論要求企業文化建設要不斷培育新生文化。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全過程的呈現,是企業發展的基石。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文化不斷與時代氣息交互共生,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凝結企業的發展和變化,對現有文化進行重構,尤其在“互聯網+”時代,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促進文化跨界融合,進而形成新的有創意的、有時代價值、有吸引力和號召力的文化。這就是企業新生文化產生的過程,這將推動企業的光輝歷史得以不斷弘揚和發展,成為企業領導者和每一位員工參考和學習的寶貴財富。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文化建設舉足輕重,上至企業各項政策之貫達、落實,下至員工情操素質之滋養、培育,都依賴于企業文化的傳承。在當今文化思潮碎片化、多元化、劇變化的時代,必須注重將記憶中的過去與新時期需要怎樣的企業文化的現實訴求緊密聯系在一起,以企業發展規劃符合新發展理念和企業對文化的身份期待與價值認同為出發點,不斷修正企業文化過去的某些方面,與時俱進,加強企業文化的建設和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第一,著力價值重構,突出企業文化的時代性。企業要不斷提高企業文化與發展戰略的契合性,突出企業文化的時代性,挖掘創新企業文化的時代價值,形成能夠被客戶與職工普遍認同的價值取向。首先將企業文化融入產品銷售管理、客戶關系管理、售后服務管理等各個環節,使之與企業面臨的市場形勢和環境特點保持契合,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和復雜的競爭環境,推動企業發展與時代同步調。其次,將企業文化融入生產經營管理、思想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各個環節,與職工的幸福感、獲得感相結合,促進職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立足崗位職責,立足小事小節,推動企業文化落地生根。
第二,強化身份認同,實現企業文化的常態性。按照文化記憶理論的觀點,企業文化應該具有固定的附著物、有一套自己的符號系統或者演示方式。因此,企業要不斷革新觀念,要建立長效機制,通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互動傳承,不斷挖掘緊貼時代的經典來塑造企業文化的身份認同。首先,要重視文化載體建設,如建設維護企業展覽館,打造企業內刊、報紙,編寫企業發展史,制作具有直觀效果的企業宣傳片,統一職工服裝等等。其次,塑造企業核心價值觀,固化員工思想意識,將文化理念融入職工思維方式的有機組成,推動員工實際行動趨于模式化或無意識化。同時,要創新文化宣傳手段,革新宣傳思路,創新使用融媒體技術,借助微信、微博、客戶端等新興平臺優勢,加大宣傳力度和范圍,增強企業文化的影響力。
第三,堅守服務使命,發揮企業文化的功能性。企業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生產經營活動不斷創造價值,企業文化是為企業發展服務的。因此,企業文化必須發揮其“生產”作用,才能實現其功能價值,才能從長遠角度得到傳承和發揚。首先要發揮好思想引領的先導作用,將企業文化與具體的時代背景、市場形勢、行業需求相結合,激發員工開拓奮進,不斷生成創新發展的強勁動力;其次,拓寬外界了解和認識企業文化的渠道,切實將企業文化融入生產、經營、銷售、服務、合作等相關事務中,推動跨企業文化交流,促進管理規范,實現理念超越,如通過銷售、服務、拜訪等契機主動對外輸出企業文化,將其理念成為影響市場甚至整個行業的先導,形成促進企業發展和競爭的無形力量,贏得合作互信和經濟互利的良好局面。
總之,企業文化不只是保持企業形象、傳遞企業信息的一種手段,它能夠產生一種無形的勢和力,使擁有文化的企業能不斷創造性地應對新時代各種經濟形勢和市場變化的挑戰。在具體實踐中,企業要深刻領會文化記憶理論的要求和啟發,不斷促進文化再生產,加強文化自我完善,推動新發展理念的深層次積累,助力企業實現健康穩定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