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 陳晨
摘要:故事教學法有著眾多超越傳統教學的優勢,課堂教學互動性更強,收效更明顯,被廣泛應用于中小學課堂。高職院校學生對思政課學習興趣不高,教師反映教學效果差。依托故事教學,可以將教學內容貫穿于故事中,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基于此,試以“基礎”課中《中國精神》一章為例,闡述如何將故事教學法應用于高職思政課中,以期為思政教師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故事教學法 思政課 中國精神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1-0167-02
新思政課承擔著立德樹人使命,故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有其獨特性,應多采用故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來提高育人實效。
一、故事教學法的含義及理論依據
故事教學法是老師根據授課內容在課上運用相關簡單、小段故事、以作深化闡明突出所講內容,或用故事內容代替課程內容,引起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辨,從故事中感悟道理、掌握知識等的一種參與度較高、實效性較強的教學方法。故事教學以心智理論為基礎,即個體理解他人與自我的心理狀態,包含情緒意圖、期望、思考和信念等,并由此信息預知和解釋他人行為的一種能力。
二、高職思政課選擇故事教學法的意義
故事教學法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生活實際,教師可以多方搜集視頻、音頻、動畫或講話等資料,深入挖掘為學生所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歷史史實、先進模范事跡等,選用大量課本以外的內容,從視覺、聽覺等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成教學目標。
1.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如是說。確實,故事情節如同點燃思考的火苗,它可以讓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的活力。灌輸式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學習需求,通過生動地講述故事,可以促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并引發思考,從而取得不錯的教育效果。
2.實現“超越教材、活用教材”
“教育以生活為中心”,與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相吻合,因而教育不可以離開生活,離開了生活實踐,教育就無法稱之為教育。一個個實際的故事組成了生活。故事教學法中選擇的故事根據教材編纂,將教學內容融入故事,將教學重難點轉變為豐富曲折的故事情節,能夠真正做到“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回歸教材”。
3.思路順暢,情節豐富,互動性強
故事以情節發展為主線,由老師依據實踐改編,可選擇性強,環節設置的主動性更高,可以增加不少互動情節,如讓學生表演某個片段,猜想下一環節的故事情況,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更是體驗教學創設情景的一種大膽嘗試。
4.來源于生活,回歸生活,實現“用生活做教育”
老師能夠把生活實踐當中的很多故事挑選出來,以通俗易懂、教育意義較大的事情為例,依據講授內容進行整理。因為這些故事來源于生活,可以引發學生的心靈共鳴,進而啟發他們去思索更多生活及學習當中的事例,進而間接達到“用生活做教育”的目標。
三、故事教學的實施
下面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弘揚中國精神”之《中國精神》為例,對故事教學的實施加以闡述。
1.教學內容與過程
(1)圖片引入課題《中國精神》
展示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7年九寨溝地震中,一線救援人員、醫護工作者及志愿者的圖片。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地震。
2017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同樣的精神!——中國精神
(2)預習課本內容,闡釋中國精神的基本內容
生答:中國精神包含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其中,前者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后者以改革創新為核心。這是興國強國之魂。
(3)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①愛國主義
故事一:
一位冒著生命危險回國的科學家(錢學森)
故事二:
烈火中一動不動的革命戰士(邱少云)
結合事例,思考什么是愛國主義。
愛國主義是近千年來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對自己的祖國極其熱愛和忠誠的深厚感情。
②偉大創造精神
偉大思想巨匠(老子、孔子、莊子、墨子等)
偉大科技成果(造紙術、火藥、印刷術、指南針等)
偉大文藝作品(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等)
偉大工程(萬里長城、都江堰、大運河、布達拉宮等)
③偉大奮斗精神
大好河山、遼闊海疆、戰勝災害、建設鄉村、發展產業
④偉大團結精神
中華民族大家庭、捍衛民族獨立和自由、抵御外侮
⑤偉大夢想精神
盤古開天、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古代神話故事
(4)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①新四大發明引入改革創新(高鐵、共享單車、支付寶、網購)
②人民至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誠信友愛的價值追求(廖俊波、曲建武)
③廉潔奉公、愛崗敬業、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職業品格(郭明義、張麗莉、高鐵成等“最美”系列事跡)
④解放思想、求真務實、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徐立平、黃大年、南仁東等英雄人物事跡)
⑤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敢于勝利的英雄情懷(“女排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等)
(5)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辯證統一
緊密關聯(愚公移山、“當代愚公”)
(6)寄語青年,勇做弘揚和踐行中國精神的時代先鋒
(7)學生暢談學習感悟
2.教學理念
通過選用大量故事、人物事跡等,以及對學生認知規律和教學內容的研究,使中國精神具體化、立體化、形象化,使學生對中國精神的認識達到可知、可感,力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刻詮釋中國精神的內涵,引導學生做弘揚和踐行中國精神的時代先鋒。
3.課后反思
在本次教學中,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都很高。從反饋的信息看,學生較好地理解并掌握了中國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具體內容,在學習、生活中能夠明善惡、辨是非、知對錯。較好地完成了預期教學目標,教學效果很好。
教師應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改進教學環節,使內容銜接更加自然流暢;夯實學生文化基礎,進一步研究學生學情,做好課前預習。
四、結語
高職思政課采用故事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取得良好教學效果。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一是故事教學來自教材、高于教材、回歸教材,但不能偏離教材。教材的重難點,要通過豐富的環節展示出來,強調內容和形式的融合。二是教師必須豐富自身知識,靈活選用故事。
參考文獻:
[1]秘芳云.道德與法治教學和生活故事巧結緣[J].小學教學參考,2019 (21):58
[2]肖慧欣.故事教學法在醫學院思政課中的運用及主觀評價分析:以“形勢與政策”課為例[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12):100.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