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

就像2003年SARS和2008年金融危機過后,社會經濟生活發生深刻變化一樣,這場發生在2020年初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也一定會使我們的國家發生多方面變化。筆者預感,其中一個變化就是,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以“自上而下”為主導的格局,將轉變為“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在不同領域發揮各自作用,“自上而下”以“自下而上”為基礎,二者共同成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有效方式的格局。
兩年多前,英國暢銷書作家馬特·里德利的《自下而上—萬物進化簡史》在中國出版。他告訴我們,人們已經習慣“自上而下”的模式,比如打仗靠將軍,國家靠領導人,經濟自由派依賴亞當·斯密等,但實際上,現實世界恰恰存在著“自下而上”的模式,正是這種模式主導了技術革命和亞洲崛起。在書中,他用“自下而上”的模式,解釋計劃經濟為什么不能戰勝市場經濟?為什么中國的改革開放能成功,而很多國家的改革卻陷入了停滯?為什么嫁接他國的政治制度往往會給傳統社會帶來災難性后果?為什么區塊鏈技術會帶來爆發式的金融革命?為什么美聯儲的調控反而會造成金融危機?
與里德利的想法相似,我2017年在深圳的一次演講中說過,但凡社會在經歷大的變革和轉型的時期,一定會有一件“自下而上”的重要事情,影響甚至決定著變革和轉型的成功。就像20世紀20年代開始的中國革命,70年代末開始的中國改革,都是“自下而上”的。那么,正在進行的這場中國經濟轉型,哪件“自下而上”的事情對其至關重要呢?我以為,就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然,人類社會有許多“自上而下”的事情,在中國尤其如此,其中有些“自上而下”的事情有時也很重要,例如,中國現在正在推進的自貿區建設,但更為有趣、影響更為深遠的總是那些“自下而上”的事情。
經歷了那么多的大事小事,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在中國,黨的領導,國家主權和政令暢通必須“自上而下”;另一些事,像民生、民情和民意,以及涉及社會治理、公共衛生治理的那些事,“自下而上”效果更好。就像這次疫情在剛剛出現時,八位知情的醫生在專業范圍討論疫情,竟被警方定性為傳謠,遭到傳喚。同時,網上相關帖子被刪除,這就堵塞了“自下而上”的正常的信息傳輸。如果當時這八位醫生的意見得到關注,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疫情蔓延就將在比較短的時間,比較小的范圍得到控制。因此,這件事在成為公共衛生治理經典案例的同時,也將成為推動中國社會“自下而上”建立信息對稱機制的新開端。
可見,“自下而上”講的是信息對稱的問題,是組織效能的問題,進而是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問題。計劃經濟體制為什么走不通?就是因為它的信息傳遞是“自上而下”的。不根據“自下而上”的來自市場的需求信息,不可能有效地組織供給。創業創新為什么對中國經濟轉型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創業創新是“自下而上”的試錯。創業團隊、新創企業通過對新技術、新模式的研發、設計和創造,一方面供給創造需求,另一方面尋求新的需求實現模式。建立在創業創新基礎上的企業組織,是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市場經濟加創新驅動,正在“自下而上”地構建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社會、文化和生態等方面,也都有類似的“自下而上”的方式,也都可以得到大致相同的結論。
從壞事汲取經驗教訓,是人類智慧的集中體現。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疫情將使我們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更加深切、更加準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