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海燕


【摘 要】目的:對高血壓心臟病患者臨床診斷和早期治療價值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在我院進行高血壓性心臟病診治的有98例患者,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治療,對照組49例,實施常規治療,實驗組49例,采用系統性早期治療。然后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和血壓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實驗組患者相對于對照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上具有較大的差異,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較高,實驗組患者治療后血壓控制程度顯著好于對照組,統計分析結果P小于0.05,說明分組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對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實施長期系統早期治療,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壓,提高治療有效率,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高血壓性心臟病;臨床診治
【中圖分類號】R541.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前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心血管疾病患者數量越來越多,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高血壓性心臟早期癥狀不明顯,容易被患者忽視,因而需要及早進行診斷和治療。本研究中對98例患者進行實驗和數據分析,探究有效的臨床診治方法,研究過程方法如下。
一、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選擇
在我院進行高血壓性心臟病診治的有98例患者,對這些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數據分析,患者治療時間在2018年5月-2019年5月,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49例,實驗組49例。在對照組中,20例患者為女性、29例患者為男性,患者年齡范圍在42-77歲,平均數值為59。在實驗組中,21例患者為女性,28例患者為男性,患者年齡范圍在41-78歲,平均數值為58。排除標準:將伴有其他嚴重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疾病障礙、語言障礙以及不配合治療等患者給與排除。在進行本研究之前,均已向患者說明情況并征得患者和家屬同意。將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基本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和檢驗,得到的P值大于0.05,因而說明對兩組患者除實施方法不同之外,其他因素均不干擾試驗結果,分組具有統計學意義。
1.2 實施方法
患者收縮壓大于140 mm Hg,舒張壓大于90 mm Hg,對患者進行臨床檢查顯示左心室肥厚,間隔以及左室后壁大于13毫米。經超聲心電圖檢查顯示病患的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間隔厚度增加,左心室心肌重量增加。患者均存在精神緊張、勞累、情緒激動等癥狀[1]。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主要內包括常規抗高血壓藥物、β受體阻滯劑治療等。對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長期、系統性早期治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通過飲食運動控制患者血壓水平。讓患者口服抗高血壓藥物控制血壓水平,通過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等保護患者心臟功能,這些藥物具有穩定、持續的降壓效果。若患者存在合并心功能不全,心功能衰竭患者需要降低負荷,使用擴血管類藥物,可以配合使用洋地黃類正性肌力藥、利尿劑等進行治療[2]。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和血壓變化情況進行觀察和比較。若患者治療后心臟功能分級沒有好轉,血壓水平不變則為治療無效;若患者治療后心臟功能分級和血壓控制水平有一定改善,則為有效;若患者治療后心臟功能分級和血壓水平均恢復正常,則為顯效。
1.4 研究數據分析
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治療所產生的數據結果也不同,對兩組數據進行SPSS統計學分析,分別將兩組通過卡方檢驗和T檢驗得出的x2值或P值進行比較,若檢驗結果P<0.05,說明分組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2.1 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實驗組患者相比較對照組患者,其治療有效率明顯要高,兩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92%和72%,從數據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上有明顯差異,P值<0.05,說明對兩組患者采用不同治療方式所產生的結果有很大不同,實驗組治療效果更好,結果見表1:
2.2 對兩組患者血壓水平變化進行比較
實驗組患者治療后血壓控制程度顯著好于對照組,統計分析結果P小于0.05, 見表2:
三、討論
高血壓是常見血管疾病,臨床中針對該疾病通常采用藥物方式進行治療,且治療時間較長,本研究為探究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臨床診治效果,對兩組患者分別采用常規治療和長期系統早期治療,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相對于對照組患者在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上具有較大的差異,實驗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較高,實驗組患者治療后血壓控制程度顯著好于對照組,統計分析結果P小于0.05,有統計學意義。綜上,通過對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實施長期系統早期治療,提高治療有效率,能夠有效控制患者血壓,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李一衡.高血壓性心臟病臨床診斷與早期治療的價值分析[J].中國醫藥指 南,2016,36:119-120.
張屹.高血壓性心臟病臨床診斷及早期治療價值的探討[J].大家健康,2014,8: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