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輝 馮珊
【摘 要】目的:觀察并分析采取新輔助治療后,直腸癌原發腫瘤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CR)患者的病理特點。方法:選取我院于2015.3~2017.4收治的62例直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新輔助治療后,所有患者的原發腫瘤均達到pCR。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及病理特點。結果:本組62例患者中,51例(占82.3%)經術后病理學檢查,顯示為潰瘍型病變;8例(占12.9%)肉眼觀察未見有腫瘤殘留,僅呈現皺縮樣或瘢痕樣改變;3例(占4.8%)表現為隆起型病變。此外,經過為期兩年的隨訪,發現所有患者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后,出現遠處轉移的僅有2例(占3.2%),未有一例出現腫瘤特異性死亡。本組62例患者兩年的生存率達到100.0%。結論:對于直腸癌患者,通過實施新輔助治療,不僅可促進其原發腫瘤達到pCR,而且還可大大降低其淋巴結轉移的風險。
【關鍵詞】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原發腫瘤達病理完全緩解(pCR);病理特點
【中圖分類號】R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1--01
在臨床上,直腸癌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多為中晚期,其主要發病因素包括遺傳因素、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等結腸疾病史等。直腸癌疾病在早期沒有典型的癥狀,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會出現體重顯著減輕、腹痛、排便習慣改變、便血等癥狀,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與健康[1]。臨床以往治療此類患者時,主要采取根治性手術切除的方法,但復發率比較高[2]。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新輔助治療技術也得到顯著發展,并被廣泛應用在了直腸癌的治療中,有效縮小了患者的原發腫瘤及腫瘤病灶,在將腫瘤分期及復發率大大降低的同時,有效避免了遠處轉移[3]。本文以我院62例實施新輔助治療后,原發腫瘤達到pCR的患者為例,就其病理特點展開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象為我院62例直腸癌患者,入選時間為2015.3~2017.4。其中男、女各有40例、22例;年齡在30至75歲區間內,平均51.7歲;腫瘤下緣與肛緣之間的距離在2至9cm的范圍內,平均4.1cm。在接受新輔助治療前,19例患者的CEA(癌胚抗原)水平超過5ng/ml;臨床分期:4例cT2期,32例cT3期,7例cT4期,10例cN0期,6例cN1期,3例cN2期。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輔助治療與根治性手術治療,并且經手術證實,其原發腫瘤均達到pCR。
1.2 治療方法(1)新輔助治療。手術前,對所有患者展開同步放化療,放射總劑量控制在42至50Gy范圍內。其中,采用單藥卡培他濱方案的有27例,采用Xelox方案(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的有35例。在新輔助治療結束至根治手術間隔周期方面,13例不超過6周,25例間隔6至8周,24例超過8周。(2)手術治療。按照TME的原則對所有患者展開直腸癌根治術治療,其中23例行低位前切除術,37例行腹會陰聯合切除術,2例行肛門局部切除術。(3)術后輔助化療。手術結束后,接受輔助化療的有28例(包括7例采取單藥卡培他濱方案,19例采取Xelox方案,2例采取Folfox方案),34例因無法耐受或醫師建議等原因,未接受輔助化療。
2 結果
2.1 患者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 本組62例患者中,51例(占82.26%)經術后病理學檢查,顯示為潰瘍型病變;8例(占12.90%)肉眼觀察未見有腫瘤殘留,僅呈現皺縮樣或瘢痕樣改變;3例(占4.84%)表現為隆起型病變。其中,病變最大徑為0.15至7.0cm,平均2.3cm。經復閱證實,患者病理切片顯示未有腫瘤細胞殘留,鏡下顯示42例為纖維化伴慢性炎細胞浸潤,20例為不含細胞的黏液湖成分。此外,本組62例患者共檢出681枚淋巴結,3例行局部切除,未能明確淋巴結的受累情況;9例淋巴結內發現轉移癌。
2.2 患者隨訪情況 經過為期兩年的隨訪,發現所有患者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后,出現遠處轉移的僅有2例(占3.23%),未有一例出現腫瘤特異性死亡。本組62例患者兩年的生存率達到100.0%。
3 結論
全系膜切除術為臨床以往常用來治療直腸癌的方法,雖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癥狀,控制其病情,但依據有著較高的復發率。當前,對于局部進展期直腸癌,臨床公認的標準治療方法為新輔助治療聯合根治性手術,不僅能夠促進保肛幾率的提高,而且還可有效降低腫瘤分期,積極改善患者的預后效果[4]。直腸癌患者在接受新輔助治療后,其原發腫瘤與區域淋巴結會出現相應的病理變化,具體表現為:原發腫瘤會衰退、縮小,甚至還會達到病理完全緩解(pCR);同時,區域淋巴結的體積也會明顯縮小,淋巴結以及轉移淋巴結的檢出數量也會明顯減少,這些變化對患者預后的改善有著積極的作用[5]。因此,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絡(NCCN)指南推薦臨床在治療淋巴結為陽性以及臨床分期為T3至T4期的直腸癌患者時,首選新輔助治療+直腸癌全系膜切除術+術后輔助化療的綜合療法。
此外,有研究表明,接受局部切除術,并且證實為原發腫瘤pCR的直腸癌患者,其發生淋巴結轉移的風險依據比較高,倘若未能采取及時的根治術進行治療,很有可能會導致疾病復發或腫瘤轉移。
綜上所述,通過對直腸癌患者實施新輔助治療,不僅可促進其原發腫瘤達到病理完全緩解,而且還可大大降低其淋巴結轉移的風險。目前,新輔助治療聯合外科根治性手術為直腸癌的主要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李全營,杜冰豫,秦長江,等.直腸癌術前放化療完全緩解后的臨床策略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2017,25(09):434-436.
肖毅,陸君陽,熊光冰,等.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后病理分期狀況與生存預后的關系[J].中華外科雜志,2014,5(02):99-104.
李建科,張軻,胡海.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新輔助放化療后病理完全緩解臨床相關因素探究[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9,8(03):247-249.
王曉輝,周力,李小軍,等.不同部位直腸癌的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16,25(08):1224-1228.
盧召,程璞,蘇昊,等.局部晚期直腸癌新輔助治療后病理完全緩解者的預后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8,26(05):71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