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經驗哲學派的代表,休謨將經驗主義發揮到了極致。其中,休謨在《人性論》一書中對以往哲學家的因果觀的解釋提出了挑戰。休謨不懷疑因果知識具有普遍性,而是對因果關系的論證推理過程提出了質疑,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詮釋了一種新的因果理論。
關鍵詞:因果觀;休謨;習慣;印象
一、影響休謨因果觀的思想背景
1.古希臘時期的因果觀
泰勒斯作為歷史上第一位哲學家提出了“萬物的本原是水”。這句話在今天看來是很荒謬的,那為何還把泰勒斯作為第一位哲學家呢?原因就在于他提出水是萬物的本原的觀點在當時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人類的思維方式可以說上升了一個高度。人們不再從神話中尋找本原,而是在看得見的事物中給予世界的產生尋求一個合理的解釋。而這種尋找普遍性的規律也是哲學思維的開始。柏拉圖認為所見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只有事物的理念才是它的原因。所有的事物都帶著點缺陷或瑕疵,因為它是理念的分有或模仿,所有事物都朝著理念的方向發展,理念就是萬物追求的目的。亞里士多德明確提出的“原因”的概念,并且他對于原因的解釋歸納為有名的“四因說”即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和目的因。
2.近代西方物理學的發展
隨著近代西方物理學的迅猛發展,人們對萬物解釋的模糊概念都有了清晰準確的定義。如“速度”、“時間”“空間”等。伽利略發現通過某種形式的“力”會改變事物的形態,因此預設了“力”是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牛頓也支持這一觀點,甚至做出斷言“科學的任務就是尋找原因。”之后的科學家們也遵循這一規律進行科學實驗,漸漸的形成了機械決定論或決定論的因果觀。由于當時力學的原理在一切科學實驗中都有效,所以被看做是普遍的定律。
3.休謨前期哲學家的因果觀
之后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觀點也深入論證了因果關系。他先確定我思的不可動搖性,隨后又將觀念與實體分離開來。就思想而言,我思是確實存在的,但要將我思的觀念與實體結合起來需要找到聯結二者的完滿者。這個完滿者就是上帝。笛卡爾認為觀念不能被我思創造,但又確定我思是存在的。因此現實中的因果關系必有來源,既然上帝被證實存在,那么因果關系也是現實存在,而不是我們憑空想象出來的。然而洛克卻否定笛卡爾的觀點。他認為觀念只能從感覺經驗中得到。比如我們知道冰是冷的,冰是現實存在的,冷確是我們的觀念。我們擁有感覺,當我們的手去摸冰,去經驗到的時候我們才能感受到冷。洛克將這種觀念的來源分為兩類。一類是外部感覺,一類是內部感覺即內部自省。然而他并沒有解釋觀念是如何在心靈中產生的,也沒有解釋我們感受到的就一定是因果關系而不是其他關系嗎?隨后萊布尼茨提出,思維與感覺經驗是異質的。思維對必然性的認識我們無法感覺經驗到,但經驗到的必然性的正確性卻需要思維加以驗證。因此他認為因果關系的認識來源于思維,因果關系的正確性的保證也來源于思維。
二、淺析休謨因果觀理論
以笛卡爾、萊布尼茨為代表的唯理論認為因果關系源于理性,而以洛克和貝克萊為代表的經驗論則認為來源于經驗。休謨否認了前兩派的觀點。認為既不是絕對的理性也不完全靠純粹的經驗,而是一種人們心中不斷重復的習慣的產物。把因果關系論證帶到了主觀心理的領域,因此也存在了一定局限性。接下來就將簡單分析下休謨的因果觀。
1.因果關系普遍性與必然性論證
休謨認為“人類理性或研究的一切對象都可以被自然地分成兩類,即觀念的關系和實際的事情。”相應的形成的知識也可以分為兩類,即有關觀念關系的知識和關于事實的知識。第一類知識包括幾何學、算術等科學知識。只需要通過思維的運作就可以發現,是先驗的,通過理性證明的。比如我們知道三角形的定理,但現實的事物中卻沒有任何經驗的東西可以作為依據。實際生活中不會有叫三角形定理的物品可以讓我們經驗。第二類知識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通過經驗獲得的知識。比如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我們的思維無法證實太陽為什么從東方升起,只是因為我們每天都看見太陽從東方升起,每天都能感受到,因此我們歸納出太陽從東方升起的結論。但這并不意味著明天或者將來的太陽就一定從東方升起,因為它具有偶然性。既然這種事實具有偶然性,那我們為何要相信它呢。休謨的回答是因為它們具有因果關系。這也是在休謨的因果關系中需要著重分析的關于因果關系必然性的論證。
休謨將因果之間的必然性聯系問題分解為更簡單的兩個問題來進行解決:“第一,我們有理由認為每一個有開始的存在的東西也都有一個原因這件事是必然的呢?第二,我們為什么會斷言,一些的特定原因必然要有一些的特定結果呢?”
關于問題一,涉及到“一切開始的存在者必然有一個存在的原因”的哲學原理,這是關于原因關系具有普遍性的論證。休謨認為每一個存在物都有一個原因并不能通過分析、推理等理性知識所證明的。因為“原因”概念不包含“結果”概念,無法通過公式定理等推出。因為公式定理只要確定了大前提、小前提就能適用于一切結論。而原因這個大前提卻是先天的,無法再通過演繹推理得出。于是休謨只能從經驗論的立場來說明因果關系的形成。但休謨并不是否定因果關系,而是由于人的認識能力和知識水平的限制無法很好的證明因果關系的真實性存在。休謨承認因果關系的真實性,質疑的只是論證因果關系普遍性的論證過程。
問題二則要求對原因為什么會產生特定的結果做出解釋。休謨認為因果關系并不是通過理性,而是通過經驗被發現的。休謨試圖從人性的角度出發解釋因果關系。在休謨看來,因果聯系的事物之間并不代表任何客觀的必然聯系。因為我們只能感覺到經驗現象,現象背后的那個原因是無法去經驗的。它只是人們思想中或想象中的一種習慣性的聯系。休謨通過觀察發現原因和結果之間存在時間上的持續關系和空間上的接近關系,但僅依靠這兩種關系不能斷定兩個對象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只有兩個對象之間更進一步的恒常結合才能解決因果的必然聯系性問題。簡單地說,我們經歷一件事情時間久了,次數多了,我們便會形成習慣,看到一件事情的發生自然而然會聯想到另一件事的發生。一旦經驗證實了這些聯想,經驗就加固了我們的心理習慣聯想,使我們確信有某一原因必然產生某一結果,因此就產生了因果關系的觀念。比如太陽出來了,石頭熱了。我們經歷的次數多了,就形成了習慣。認為太陽出來,石頭就會變熱。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是太陽是造成石頭變熱的原因。我們無法去經驗原因,我們只是看到了兩個事實,即太陽出來和石頭變熱。“這種在經驗基礎上,通過聯想而形成的恒常的連貫關系,就是我們通常所稱的因果關系。”
2.休謨因果觀的局限性
休謨對于因果關系的解釋在理性和神學解釋中開辟了一條從“人性”角度出發的道路,但他的解釋把因果關系的基礎最終歸結為人的自然本性或者說是我們心靈的聯想,這無疑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而把科學知識看作是純主觀的知識則使他走向了相對主義。這也是他因果關系思想的局限性所在。
三、結語
總之,休謨的因果觀顛覆了傳統由理性或神學所占據的因果關系解釋學說,從人性角度出發著實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讓我加深了對因果關系的認識,拓寬了哲學思維的視角。不再錯誤的對應因果關系,不盲目相信因果關系的必然性,但也要謹慎對待加以利用。休謨的哲學使我對自己的心靈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既然因果關系來源于我們的習慣,那何不聽從人的本性,回歸心靈把握習慣,用這樣一種哲學的方式去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呢?
參考文獻:
[1]休謨 《人性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0
[2]武麗濤 簡述休謨的因果關系思想《理論縱橫》 2019第8期
[3]徐天興 淺談休謨的因果觀《文化哲學》 2018 第32期
作者簡介:
王霞,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科學技術哲學,科技與社會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