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昊 信天旗
摘 要:本文對中國的建筑材料的發展歷史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將其分為原始階段、傳統材料階段和綠色智慧型材料階段,并簡單介紹了我國建筑材料的應用情況。同時,本文順應我國環保化、智能化的建筑理念,對我國建筑材料的發展前景做了一些分析。
關鍵詞:建筑材料;發展歷史;前景
1.建筑材料概述
建筑材料就是構成建筑物的各種材料,是開始建造建筑物之前必須準備的材料。建筑材料的發展與科技進步的關系十分密切,科技與生產力是推動建筑材料發展的動力。隨著時代的變遷,建筑材料分化出不同的發展階段,本文將建筑材料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原始階段,傳統材料階段以及綠色智慧型材料階段。
2.原始階段
該階段的時間為20世紀前。在這一階段,以我國現存的各種古建筑來看,建筑物主要為木結構,磚石結構,建筑材料十分原始,多為木材,石塊。這些建筑材料具有易于就地取材,便于加工成型的特點。以木材為例,以木材為材料建成的建筑物空間較大,質量相對較輕,抗震性能相對較好,以及木材所用的樹的種類跟建筑物所在地區的植被有關,便于因地制宜,但木結構易受侵蝕與生物干擾,木材之間的連接也比較麻煩。總之,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建筑材料雖有燒制的各種磚類等人工加工或合成材料,但總體上建筑材料的使用較為原始,所使用的材料也較為單一。
3.傳統材料階段
3.1概述
該階段的時間為20世紀初21世紀初。在該階段,中國的建筑材料開始逐漸與世界接軌,建筑材料從原始的木材、石塊,轉變為鋼筋、水泥為主的建筑材料。這是因為隨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富強,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得到了大力推動,所以,在這一階段我國的建筑材料行業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傳統建筑材料可分為:無機材料,有機材料和復合材料。其中最常用的就是鋼筋混凝土材料。這一階段的建筑材料與原始階段的建筑材料的主要區別有:生產更加機械化,科學化,管理化;有更多的科學理論支撐;性能更加優越,功能呈現綜合性的特點。
3.2傳統建筑材料舉例
3.2.1混凝土
混凝土是如今生活中最初可見的建筑材料,它是由膠凝材料,水和粗、細集料按適當比例配合、拌制而成的拌合物,經過一定時間硬化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種類繁多,按所用膠凝材料種類不同可分為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瀝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1]。混凝土材料具有便于取材,價格便宜,生產工藝簡單,抗壓性能好等特點,且能與鋼筋因相互的粘結力共同受力,故如今大多數建筑物都采用鋼筋混凝土這一建筑材料。
3.2.2鋼材
鋼材除與混凝土搭配外,型鋼、組合鋼等鋼材構件還能用于建設鋼結構建筑物。鋼結構建筑物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因為它具有強度高、質輕、可靠性高、密封性好、抗震性能好、工業化程度高等特點[2]。同時,鋼筋混凝土材料在建筑物報廢拆除時,因很難對鋼筋混凝土進行回收再利用,而鋼結構建筑物對鋼材的回收較有利,所以鋼結構建筑物的環保性也比較強。如鳥巢就是我國非常著名的鋼結構建筑物。
4.綠色智慧型材料階段
4.1概述
該階段的時間為21世紀初至今。為順應新時代中國的發展,我國對建筑材料的要求更加嚴格。如今我國正在大力推行環保節能理念,以及科學智慧生產等,同時,在目前建筑材料的研究領域,高性能、綠色型、功能性建筑材料的研究正在密切進行。因此,我國建筑材料的這一階段,可稱之為綠色智慧型材料階段。
4.2綠色智慧型材料舉例
4.2.1綠色節能材料
綠色節能材料的種類有新型的節能保溫環保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各種環保涂料等,這些新型的材料將會完全替代外墻磚 、砂石料等傳統的施工材料。將各類綠色 建筑節 能新材料運用到綠色建筑中,不僅僅可以減少投入的成本,還可以實現對工業廢物的資源 轉換和循環利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對促進城市經濟的可持續性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3]。
4.2.2再生混凝土
再生混凝土是是指將廢棄混凝土塊破碎、分級并按一定的級配混合后形成的骨料, 而將利用再生骨料作為部分或全部骨料配制的混凝土, 也稱為再生骨料混凝土[4]。再生混凝土的研究有利于解決混凝土材料回收再利用難的問題,體現了環保節能的理念。但再生混凝土的一些性能可能略弱于普通混凝土,且其運用范圍仍有限,目前,我國的再生混凝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4.3綠色智慧型材料的智慧體現
綠色智慧型材料不僅追求綠色環保,還重視在生產建筑材料時的智能化。目前,建筑材料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監控、施工智能化發展是建筑材料研究領域的一大方向。通過智能算法、數值仿真等現代化手段,能夠對建筑材料的生產過程進行更好的監控,使建筑材料的性能更加優越、更能符合建筑物的需求。
5.結語
綜上,通過對我國建筑材料發展歷史的分析,可將其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各有特點,總體上是進步的、更現代化的。對于未來,綠色的、智慧的建筑材料將會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同時,綠色智慧型建筑材料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還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和努力,故我國的建筑材料行業還將繼續向前向好的方向前進。
參考文獻:
[1]蘇達根.土木工程材料.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6-77.
[2]沈祖炎,陳以一,陳揚驥,等.鋼結構基本原理.第三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8:1-2.
[3]韓保恒.綠色建筑節能新材料的未來發展方向探討[J].中國標準化,2019(20):51-52.
[4]孫巖,孫可偉,郭遠臣.再生混凝土的利用現狀及性能研究[J].混凝土,2010(03):105-107.
作者簡介:
楊晨昊(1998-)男,漢族,河南省開封市,學生,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專業
信天旗(1999-)男,漢族,吉林省長春市,學生,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