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花 張冬立 趙永辰
【中圖分類號】R826.62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136-02
緊張性頭痛(tension headache, TTH)是最常見的一種頭痛類型,其發病率約占門診頭痛患者的半數。臨床上西醫治療緊張性頭痛多數以對癥及結合物理療法,效果往往并不滿意。現將1例中藥湯劑大柴胡湯治療緊張性頭痛的病例進行匯報,并結合臨床文獻資料,對其進行討論。
1 臨床資料
1.1 病史 患者,男性,51歲。主因間斷性頭痛3年,加重半月入院。患者于3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間斷頭痛,疼痛部位、性質不定,程度不重,尚可耐受,伴頸部不適,未規律治療,可自行緩解,半月前頭痛明顯加重,疼痛部位不定,多為脹痛,癥狀時輕時重,嚴重時伴汗出,無肢體麻木無力,無惡心、嘔吐,無飲水嗆咳,無意識障礙及抽搐,無二便失禁,無發熱、寒戰,無意識障礙及抽搐,就診于易縣縣醫院,當地頭顱核磁提示腔隙性腦梗死(未見報告),給予針灸及輸液治療(具體藥物不詳),針灸后1-2小時頭痛可明顯減輕,但反復發作,為求進一步診治遂就診于河北大學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科。
1.2 輔助檢查 頭顱頸椎CT:1.右側基底節、放射冠、左側島葉腔隙灶 2.頸椎輕度骨質增生 3.C3/4、C4/5間盤輕度突出。化驗血常規:白細胞10.69*10^9/L 紅細胞4.12*10^12/L 血紅蛋白125g/L;ANA兩項正常;安卡、抗心磷脂抗體陰性。腰椎穿刺:腦脊液壓力180mmH2O;腦脊液常規未見異常;腦脊液未發現抗酸桿菌;腦脊液生化:葡萄糖8.9mmol/L。頭顱MRI+MRA+MRV:1.皮層下多發變形灶 2.左側上頜竇、右側篩竇炎 3.右側大腦前動脈A1段缺如,考慮發育所致 4.頭顱MRV未見異常。
1.3 查體 神經系統查體:神清語利,雙側瞳孔正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雙側眼球各向活動范圍正常,無眼震,伸舌居中,四肢及軀干深淺感覺檢查正常存在,四肢肌力、肌張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頸軟,無抵抗,克氏征、布氏征陰性。
1.4 診斷及鑒別診斷
1.4.1 診斷
中醫診斷:頭痛(少陽陽明合病)診斷依據:根據患者以間斷頭痛為主要表現,伴夜寐差,發作時伴汗出,大便干,查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支持診斷。
西醫診斷:緊張性頭痛,根據患者以頭痛為主要癥狀,平素夜間睡眠差,情緒較緊張,發作時伴有頸部不適,呈僵硬感,不伴有惡心、嘔吐,疼痛部位不定,根據頭顱核磁等檢查結果未提示明顯陽性資料,綜上支持緊張性頭痛診斷。
1.4.2 鑒別診斷:
1)腦膜炎:該病多以頭痛為主要表現,伴或不伴有發熱,但患者查體腦膜刺激征陰性,且發病前否認發熱、感冒、腹瀉等感染病史,入院后腰椎穿刺腦脊液化驗未見明顯異常,綜上不支持腦膜炎診斷。
2)偏頭痛:本病多見于中青年和兒童,頭痛位置一般為單側顳額的眶部,頭痛性質表現為搏動性跳痛,常常伴有惡心、嘔吐癥狀,頭痛發作為陣發性,發作前可先有視覺障礙,綜上不支持偏頭痛診斷。
3)叢集性頭痛:該病發病和下丘腦功能障礙有關,發病位置亦多為單側顳額的眶部,嚴重者可波及整個頭部,呈密集性,疼痛程度劇烈且無先兆,發作迅速并可突然停止,每次發作歷時數十分鐘至數小時,并可連續數天至數周,而緩解期可長達數月至數年之久,綜上不支持叢集性頭痛診斷。
1.5 治療 西醫治療: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活血通絡、天麻素膠囊平肝潛陽、佐匹克隆片改善睡眠質量。中醫治療:中醫診斷頭痛,辨病為少陽陽明合病,給予大柴胡湯加減治療,具體處方如下:柴胡20g 黃芩15g 姜半夏12g 大黃15g 枳實20g 白芍20g 大棗6個 連翹20g 蒼術30g 生薏米20g 白豆蔻20g 5劑 水煎服 日1劑 早晚分服。5劑中藥湯劑治療后患者頭痛完全消失。
2 討論
2.1 臨床表現 緊張性頭痛在過去時被稱之為收縮性頭痛、神經性頭痛、精神性頭痛、壓力性頭痛等,常與精神障礙和心理因素有關系,不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可伴有頸項部僵硬感,頭痛是持續性、波動性和陣發性的,在原發性頭痛當中緊張性頭痛的發病率最高,國際頭痛學會根據進展性頭痛的發作頻次、部位、加重和緩解因素把緊張性頭痛分為四類:1.偶爾性緊張性頭痛,發作次數少于10次,平均每月不到1天,每年少于12次,一次30分鐘到7天;2.頻發性緊張性頭痛,發作次數至少10次以上,持續3個月以上,每月1到14天,每年頭痛時間大于12天小于180天;3.慢性緊張性頭痛,頭痛持續3個月以上,每個月超過15天,每年超過180天,每次持續時間較長;4.有可能的緊張性頭痛,這類頭痛特點符合緊張性頭痛的特性,但是病人無法描述清楚,所以歸為此類。
2.2 病因病機
2.2.1 臟腑辯證 屬中醫學“頭痛”、“頭風”、“腦風”范疇,首見于《內經》,在《素問·風論》中描述了“首風”與“腦風” 的臨床特點,并指出了內傷與外感是導致頭痛發生的主要原因。如在《黃帝內經素問直解》[1]中提到: “以水灌頂曰沐,沐則發竅開,新沐中風則入頂之門戶,而為首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其又在《素問·五臟生成論》中指出“諸髓者皆屬于腦,諸髓者周身血氣凝聚之精髓也,腦為髓海,故諸髓者皆屬于腦,足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陽、巨陽,甚則入腎”[2]。
2.2.2 六經辯證
六經辯證則主要涉及《傷寒論》這一經典論著。其中少陽病指以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原文主要為: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傷寒論》中原文為: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傷寒三日,陽明脈大”;“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2.3 大柴胡湯湯解
大柴胡湯的經典論述,《傷寒論》云: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 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金匱要略》云: “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綜上所述,大柴胡湯治療的關鍵癥狀主要包括:郁郁微煩、目眩、熱結在里等。本病例患者體現在少陽病的主要癥狀可概述為:口苦、頭痛、不欲飲食、心煩、脈弦,頭痛則理解為目眩的延伸表現。體現在陽明病的主要癥狀則表現為:大便干,汗出、舌紅,苔黃膩等方面。故分析該患者為少陽陽明合病,根據《傷寒論》六經辨證應運用大柴胡湯治療。
參考文獻
[1] 何永,馬君,何敬華.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34-35.
[2] 李遷, 丁硯兵. 凃晉文教授治療痰濁頭痛的經驗總結[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 2015, 36(11):5-7.
[3] 趙金鐸.中醫癥狀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