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治理的思路需要來一個大的逆轉。首先,生育權是每個人的權利,這是地球人的共識與常識。其次,船大要早掉頭,持續的低生育會形成負增長慣性。年輕人口增長是人口紅利的源泉,年輕人口減少是人口負債的開始。考慮到生育率過低的風險,所以國家需要及時鼓勵獎勵生育。再次,區分人口的存量和增量問題。人口的存量是歷史的遺產,應該善待;人口的增量則預示未來的潛力,應該歡迎。將人口的存量問題歸咎于增量,是“頭疼醫腳”的荒誕做法。第四,人口是慢變量,變化有周期性,特別需要提前警惕和預防治理,人口問題的治理需要時間上的提前量。
中國需要在人口認識上快快覺醒。迄今,強制性計劃生育政策及其實施形成了兩大慣性:一是“人口負價值”的認知慣性,將一切中國人口問題歸咎于人口太多,當前在中國已經有了如此嚴峻的低生育危機的時候,還有人在重復中國人口還是多了這樣的觀點;二是人口發展的內在慣性,正在不以我們意志為轉移地從正慣性轉向負慣性。
中國人口已經演化到遠遠不是生育率的高低可以涵蓋的復雜問題,雖然低生育率構成了“元問題”。人口價值觀決定了人口發展觀,人口問題觀決定了人口治理觀。將人口視為資源,它就能拿帶來財富;將人口視為包袱,它就會帶來負擔。也就是說,在一定意義上,我們怎么看待人口,人口就會變成什么。

基于對信息通信技術產業工作的中國工程師和在學術界工作的中國博士后研究人員的深度訪談,本文發現中國高技術移民在美國勞動力市場中面臨著結構性制約。美國移民政策對于亞裔高技術移民的傾向性導致了他們呈現“超高端篩選”的特征,這種移民選擇機制不能證明亞裔族群在美國勞動力市場沒有遭遇種族歧視和勞動力市場不平等。更為重要的是,中國高技術移民面臨的結構性限制根源于美國勞動力市場中雇傭關系靈活性的全面增加。而移民身份更是導致中國高技術移民陷入依附性困境,使其在勞動力市場中面臨著與美國本地勞動力不同的機會結構。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宏觀背景下,個體事業發展的風險在升高,移民接收國的政策與移民身份加大了中國高技術移民的事業風險,使得高技術移民在美國勞動力市場的不穩定性全面增加時更加脆弱。
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無論是信息技術產業還是高等教育機構,都在創造并且維持著靈活的勞動力,以應對市場變化的需求。對于信息技術產業的高科技公司來說,無論是利用跨國企業優勢將勞動力部門外包,還是以美國移民政策為基礎來維持大量高技術移民,充足的勞動力蓄水池可以幫助他們適應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的不確定性。同時,對于美國高等教育機構來說,這些非標準的雇傭關系和短暫的工作合同不僅可以促進學術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也能繼續強化他們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勢地位。
中國高技術移民面臨結構性制約的深層原因在于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的發展和非標準雇傭關系的不斷擴張。同時,維系和促進美國高技術勞動力市場非標準雇傭關系擴張的重要機制在于移民政策的改革以及當前美國在信息技術產業和世界學術體系的主導地位。未來這種高技術勞動力的流動是否能夠持續,同樣取決于美國信息通信技術產業是否能夠保持領先地位、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政府對于人才回流政策的推動。

中國重復上訪治理的文化結構是“法”“理”“情”的三維融合體:法體現為國家的意志,理是法治精神的外部延展、情是禮儀道德等情感層面的行為規范。在實際重復上訪的處理過程中,重復上訪治理的文化結構表現為國家、政府、民眾的三維社會結構關系,以及建立在這個三維結構關系之上的國法、道理與情感等三要素的沖突與整合。許多地方政府之所以采用特定三維結構的制度安排,是由于在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能夠得到正面的評價與認可。在重復上訪現象的治理過程中,法、理、情三種因素的沖突是發生調整的主要動因。調整的目標是達成法、理、情三因素整合平衡的適度性。為了減少這種沖突,必須降低“理”和“情”兩種高彈性因素的顯示度以減少不確定性,提高“法”這種高剛性因素的顯示度以增加確定性,最終使調整步入信訪法治化的軌道。法、理、情也是權力的某種表現形式,這一調整過程的實質,是法、理、情背后所蘊含的各種權力為獲得自身的合法性所進行的制度安排的博弈。博弈的穩定結果是將諸要素統一在法律的框架內治理重復上訪現象。
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保持中國社會穩定顯得尤為重要。旨在增加社會穩定度的治理形態的變遷之一,就是中國的信訪正由法、理、情三維融合體向以法治化為主的一維獨大的空間格局進行變遷。隨著大數據技術的融入,這種變遷越來越體現出工具理性的特征。信訪大數據包括信訪人的基本信息、信訪相關的案件信息、信訪過程信息、信訪環境信息等,幾乎整個重復上訪的處理過程都能在大數據中全程留痕。這樣既能夠對信訪老戶帶來約束,也能夠對信訪工作人員和地方政府帶來約束。通過信訪環境數據、信訪過程監測數據等的動態維護和實時更新,能夠精準掌握重復上訪和博弈各方在不同階段的行為變化情況,明晰上訪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法律規章的效力,以及各方的行為發展和行為依據,做到重復上訪治理信息內容全覆蓋。在有效解決信訪信息單一化、碎片化、閑置化問題的基礎上,提煉各種利益相關者的行為模式特征及其后果發生的可能性,為進行法治化處理提供有效的各種數據依據和法律證據。其實質是以信訪大數據分析促進“政府信息公開化和行政流程透明化,消除信息不對稱和暗箱操作”。利益相關各方基于對法律的敬畏和數據剛性的限制,自然就能夠增進自律意識,有效減少“情”和“理”這兩種高彈性因素出現的頻率,在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的情況下,自覺自愿地遵循法律要求,避免治理過程中許多不必要的節外生枝。這樣,就逐漸形成和強化了具有可逆特征的雙向治理格局。
個人的行為不完全是理性選擇的結果,而是受到制度的規定和制約。以行政權力為主導和以法治為主導的兩種類型重復上訪治理模式的規制能力并不相同,由此產生兩種不同的政府現象和治理結果。如果說,以行政行為作為主導的治理稱為剛性治理,那么以法治行為作為主導的治理不妨稱為法治型治理。剛性治理是行政權力的表現形式,必然具有濃郁的組織化調控色彩,由此派生出大概率的政治風險和維穩成本,且容易異化,穩定性差。大部分重復上訪現象發生在剛性治理過程中。重復上訪的成因相當復雜,但在政策執行中少數公務員的工作作風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原因。不少重復上訪之所以愈演愈烈,與剛性治理條件下工作作風過于簡單具有極高的相關度。優化政策執行是降低重復上訪現象的重要節點。大數據的強項之一就是能夠迅速發現剛性治理中的異常值,減少不當行政行為和維穩異化。在某種意義上理解,這是一種減少重復上訪現象的逆向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