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紅
【摘 要】 目的:分析護理干預措施在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導致靜脈炎中的效果。方法: 抽取在2017年4月-2019年4月間在我院行靜脈留置針治療的44例新生兒作為本研究的被選取對象,根據患兒入院治療時間的不同將所有被選取對象分為觀察組(22例)與對照組(22例)兩組,其中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則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比較兩組被選取對象的靜脈炎發生概率和患兒家屬滿意度。結果: 兩組被選取對象的各項觀察指標數據經統計學軟件驗證發現,觀察組22例被選取對象的靜脈炎發生率要低于對照組(P﹤0.05);且對照組22例患兒家屬的滿意度也低于觀察組,P﹤0.05。結論: 對行靜脈留置針的新生兒進行預見性護理,能夠通過對靜脈的出現原因進行預見性的針對護理,從而有效的降低靜脈炎的發生概率,護理效果顯著,且患兒家屬的滿意度也較高,具有極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新生兒;靜脈留置針;靜脈炎;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166-01
靜脈留置針是一種臨床上較常見的靜脈治療器械,是利用不銹鋼針芯將軟外套置于患者靜脈血管中的輸液手段。該治療方式在新生兒治療過程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緩解患兒的痛感,降低患兒家屬的焦躁情緒,有利于新生兒治療依從性的提高和醫護人員工作量的減少,對于臨床治療的順利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與作用。但有研究報表明,靜脈留置針在新生兒治療過程中的應用,會導致患兒出現靜脈炎,不僅提高了治療難度,還會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影響[1]。因此,如何有效的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后靜脈炎的發生率便十分重要。為此,本文采用分組比較的方式探究護理干預措施對于新生兒靜脈炎發生率降低方面的效果,研究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44例在我院行靜脈留置針(2017年4月-2019年4月)的新生兒患兒作為本研究的被選取對象,根據患兒就診治療時間的不同將所有被選取對象分為觀察組(22例)與對照組(22例)兩組。對照組中,男14例(63.64%)、女8例(36.36%);年齡9-27d,平均年齡(18.76±3.94)d。觀察組中,年13例(59.09%)、女9例(40.91%);年齡8-27d,平均年齡(18.25±3.96)d。利用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數據進行驗證比較發現差異較小,P>0.05,符合本研究中各項觀察指標的比較標準。
1.2 方法 對照組22例患兒應用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其中包含留置針的正確選取、常規穿刺、輸液速度控制和合理消毒等措施。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觀察組22例被選取對象預見性護理干預措施。首先,再予以患兒留置針穿刺前應當詳細的向患兒家屬進行相關健康知識的宣教,緩解患兒家屬的緊張與焦躁心理,安撫患兒的家屬的負面情緒,促使患兒家屬能夠對患兒進行安撫,便于留置針穿刺的順利施行。同時,在穿刺開始前護理人員應當對患兒進行安撫,通過播放音樂與做游戲等方式對幫助患兒平穩心率、血壓和呼吸頻率,緩解患兒的交感神經緊張現象。其次,護理人員應當對穿刺位置進行選擇,一般情況下應當選取頭皮位置或較粗的上肢靜脈進行穿刺,以降低穿刺失敗概率。并且,在進行穿刺前護理人員還應當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其中包含針具規格準備和消毒等措施,降低患兒的靜脈炎發生概率。最后,護理人員應當做好靜脈炎預防工作,在穿刺后的輸液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當對患兒身體的外在表現進行嚴密監控,一旦患兒的穿刺部位出現紅腫或輸液滲透等癥狀要及時停止輸液,并重新建立靜脈通路。同時,在對患兒進行身體清潔時,應當避免留置針位置沾水,在身體清潔前應當利用保鮮膜等密封性良好的器具對留置針位置進行包裹,降低靜脈炎的發生概率[2]。
1.3 評定標準 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靜脈炎發生例數,歸納總結后進行統計學軟件驗證比較。
在所有患兒出院時由其監護人進行滿意度的調查,該調查表滿分25分,分數越高表示滿意度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軟件版本為SPSS 21.0)對兩組被選取對象的靜脈炎發生率和家屬滿意度等觀察指標數據進行驗證處理,利用%表示靜脈炎發生概率,以(x±s)表示平均家屬滿意度評分,利用n(組員例數),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意義。
2 結果
2.1 患兒治療期間靜脈炎發生概率組間比較 觀察組22例被選取對象在治療期間有1例(4.55%)患兒出現靜脈炎癥狀,對照組則有8例(36.36%)患兒出現靜脈炎。觀察組患兒的靜脈炎發生概率要低于對照組,X2=5.0286、P=0.0249。
2.2 患者出院時家屬滿意度組間比較 對照組22例患兒的家屬滿意度評分為(19.47±1.56)分,觀察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評分為(23.06±0.93)分。對照組患兒家屬的滿意度平均要低于對照組,T=9.2714、P=0.0000。
3 討論
新生兒患者因其年齡過小,尚缺乏足夠的自我控制能力,這便導致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易出現哭鬧等情緒狀態,影響治療的順利開展,不利于患兒的治療。因此,在對新生兒患者治療過程中常應用靜脈留置針,以避免重復穿刺血管對患兒造成痛苦,影響臨床治療的順利展開。但是,臨床研究發現,靜脈留置針的應用會提高患兒并發靜脈炎的概率,影響患兒的臨床治療,還會威脅患兒的生命[3]。為此,本研究將探究不同護理干預措施在降低行靜脈留置針患兒靜脈炎發生率方面的效果。臨床研究發現,皮膚或器械消毒不規范、穿刺位置選取不合理、重復使用同一留置針和留置針位置沾水等因素是導致患兒出現靜脈炎的主要原因[3]。本研究中預見性護理措施的施行,便是通過對上述致靜脈炎主要因素進行預見性的護理預防,從而有效的降低了患兒出現靜脈炎的概率,且患兒家屬的滿意度也較高(P﹤0.05)。這一研究結果與陳婷婷等的研究一致[4]。
參考文獻
[1] 胡曉倩.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導致靜脈炎的護理研究[J].養生保健指南,2019(5):148.
[2] 李殊娜.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導致靜脈炎的護理干預[J].醫藥前沿,2018,8(26):301-302.
[3] 許雪萍.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導致靜脈炎的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36):127,130.
[4] 陳婷婷.降低新生兒靜脈留置針導致靜脈炎的護理干預[J].健康大視野,2018(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