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晶



【摘 要】運用圖表可以把抽象的、復雜的化學現象簡單化、條理化和一定程度上的具體化、形象化,優化高中化學教學。
【關鍵詞】圖表;設計;學習
圖表法可以節省文字,加強清晰度和直觀效果。它的特點是經過了教師的細心設計和編繪的,能夠把抽象的、復雜的化學現象簡單化、條理化和具體化、形象化。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精心設計圖表
精心設計圖表,為學生提供辨認多種情境的相似性的機會,并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運用類比推理尋找相似性的思維方法。
要使圖表在化學學習中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師在設計圖表的時候就要遵循著以下原則:
(1)簡潔性。圖表一定要力求簡潔扼要,突出重點,切勿冗長。
(2)科學性。制作圖表一定要能準確、科學地反應化學知識,而且圖表中的用字、詞要精確,使用的化學用語要規范。
(3)實用性。圖表主要在知識點跨度大,頭緒復雜,一般敘述不易講清的情況下運用。
例如我在設計有機化合物知識點復習的時候就列出這樣一張表讓學生們去總結與填寫:
在填寫的過程當中把相關的概念和知識點都細化,讓學生們記住這一張表就掌握了高中所學的有機化合物的相關性質和特點。
2.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圖表的作用
2.1運用圖表充當教學手段,抽象知識具體化
形象思維的特征是用形象材料來進行思維,而形象材料的最主要特點是直觀性和具體性。把文字敘述的抽象的化學內容用圖表的方式展示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圖表教學的最優特點之一就是使知識深入淺出,抽象問題具體化。圖表每個學生都看得懂,并易于接受。
例如我在講解高一化學第一專題第一個問題“物質的分類與轉化”這一節內容的時候,就采用如下樹狀圖:
然后從圖表入手,指導學生閱讀有關的章節,而后根據圖表內容進行填充講解,從而在學生頭腦中留下各類物質之間關系的形象,這樣就可以避免篇幅多,內容散的知識不易歸納、理解、掌握的現象,在堅持科學性的前提下,做到深入淺出,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有了這張表,學生就可以對物質的分類一目了然,并且可以把這種方法繼續推廣,自己總結酸的分類、堿的分類等。
再如在講解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時可以用到下面的關系圖:
整張圖表現出來的一張笑臉,讓學生能在快樂中記住四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之間的關系。
圖表法可以使知識深入淺出,抽象問題具體化,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視覺、記憶能力,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聯想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概括、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運用圖表充當教學手段,零散知識系統化
同一類的化學知識點往往分散在各章各節討論,以至于同一類的概念顯得零碎而分散,不利于學生對同一類問題比較與掌握。雖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都以專題的形式出現,但同樣存在類似問題。運用圖表可以化零為整,找出事物發展的內在聯系。
例如在講解元素周期律當中可以用如下表來講解“位-構-性”之間的關系。
2.3運用圖表充當教學手段,繁雜知識概要化
化學知識有如繁星,璀璨而又繁雜;有如煙海,磅礴而又濛茫。一般教材,雖經作者等刻意編寫,盡量以妙筆清楚的表達,但因本質繁雜,仍難免除其煩瑣。倘若借助圖表的格式,繁雜的知識自然變為概要性,學生易懂易記,便于理解。
例如在講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質的時候,經常會用到圖表來表示物質之間的轉化關系,使學生們便于記憶和掌握。
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這是化學教學中很著名的“鐵三角”,通過這樣的三角圖,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看到三個不同價態的鐵元素之間的轉化關系。復習的時候就通過這樣的圖可以展現出其中的化學反應。類似的圖表,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用到,特別是對于元素化合物的性質的學習,易于讓學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化合物之間的轉化關系。
由此可見,通過圖表法可以對教科書中內在聯系復雜的內容化繁為簡,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
3.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使用圖表
教師不僅要懂得怎樣設計圖表讓學生掌握化學知識,而且還要讓學生學會自己動手制作圖表,這樣才能真正增強學生的學習和探究能力。在圖表的制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3.1示范規范圖表
教師在教學生制作圖表之前,自己在授課時就要使用圖表,并且在使用的過程中就要給學生介紹這種圖表的制作方法,適用范圍等。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練習、作業中圖表習作的具體情況、存在問題,在課堂中講解示范,并強調指出普遍存在的問題,錯在哪里,如何改進等。
3.2從簡單到復雜
教師讓學生制作表格要注意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可讓學生先設計一些總結、歸納知識點的圖表,然后,再慢慢過渡到復雜的圖表。比如,在上“不同晶體類型的結構性質”時,以學生的自學、師生討論總結的方法進行教學,要求學生自學后自編“不同晶體類型的結構性質”的圖表,作為自學作業,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提問、討論、歸納總結。
3.3訓練習題探究
現在一般的練習中圖表都作為材料出現,其實我們可以逆向思維,運用一些文字數據等讓學生設計化學圖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化學變化的實質是物質構成的變化,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物質結構的理論和化學反應規律的知識,去指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的學習。使知識連貫成索鏈,環環相扣,先后有序。將局部的知識納入有機聯系的知識整體中,建立起化學知識的網絡。教師在化學教學過程當中要適當地啟發與鼓勵學生去積極思考,積極參與。例如,我在講解主族元素的性質的時候,每講完一族元素,就讓班級學生用8K的紙精心設計一張知識結構網絡圖。然后進行評比,評比出的前三名就粘貼在班級的黑板報當中,讓學生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在化學教學當中運用好圖表,讓學生們在自己學習總結當中得到樂趣,學到本領學到能力,可以優化化學課堂教學,使化學教學與學習變得輕松簡單。
【參考文獻】
[1]白秋蓮.高中化學新課程中態度教育目標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江蘇省張家港市崇真中學,江蘇 蘇州 21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