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摘 要】 目的:通過對比分析的方式對病毒性肝炎血常規及生化檢驗的臨床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選取了我院于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間確診出的病毒性肝炎患者4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病毒性肝炎患者劃分到觀察組,另外選取健康的體檢人員48例,將其劃分到對照組,通過兩組之間血常規及生化檢驗的數據對比,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常規及生化檢驗結果與正常人有何差異。結果: 通過對比發現,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其血常規中血小板(PLT)、白細胞計數(WBC)以及中性粒細胞的數值要低于正常人,而淋巴細胞的數量要多于正常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生化檢驗結果也與正常人有著明顯的數據差異(P<0.05)。結論: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可以得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常規及生化檢驗的指標變化規律,可以為臨床診斷工作提供數據參考,進而有利于幫助臨床診斷工作提升診斷的準確性。因此,血常規及生化檢驗在臨床應用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值得加以推廣及應用。
【關鍵詞】 病毒性肝炎;血常規化驗;生化檢驗
【中圖分類號】R44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2-182-01
病毒性肝炎在我國的發生率較高,其主要是由病毒感染人體肝臟引發的炎癥。病毒性肝炎對人體臟器的危害較大,因此,必須及時對其進行診斷,并加以治療。在臨床診斷中,需要對患者血常規及生化指標進行檢測,根據血常規及生化檢驗的指標確定患者是否患有病毒性肝炎。本文就是對血常規及生化檢驗做出了臨床研究,觀測病毒性肝炎患者血常規及生化指標的變化特點,具體報告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了48例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以及48例健康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對象的選取時間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研究對象的選擇方式為電腦隨機抽選,將4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分配到觀察組,將48例健康人員分配到對照組。肝炎患者的一般資料中不存在明顯的統計學差異(P>0.05),健康人員在年齡、性別方面與病毒性肝炎患者也無明顯差距。兩組研究對象均簽署了參與研究的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臨床研究工作。
1.2 方法 使用BC-6600型血球分析儀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血常規檢測,提取兩組研究對象的血常規指標,利用血球分析儀的配套產品進行檢測數值的校驗。完成血常規檢測后,要對兩組研究對象進行生化檢驗,采用日立71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生化指標的采集。血常規檢測與生化檢驗中使用的試劑與質控品需要遵照設備的使用標準,確保質控品可以維持在可控范圍以內。
1.3 觀察指標 通過血常規檢測兩組研究對象的PLT、WBC、中性粒細胞以及淋巴細胞的相關數值,為每個研究對象建立登記檔案;通過生化檢驗完成對研究對象總膽紅素(TBIL)、谷丙轉氨酶(ALT)、肝功能白球比例(A/G)以及白蛋白(ALB)的檢測,檢測數據記錄在對應的檔案中。
1.4 統計學方法 相關資料使用SPSS軟件進行統一的數據分析,計數資料、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和卡方檢驗完成核算工作,存在統計學差異是用P<0.05表示。
2 結果
2.1 兩組研究對象血常規水平的檢測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完成血常規檢測后,對比血常規檢測結果,對比中發現,患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其PLT、WBC、中性粒細胞的檢測數值比健康人的檢測數值要低,而血液內淋巴細胞的數量會比健康人要高(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兩組研究對象生化檢驗的檢測結果 從兩組生化檢驗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病毒性肝炎患者的TBIL及ALT指標要明顯高于健康人,而A/G和ALB的指標要低于健康人,指標的對比差異十分明顯(P<0.05)。詳細數據見表2。
3 討論
肝炎的種類有許多中,其根據致病原的不同可分為寄生蟲性肺炎、細菌性肺炎以及病毒性肺炎,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會提高肺炎的發生幾率。病毒性肝炎是肝炎中比較嚴重的肝炎種類,病毒性肝炎的發生還會降低人體血液中的免疫類細胞的數量,進而降低人體的免疫功能,更容易感染其他疾病。為了確保患者的生命健康,必須做好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和治療。而病毒性肝炎的病理機制比較復雜,只有準確掌握患者病情發展程度,才能通過更具針對性的治療來提高臨床療效。目前,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是通過血常規及生化檢驗來實現的,掌握患者各項血常規及生化檢驗的相關指標,有利于為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提供重要的數據依據。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得出了病毒性肝炎患者在血常規及生化檢驗指標上的變化規律,進而可以為日后的病毒性肝炎診斷工作提供參考,有利于提高診斷工作的準確性,進而讓病毒性肝炎患者可以得到更具針對性的治療、護理。
參考文獻
[1] 殷華. 病毒性肝炎相關血常規及生化檢驗項目的臨床分析[J]. 實用醫技雜志,2018,25(06):606-607.
[2] 劉霞. 病毒性肝炎相關血常規及生化檢驗項目的臨床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2018,16(3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