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霞

【中圖分類號】R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20)04--01
近年來,殘疾人康復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中殘聯和教育部為整體提升殘疾人康復職業教育,提高殘疾人康復服務人才專業化水平,進行了職業院校殘疾人康復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我院參加了此項工作。為了更好完成改革試點工作,對浙江省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查,其中,我們專門對浙江省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作了調查,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查閱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育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從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對浙江省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9所高校進行調查,了解9所高校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設置情況。
1.2 研究方法
自行設計關于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表,對浙江省內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并進行招生的9所院校進行調查。共發9份調查表,有效回收9份調查表。
內容包括:專業設置(包括專業批準設置時間、首次招生時間、修業年限、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招生數等);課程設置(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設置、課時分配、教材選用、精品課程建設等)。
調查方法:事先預約好9所高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相關老師,分別到9所高校進行面對面的訪談,完成調查表的調查內容。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
2 結果
2017年止,浙江省共有9所高校開設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其中包括5所本科院校,4所高職高專院校。最早被批準設置該專業是在2002年,最遲被批準設置該專業是在2016年。9所院校分布于浙江省的7個地市,其中一所高職高專院校的該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
9 所院校的專業基礎課程設置比較分散:5 所本科院校中,共開設專業基礎課程2 8 門,其中4 門課程有5 所院校同時開設,占總課程數的1 4 2 9 %; 4 門課程有4 所院校開設,占總課程數的1 4 2 9 %;1 門課程有3 所院校開設,4 門課程有2 所院校開設,其余1 5 門課程分別只有1 所院校開設。4 所高職院校中,共開設專業基礎課程1 8 門,4 所院校全上的課程有2 門,2 門課程有3 所院校開設,2 門課程有2 所院校開設,其余1 2 門課程分別只有1 所院校開設。
9 所院校的專業核心課程設置相對比較集中:5 所本科院校中,共開設專業核心課1 4 門,其中6 門課程有5 所院校同時開設,占總課程數的4 2 8 6 %;3 門課程有3 所院校開設,2 門課程有2 所院校開設,其余3 門課程分別只有1 所院校開設。4 所高職院校中,共開設專業核心課程1 1 門,其中4 門課程有4 所院校同時開設,2 門課程有3 所院校開設,其余5 門課程分別只有1 所院校開設。其中康復評定技術、物理治療技術、作業治療技術和臨床康復學4 門課程,無論本科院校,還是專科院校,都作為專業核心課程開設。
9 所院校專業基礎課程內容及學時安排差異較大:5 所本科院校的專業基礎課總學時最少的為4 5 6 學時,最多的為8 3 8 學時,相差將近1 倍;5 所本科院校的專業核心課總學時最少的為5 1 2 學時,最多的為7 3 6 學時,相差2 2 4 個學時。4 所高職院校的專業基礎課總學時最少的為4 0 1 學時,最多的為5 8 5 學時,相差1 8 4 學時;4 所高職院校的專業核心課總學時最少的為4 4 6 學時,最多的為7 6 2 學時,相差3 1 6 個學時。個別院校設置了診斷學基礎、藥理學、機能實驗學、兒童保健學、基礎護理學等康復相關性較小的課程,占據了一定課時。詳見表1
沒有國家級及省級精品課程,沒有國家級重點專業,只有1所高職院校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被列為省級重點專業。教材的選用以人民衛生出版社的為主,另外還有復旦大學出版社、河南科技出版社等,缺少實訓指導教材。
3 討論
對9份調查表分析,發現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設置較為混亂,開設的課程及其名稱、課時安排差異性大。
該開設的課程沒開:在9所院校中,有1所院校未開設《人體運動學》,4所高職院校均未開設《人體發育學》,有3所院校未開設《康復醫學導論》,有5所院校未開設《社區康復》,有5所院校未開設《康復工程學》等。
課程設置不統一:有的院校開設整合課程,如《人體形態學》、《人體機能學》和《臨床醫學基礎(概論)》,有的院校開設單獨的專業課程,如《解剖學》、《組織與胚胎學》、《生理學》、《病理學》等基礎課程。
課時安排隨意性大:5所本科院校中,課時安排相差在l倍以上的課程有10門,最大的達到近3倍。4所專科院校中,課時安排相差在l倍以上的課程有5門,最大的達到4倍。
又由于各院校培養目標是綜合性康復人才,各個院校都要求學生學習PT、OT和ST課程,這與世界物理治療聯盟和世界作業治療聯盟對于專業教育的要求有非常大的差距,如4年制本科,世界物理治療聯盟對物理治療理論和基礎技能學時最低要求是大于2000學時[1],而5家本科院校包括PT、OT和ST在內大約在1500學時左右,專科院校大約在1200學時左右。
針對各學校課程設置較為混亂,差異性大,為了保證康復服務的標準化、同質化,在教材方面應當制定和采取統一標準[2]。“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了“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因此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中應常規開設中醫學基礎、中國傳統康復技術等提升中醫基礎理論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課程,培養具有中西結合康復技術能力的現代康復治療人才[3]。
參考文獻
李蕓,翟華,胡佳,等. 同濟大學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設置及國際化辦學特色[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8,33(1):90-92.
密忠詳.我國康復機構運營管理大數據分析[M].北京: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2018.
周士枋.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偉大目標而共同努力[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7,32(1):3.