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純淳
摘 要: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是銀行為了迎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落實幫扶中小企業的戰略而采取的全新融資模式。在正式應用以來,這種模式取得了較為優異的成績,但也因實行時間較短而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將針對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及其信用風險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進行詳細研究。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融資;信用風險管理
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是銀行將存在于一條供應鏈中的多個企業化為一個整體,并從整體角度出發,結合供應鏈內部貿易關系,在綜合考量后對某個企業進行融資服務。在這種融資模式中,貿易關系占據了重要地位,在幫助企業降低融資難度的同時,能夠增加授信企業的商業信用,從而實現銀企共贏。
一、當前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相關法律體系不夠健全
在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中主要包含幾個核心因素,分別為三流四體。三流分別指:物流、信息流、資金流,而四體則代指其中的四個主體:中小型企業、銀行供應鏈、核心企業、物流企業。正是因為參與因素亂、主體眾多、業務模式復雜,導致了其管理工作也較為困難,尤其是在立法工作方面。目前,我國在供應鏈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善,并不能完全覆蓋整個行業,從而導致融資模式中很多行為缺乏法律約束,產生法律風險。
2、信息技術應用程度較低
在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中,信息流作為協調供應鏈內部企業關系,促進供應鏈整體協同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一直是供應鏈科學運轉的基礎。只有在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支撐下,供應鏈內部企業才能夠協調發展,供應鏈內部管理工作才能夠穩定展開。信息技術不僅是供應鏈穩定的保障因素,也是供應鏈市場競爭力提升的促進因素。目前,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對信息技術的依賴性還是較高的,只有信息技術不斷的提升才能夠促進融資模式的不斷進步。但是,就我國現狀而言,供應鏈金融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尚無法滿足融資模式發展的需求,既無法實現信息系統的整合,也不能將銀行各業務串聯起來,這將直接影響融資方案的科學性及成本資金獲取的便利性。
3、中介機構監管缺乏力度
在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中,雖然融資行為主要圍繞著銀行而進行,但其經營主體涵蓋的范圍卻較為廣闊。因此,金融中介機構開始介入融資行為,同時金融中介機構監管方面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尤其是監管工作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在面對市場中數量眾多金融中介機構,由于缺乏有力的監管,導致在很多中介機構是無法在融資過程中發揮積極的功能效用的。而當中小型企業面臨融資需求時,面對著質量參差不齊的金融中介機構,如何選擇成為難題。
二、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未來的有效發展策略
1、完善立法工作
在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中存在著諸多法律風險,若長期缺乏健全的法律體系來提供保障,將會導致這一金融模式運行混亂。因此,國家應加快針對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進行立法的腳步,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清晰相關主體的責任,確定第三者對抗條件及債務人對抗條件等信息。另外,不急,法律法規需要盡快建立,各項機制及規章制度也應不斷完善,使相關管理機制能夠聯合起來,形成完整、科學的供應鏈金融法律體系。
2、建設信用體系
信息體系建設在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因為該融資模式主要是通過對供應鏈整體的信用評估來決定投資政策的。而信用體系的建設重點主要分為以下幾點:第一,從企業信息出發,對企業信息進行系統整理。首先需要設立相應的數據庫,詳細收集企業結算的信息,從而保證供應鏈評估工作的有效進行。其次,應支持民間征信機構的工作,積極推動民間征信機構科學化發展,從而保障企業信息收集的準確性及可靠性,為信用評估提供最真實的數據。第二,實現交易過程的全面管控。信用體系的建設需要對供應鏈的信用情況進行準確評估,而這就要求銀行能夠對供應鏈內部的交易實現全面的掌控,并且能夠通過大數據分析、資產抵押、供應鏈控制等手段,從更多維度對供應鏈進行探究,從而保證信用情況收集的準確性。第三,降低銀行在收集產業及企業數據時對企業主動提供數據的依賴性,全面了解供應鏈中產業的實際情況,實現對產業鏈內外數據的整合及交易與非交易數據的整合,從而保持信息體系的獨立性及主動性。
3、強化結算管理
我國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中,債權結算階段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這是由于供應鏈融資模式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所以對于整個結算工作會產生嚴重的影響。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對于信用體系的建設極為不利,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發展也受到了阻礙。由此可見,強化結算管理是未來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發展的必然選擇。政府要對此給予充分的重視,以合同條款的方式對交易雙方進行約定,確保交易雙方能夠按照合同條款來履行職責,盡可能的使結算與支付階段的不確定性有所降低。另外,可以以電子票據為核心,對網絡渠道的資金籌措進行約束,鼓勵企業可以在融資上選擇這一渠道,進而使企業能夠培養良好的商業習慣和商業信用。最后,為了使供應鏈融資模式能夠正常運行,需要設立相應的懲罰機制,對交易過程中的優勢一方進行行為約束。
三、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管理措施
1、建立信用評分制度
由于中小型企業是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的主要客戶群,所以我國在信用風險管理上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采取信用評分制度,細化中小型企業的信用等級,使風險管理工作更加準確有效。通過對中小型企業的信用進行評級,商業銀行就可以根據企業的層次不同來進行貸款申請處理。通常情況下,中小型企業在申請貸款時,銀行需要調查企業的預期損失、不良貸款率以及風險集中度等一系列信息,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判斷企業的信用情況。
2、優化信貸業務流程
在信用風險管理上,企業的信用評估固然重要,但是信貸業務的辦理在供應鏈金融融資上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當前信貸業務的辦理流程過于僵化,這樣僵化的辦理方式,無論對于銀行還是對于企業來說都是不利的,優化業務流程,提高業務辦理效率非常關鍵。
例如,在營銷上,銀行可以將企業信息與信用評級制度進行結合,通過評分對企業進行篩選,降那些信用情況良好、供應鏈運營情況正常的企業列為重點營銷對象,銀行還可以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融資方案,使企業得到個性化的服務。
3、調整信用管理策略
近些年來,我國中小型企業實現了迅速發展,供應鏈金融的客戶群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客戶群體的特征上,為了能夠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信用風險的相關策略要進行及時的調整。
例如,在貸款模式上商業銀行需要作出調整。因為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很多中小型企業的信用意識逐漸增強,無論在素質和規模上都有了較高的提升,銀行在貸款模式的選擇上,需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判斷。如果企業的信用度較高,供應鏈經營較好,銀行則可以適當放寬額度和期限,為其提供更好的幫助;相反,如果企業的信用度較低,供應鏈經營較差,銀行也可以采取一些的有效措施來控制風險。
總結:總而言之,在未來中小型企業融資業務的發展道路上,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勢必會成為一種重要途徑,盡管當下供應鏈金融在融資與信用管理上面臨著諸多問題,但相信通過法律機制的構建,業務流程的完善,貸款風險的管理等策略的實施,供應鏈金融會得到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方志,蘇國強,王曉彥.供應鏈金融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價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7(12):34-43.
[2]張金蕾.供應鏈金融背景下融資模式與風險管理研究[J].現代國企研究,2017(8):176-177.
[3]田美玉,何文玉.供應鏈金融融資模式下中小企業信用風險評估———以汽車行業實證研究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6,35(6):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