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隨著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的國有企業的發展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局面。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從現在到建黨一百年時,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等攻堅戰”的要求,讓我們在明確了肩負歷史責任的同時,也對經濟工作中的風險管理有了更為清晰和準確的認識。在財政部等部委早些年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就指出了應對企業內部控制給予高度重視,包括風險識別、分析、應對和控制等風險管理相關內容。因此,在貫徹黨中央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審計監督要求的過程中,如何把風險管理與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進行審計理念創新,成了國有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一個新的探索方向。
關鍵詞:風險管理;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思路探析
0引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國有企業的發展空間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同時也面臨著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面臨的經營風險也越來越復雜化,因此很多國有企業的管理者認識到在風險管理視角下提高內部控制水平的重要性。
1基于風險管理的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客觀需求
1.1國家宏觀政策層面的要求
2014年10月9日,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國發[2014]48號文)中提出:“要加大對經濟運行中風險隱患的審計力度,積極提出解決問題和化解風險的建議。”國務院國資委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央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通知》(國資發評價[2016]48號)中明確指出:“中央企業要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風險預判方面的能力和作用,促進企業健全風險防控體系”。2018年5月23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針對如何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更好發揮審計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加大對經濟社會運行中各類風險隱患揭示力度”。通過上述簡要摘錄,我們不難看出黨中央、國務院在國家治理層面對審計,尤其是國企的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方面提出的明確要求和給予的高度關注。
1.2審計業務管理層面的規定
審計署于2018年1月12日以第11號審計署令發布了新修訂的《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取代了2003年以第4號審計署令發布的舊版本,其中對內部審計職責范圍作了進一步拓展,特別是在內部審計的定義中將監督范圍拓展至“內部控制、風險管理領域。”審計署同日發布的《關于加強內部審計工作業務指導和監督的意見》(審法發[2018]2號)中也明確要求各級審計機關在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指導監督制度時“要強化內部審計在防范風險方面的積極作用”;在加強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業務指導時“要引導被審計單位內部審計堅及時發現權力運行中存在的重大風險隱患等問題。”
2現存風險管理不足之處研究
2.1風險管理意識太過淡薄問題
通過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可以看出很多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和內部工作人員所形成的風險管理意識都太過淡薄、不夠強烈,這是對企業開展和推進風險管理工作造成嚴重影響的重要因素。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力資源是標志當代企業競爭力強弱的一個核心因素,企業中上到工作計劃的制定,下到工作的具體執行都離不開人,因而應該對這一人為因素給予高度重視。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很多企業不夠重視內部控制管理工作,風險管理內控制度成為了一個擺設、過于形式化,很多工作人員出于簡化工作流程和節省精力的原因,繞開內部控制執行手頭任務,對相關本需要嚴格遵守與執行的內部控制制度持敬而遠之的態度。最終使企業的財務上和業務上的實際運行中存在很大的漏洞,對企業的后續發展和進步極其不利。
2.2風險管理內控體系不夠完善問題
建立內部控制的工作開展前,一系列詳細的計劃和步驟的制定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事項。除此之外,還需要做好分析與評估風險這項重要的前期準備工作,因此可以看出內部控制建立在一個堅實的基礎上,僅憑借主觀意愿隨便建立是遠遠不行的。但是現如今很多國有企業在分析和評估風險的工作中呈現出專業性極其缺乏的特點,所以辨識現存風險的能力比較低,評價和預警風險的兩大機制不夠健全。尤其是處在一個金融衍生產品發展程度高的二十一世紀,比如支付寶、網絡付款等衍生產品所帶來的風險層出不窮。但是企業卻沒有對這類風險給予應有的重視,存在防范風險的能力不足問題,隨之而引發的法律方面和財務方面的風險是不可預測和估計的,給國有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阻礙其發展和進步。
3基于風險管理的國有企業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思路優化措施
3.1全面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在國有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首先要優化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立相關的崗位責任制,確定各級管理人員在內部控制體系建設中的具體職責。企業高層管理人員要不斷強化自身內部控制意識,積極獲取整合各個部門對企業運營發展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制定發展建議,全面評估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以及經營現狀,盡早預警風險,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其次,要建立科學有效的溝通系統,管理人員要提高對溝通重要性的認識,溝通是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生命力所在。要針對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依照企業發展現狀建立完善的溝通系統,保障企業內部多項信息能及時傳遞,促使各個部門在工作開展過程中能相互協調、配合,借助信息系統的應用,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基于溝通系統的合理應用,強化內控部門與管理部門之間的協作交流,對內部風險問題合理識別,為管理人員提供更有借鑒意義的建議。最后,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要建立更加和諧的環境氛圍,強化內控管理活動與企業發展活動之間相互協作。管理部門要從風險管理角度出發,全面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對內控環境合理建設,全面激發人員工作積極性,保障內控工作全面開展。
3.2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
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方面建立防范風險的機制。首先,風險管理機制的完善性對財務工作會計是是否重要的,因此國有企業要通過宣傳的方式提高內部控制人員防范風險的思想意識,提高防范和分析風險的能力,及時的發現和預測出實際工作中潛在的財務風險;其次,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人員需要在實際工作中對財務風險的規律進行總結,采用合理的方法來轉移風險,防范風險的機制需要根據外部市場環境的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這樣才能防范風險機制的有用性才能夠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創新內部控制評價方法。內部控制評價的方法直接關系到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完善性,現代經濟是信息化的時代,因此國企就要充分的利用互聯網的先進技術來對內部控制評價方式進行創新,由于一些國有企業的業務量較大,加大了國企財務管理的難度,國有企業的管理者要積極的應用互聯網平臺創新內部控制評價方式,構成全員共同參與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同時國有企業要對內部控制評價流程進行不斷的完善,需要把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量化之后,再錄入到信息化系統當中去,對國企風險進行動態的管理;需要對互聯網平臺進行定期的維護,這樣可以保證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安全完整性。國有企業只有根據時代變化的需要,對內部控制評價的方法進行不斷的創新,這樣才能內部控制評價質量和效率才能夠得到大大的提升。
3.3落實風險管理評價活動
企業要建立專業的內部控制監管機制,通過整合內部監督部門,保障行政權力能形成合力,提升監管價值。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相關監管部門要強化對企業各個環節的監督管理,做好針對性檢查,檢查范圍要做到全覆蓋。通過對內部控制檢查,形成相應的評價報告,從而提升企業風險控制的能力和水平。其次,要做好企業外部環境監控,通過對外部環境的監控以及未來趨勢的判斷,保障企業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實現健康高質量的發展。對日常經營發展過程內部控制人員進行監管與評價,對內部審計全面監控。在外部審計中,要針對內部監控存在的各項問題擬定針對性整改建議,促使風險管理穩定運行。風險的產生不受控制,但是管理部門要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范圍內。在風險評估中并不是被動地設定風險預防控制對策,而是對風險精確識別、評估,分析風險之后進行預防。
3.4對于分公司類型采用基于中期績效理念分析的風險分擔管理思路
分公司類型特點決定了它在風險與收益的權衡過程中更傾向于收益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也就是說它更關注一個考核周期或一個戰略階段內的績效完成情況,我們也可以稱之為中期績效,這個時候做風險分析時往往會充分考慮分公司在較近的生命周期中大量的經營、生產、財務等考核數據,通過這樣大數據分析的方法去尋找一個周期內風險與收益的最穩定平衡點,即通過業務外包、保險兜底等分擔方式,將風險穩定地控制在平衡點可承受范圍之內。用這樣的風險預警管理思路來梳理分公司類型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思路時,就會發現內部審計部門應把工作重心放在分公司盈利能力變動趨勢上,通過對分公司若干年考核指標的綜合分析和趨勢對比結果,全面評價分公司穩定的績效實現成果及風險管控措施有效程度,并對其經濟責任進行綜合評判。
4結語
用這樣的風險承受管理思路來梳理子公司類型經濟責任審計項目思路時,就會發現內部審計部門應把工作重心放在子公司戰略規劃實現程度及創新目標完成效果上面,通過對子公司貫徹落實母公司重大戰略布局、科學制定子公司戰略規劃、創新體系建設及未來市場培育等方面的綜合考核,全面評價子公司創新戰略的實現成果,并對其經濟責任進行綜合評判。
參考文獻:
[1]時現.最新發布的《審計署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的特點分析-基于修訂前后比較的視角[J].中國內部審計,2018,(3):4-7.
[2]葉曉鋼.構建容錯糾錯機制的審計思考[J].中國審計,2018,(2):55-56.
[3]孟華.國有企業內部巡視與審計如何有機結合[J].審計觀察,2017,(3):34-36.
[4]朱方偉,宋昊陽,王鵬,等.國有集團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選擇[J].南開管理評論,2018,(1):75-87.
[5]周律俊,方道偉,郭燕杰,等.大數據審計在建筑企業風險防控中的應用探索[J].湖北內部審計,2017,(3):6-12.
[6]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等.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Z].2007-03-02.
作者簡介:
吳文成,男,漢族,就讀于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