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晚萌
摘 要:在法官的職業活動中,法官職業倫理是法官必須遵從的一項基本準則與行為依據。可以說,它特有的屬性是社會屬性、法律屬性以及權力屬性。忠誠于法律是法官職業倫理的第一要素,司法獨立、公平正義以及廉潔奉公是法官的追求。在司法實踐中,司法的不確定性常常會對法官執法產生負面影響,法官的職業倫理最終的目標就是要克服其消極影響。縱觀我國的現實情況,法官職業倫理的缺失影響了我國法治前進的步伐,需要從各個方面予以完善。本文通過對王林清偷卷案的解讀,來分析當前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的缺失與完善。
關鍵詞:法官;職業倫理;法官責任制;司法公正;職業道德
一、法官職業倫理的概述
(一)法官對國家頒布的法律的認知、理解
第一個環節就是法官對國家頒布的的法律的認知與理解。這同樣也是法官進行審判行為的前提。國家的法律成為法官進行審判行為的客觀依據,在對法律認知與理解的過程中就涉及到法官職業倫理問題。法官對于國家法律的“態度”正是法官職業倫理的重要體現。雖然法官需要在理性的認知和理解中完成對國家法律的認識,但是法官如何看待法律就成為法官職業倫理的領域。由于法律是國家共同體的行為準則,具有神圣性,也就是國家法律所擁有的至高無上性,是國家尊嚴的象征。法官首先應該確立正確的倫理觀,而正確的倫理觀也就體現在對于國家法律的尊重。其次,雖然法律是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的工具,但是法律的工具性是法律使用價值的的體現,所以法官應該把法律作為一種“法律信仰”。
(二)法官對涉嫌違法行為事實的“審查”和“認定”
對涉嫌違法行為事實的“審查”和“認定”是法官職業的第二個環節。在實際的司法實踐中,只有出現了涉嫌違法的行為,法官才會對這樣的行為加以審查,這也是由司法行為的性質決定的。在對當事人行為事實的認定過程中就包含著法官的職業倫理。法官如何核實行為事實就涉及到法官對該行為的“價值立場”問題。法官在核實行為事實的過程中,不僅考察法官的能力和技術,更重要的就是法官的“價值立場”。就比如,一個擁有高技能的偵查人員,并不一定是一個價值觀正確的人。同樣,對于法官來說,認定事實的能力與法官的價值觀不是一回事。只有法官的“價值立場”是正確的,在其復原行為事實的過程中才不會帶有某種偏見。由此可見,在對行為事實的認定過程中,法官需要以職業倫理作為認定行為事實的主觀價值依據。
(三)法官對審判中自由裁量權的把控
審判是法官職業的第三個環節。把涉嫌違法的具體行為歸攝到國家已經頒布的普遍性法律之下的判斷活動就是法官審判的實質。一方面,由于法律是普遍性的規定,且其自身具有局限性而不能徹底完美;另一方面,對當事人事實行為的解釋又是開放的。所以給法官留下了一個開放的空間。而法官是否能夠遵從職業倫理的要求成為法官把普遍的法律與具體的行為事實結合起來的主觀維度。在司法實踐中,很多時候,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法律都給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如果法官只是從自身的喜好與偏見出發,那么自由裁量權就會成為破壞法律的正當理由,此時就需要職業倫理來約束法官的行為。
二、在司法實踐中法官職業倫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對王林清偷卷案的不斷深入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在司法實踐中,法官的職業倫理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王林清一方面帶有對工作單位的不滿情緒,另一方面還有自己不想別人參與的私心。這些心理活動都有違法官職業倫理的規定。從王林清身上我們可以看出,法官自身職業道德素養不高,同時在面對職業道德困境時無法做出正確的道德選擇。另一方面法院內部的監督機制有待提高。
(一)缺失“人”“案”分離機制
西方國家在處理法官司法過錯時采取“人”“案”分離機制,也就是分別適用法官懲戒程序和案件訴訟程序,它的目的就是為了保持司法體系的公正。但我國并沒有采取此種機制,法官應當努力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合理行使裁量權,保障司法公正亦是法官職業倫理的內容。[1]違反了這種規定即是對職業倫理的違反,這也是法官錯案責任與職業倫理責任重合的原因。
(二)缺乏具體明確的判定標準和懲戒措施
我國關于法官職業倫理的規范雖然很多,但是當法官違反職業倫理時的具體懲罰機制并沒有明確的規定。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關于法官職業倫理的懲戒問題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制度,而且設置了被懲罰法官的申訴和救濟渠道。[2]我國司法委員會的職責并非審查法官所做出的判決,而是對法官的行為舉止進行批判。首先,我國法官職業倫理的內涵界定不清,沒有對法官職業倫理給出明確的限定,[3]現有的規定形式混亂。其次,法官職業群體認同感缺失,法官職業群體認同感和榮譽感的缺失導致法官對于職業倫理的遵守并不是來自內心的自覺,而是外在的強制。再其次就是法官職業倫理責任制的缺失。在法官職業倫理責任制之下,法官在案件審理和裁判過程中實施的不當司法行為也不再成為追責對象,真正成為追責事由的是法官有違法官職業倫理規范的不當行為。[4]
三、法官職業倫理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法官職業倫理規范體系
完備的法官職業倫理規范體系是法官職業倫理約束機制良好運行的制度保障。首先,應該在形式上建立協調統一的倫理規范。在原有的形式混亂、內容重復、類型繁雜的規范的基礎上進行梳理,制定統一的標準。其次,建立全國法官懲戒委員會,明確統一的懲罰標準。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王林清這樣的法官出現。
(二)完善法官職業共同體建設
首先,在法官的準入標準和選拔途徑方面應該有嚴格的限制,應該逐步建立法院體系的任用機制,逐步擺脫對公務員招錄的參照。其次,在法官的管理與考核方面,應該注重法官職業與道德素養的培育與提高,這也是法官職業倫理能否良好運行的關鍵。最后,應該完善法官職業的保障制度,這樣能增強法官的職業認同感,王林清對單位產生了不滿情緒,導致他偷走案卷來泄憤,這正是體現了對職業的不認同。
(三)建立法官職業倫理責任制
法官倫理責任制的建立并不意味著現有的法官錯案追究責任制將被推翻,可以借鑒英美國家的“人”“案”分離機制,但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們并不能完全借鑒吸收,可以通過媒體輿論與社會公眾等外部監督來規范法官行為,通過完善內外監督模式來促進法官職業倫理的運行。
四、結語
我國正在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法制道路,法官在法治建設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發揮著強有力的作用,法官正確發揮作用需要法官職業倫理作為其思想引導。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像王林清這樣的法官在職業活動中做出錯誤的職業倫理選擇,同時也說明了我國職業倫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這嚴重影響我國法治的發展進程。目前來講,我國對于法官的職業倫理的規定雖然很多,但是缺乏統一明確系統的規定,這就導致法官的職業倫理運行存在障礙。不斷地完善法官的職業倫理是建設法治中國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結合時代發展的新特色和建設中國法治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3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準則》(法發[2010]53號).
[3]譚世貴.中國法官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554—555.
[4]王申.從“法官集體嫖娼事件”看司法倫理規范建設的重要性[J].法學,2013,(8):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